寺内搜人
關燈
小
中
大
錢謙益和柳如是到蘇州已經兩天了。
他們沒有進城,下榻在阊門外彩雲裡已故徐太仆家的東園。
徐太仆名時泰,萬曆年間進士。
他家是三吳數一數二的巨富,在蘇州擁有的園林房産不下七八處之多,這東園是徐太仆暮年靜養之所,雖然不甚寬敞,卻頗為清靜幽雅。
錢謙益深喜它境界不俗,出入蘇州時,每每在這兒落腳。
由于事先約定要到蘇州來聚齊的陳在竹和錢養先一直不見蹤影,錢謙益對于這半個月來,他們二人在外間活動的情形至今摸不清底細。
眼看已經是三月二十三,再過五天,就是虎丘大會。
雖然這兩位心腹族人的辦事本領都是可以信賴的,但是這一次的使命非比尋常,而且時間緊迫,因此錢謙益始終暗暗懸着一份心,生怕會出什麼婁子。
錢謙益的擔心,說來也并非多餘。
一個多月前,他得到内閣首輔周延儒傳來的信息,諷示他運用自身在士林當中的威望和影響,設法促使東林、複社方面停止對阮大铖的激烈抨擊,改而采取比較寬容的态度,以此作為他錢謙益複官起用的一種交換條件。
當時,錢謙益就頗為猶豫,而且對于周延儒的刁難要挾深為氣憤。
不過,他苦苦等待、鑽營了十三年之後,終于出現這麼一個轉機,卻又無論如何都舍不得輕易放棄掉。
他隐隐預感到,這是他的最後機會,如果加以拒絕,他也許将會抱憾終生,死不瞑目。
因此,躊躇再三,錢謙益還是橫下了心,決定冒險嘗試一下。
經過同陳在竹、錢養先,自然還有柳如是,反複磋商研究,錢謙益同意了一個在他看來比較可行的計劃。
這個計劃是這樣的:按照他們的估計,替阮大铖開脫的主要阻力,當然是來自複社。
不過在複社當中,真正堅決強硬反對阮大铖的,除了少數像吳應箕這樣的激烈分子之外,還有就是陳貞慧、黃宗羲、顧杲、侯方域這批東林黨人的後代,他們的父祖輩在魏忠賢專權的時代,曾受到嚴酷的迫害,對于閹黨有不共戴天的仇恨,讓他們捐棄舊怨,寬恕阮大铖,看來是辦不到的。
不過,在整個複社當中,以上兩類人畢竟是少數,多數的成員,與阮大铖其實沒有什麼了不得的仇怨,無非瞧着現時在士林當中,罵閹黨、斥小人是件時髦的事兒,于是也跟着瞎鬧騰,希望借此出出風頭,博得個“君子”的美名。
近幾年來,事實上已經有一些人對這種沒完沒了的“門戶之争”頗感厭倦,流露過和衷共濟的想法。
如果設法聯絡第三種人,再通過他們說服第二種人,那麼就能夠把相當大的一批人争取過來。
此外,看來同樣重要的是:目前複社的成員雖然人人都以“清流”自居,以“君子”自命,實際上其中卻分門立派,各有各的小圈子,利益、打算都不相同。
過去已經是面和心不和,自從複社的創始人張溥于去年逝世之後,各派之間的明争暗鬥,更加日甚一日。
如果能巧妙利用他們的矛盾,使之尖銳激烈起來,那麼到時又可以争取到一批人。
隻要把大多數人拉到自己這一邊,剩下的少數人士縱然強項頑固,也無濟于事了。
基于這樣的分析和估計,他們決定首先從兩個方面來實施他們的計劃:一方面,派錢養先帶着幾名族中心腹子弟,到揚州去找鄭元勳。
因為鄭元勳曾經向錢養先表露過對于目前這樣壓制阮大铖有不同看法,加上他又是本屆複社大會主持者之一,隻要說動他,再通過他去聯絡說服其餘的人,事情就會順當得多。
鑒于平日鄭元勳對錢謙益奉若神明,巴結得不得了,估計錢養先此行問題不大。
另一方面,則是派出陳在竹,也帶着幾個得力的子弟,到松江一帶去活動,散布吳應箕、陳貞慧等人對舊幾社一派人極端不滿,認為他們成心拆台,攪亂社局,以便取而代之,因此準備在虎丘大會上同他們攤牌算賬的謠言,從而煽動舊幾社一派人的憤怒,使之在未來的鬥争中即使不倒過來,至少也保持中立。
當以上兩個方面都辦成之後,接下來,就在虎丘大會上,由鄭元勳發難,錢家的族人弟子群起響應,提出寬宥阮大铖的主張,并且憑仗多數作出公議,布示四方,上達朝廷。
隻要能做到這一步,事情就算成功了。
最後,根據柳如是的建議,在整個計劃進行的過程中,錢謙益都避免直接出面,隻在幕後調度指揮。
這樣,萬一事情失敗,也不至于嚴重損害錢謙益的聲譽和地位。
這個計劃,陳在竹和柳如是都覺得比較切實穩妥,錢養先尤其樂觀,認為已是萬無一失。
受了他們的鼓舞,錢謙益的勁頭也來了。
事實上,一旦擺脫了開始那種猶豫消極的狀态之後,他所表現出來的巨大熱情和過人精力,使手下的人都為之驚訝。
為了推動計劃的實施,近一個月,錢謙益已經全力以赴地行動起來。
他先修了一封措辭得體而又意思明确的信,托人送往北京,向周延儒表示态度;同時,又再拿出幾千兩銀子作為活動費用,交給陳在竹和錢養先帶上,命他們立即分頭出發。
這之後,他就開始利用他在士林中的崇高聲望,一改近幾年懶于見客的習慣,對于來訪的人士,不論貴賤高低、熟與不熟,一律給予接見,優禮相待;對于他們的請托
他們沒有進城,下榻在阊門外彩雲裡已故徐太仆家的東園。
徐太仆名時泰,萬曆年間進士。
他家是三吳數一數二的巨富,在蘇州擁有的園林房産不下七八處之多,這東園是徐太仆暮年靜養之所,雖然不甚寬敞,卻頗為清靜幽雅。
錢謙益深喜它境界不俗,出入蘇州時,每每在這兒落腳。
由于事先約定要到蘇州來聚齊的陳在竹和錢養先一直不見蹤影,錢謙益對于這半個月來,他們二人在外間活動的情形至今摸不清底細。
眼看已經是三月二十三,再過五天,就是虎丘大會。
雖然這兩位心腹族人的辦事本領都是可以信賴的,但是這一次的使命非比尋常,而且時間緊迫,因此錢謙益始終暗暗懸着一份心,生怕會出什麼婁子。
錢謙益的擔心,說來也并非多餘。
一個多月前,他得到内閣首輔周延儒傳來的信息,諷示他運用自身在士林當中的威望和影響,設法促使東林、複社方面停止對阮大铖的激烈抨擊,改而采取比較寬容的态度,以此作為他錢謙益複官起用的一種交換條件。
當時,錢謙益就頗為猶豫,而且對于周延儒的刁難要挾深為氣憤。
不過,他苦苦等待、鑽營了十三年之後,終于出現這麼一個轉機,卻又無論如何都舍不得輕易放棄掉。
他隐隐預感到,這是他的最後機會,如果加以拒絕,他也許将會抱憾終生,死不瞑目。
因此,躊躇再三,錢謙益還是橫下了心,決定冒險嘗試一下。
經過同陳在竹、錢養先,自然還有柳如是,反複磋商研究,錢謙益同意了一個在他看來比較可行的計劃。
這個計劃是這樣的:按照他們的估計,替阮大铖開脫的主要阻力,當然是來自複社。
不過在複社當中,真正堅決強硬反對阮大铖的,除了少數像吳應箕這樣的激烈分子之外,還有就是陳貞慧、黃宗羲、顧杲、侯方域這批東林黨人的後代,他們的父祖輩在魏忠賢專權的時代,曾受到嚴酷的迫害,對于閹黨有不共戴天的仇恨,讓他們捐棄舊怨,寬恕阮大铖,看來是辦不到的。
不過,在整個複社當中,以上兩類人畢竟是少數,多數的成員,與阮大铖其實沒有什麼了不得的仇怨,無非瞧着現時在士林當中,罵閹黨、斥小人是件時髦的事兒,于是也跟着瞎鬧騰,希望借此出出風頭,博得個“君子”的美名。
近幾年來,事實上已經有一些人對這種沒完沒了的“門戶之争”頗感厭倦,流露過和衷共濟的想法。
如果設法聯絡第三種人,再通過他們說服第二種人,那麼就能夠把相當大的一批人争取過來。
此外,看來同樣重要的是:目前複社的成員雖然人人都以“清流”自居,以“君子”自命,實際上其中卻分門立派,各有各的小圈子,利益、打算都不相同。
過去已經是面和心不和,自從複社的創始人張溥于去年逝世之後,各派之間的明争暗鬥,更加日甚一日。
如果能巧妙利用他們的矛盾,使之尖銳激烈起來,那麼到時又可以争取到一批人。
隻要把大多數人拉到自己這一邊,剩下的少數人士縱然強項頑固,也無濟于事了。
基于這樣的分析和估計,他們決定首先從兩個方面來實施他們的計劃:一方面,派錢養先帶着幾名族中心腹子弟,到揚州去找鄭元勳。
因為鄭元勳曾經向錢養先表露過對于目前這樣壓制阮大铖有不同看法,加上他又是本屆複社大會主持者之一,隻要說動他,再通過他去聯絡說服其餘的人,事情就會順當得多。
鑒于平日鄭元勳對錢謙益奉若神明,巴結得不得了,估計錢養先此行問題不大。
另一方面,則是派出陳在竹,也帶着幾個得力的子弟,到松江一帶去活動,散布吳應箕、陳貞慧等人對舊幾社一派人極端不滿,認為他們成心拆台,攪亂社局,以便取而代之,因此準備在虎丘大會上同他們攤牌算賬的謠言,從而煽動舊幾社一派人的憤怒,使之在未來的鬥争中即使不倒過來,至少也保持中立。
當以上兩個方面都辦成之後,接下來,就在虎丘大會上,由鄭元勳發難,錢家的族人弟子群起響應,提出寬宥阮大铖的主張,并且憑仗多數作出公議,布示四方,上達朝廷。
隻要能做到這一步,事情就算成功了。
最後,根據柳如是的建議,在整個計劃進行的過程中,錢謙益都避免直接出面,隻在幕後調度指揮。
這樣,萬一事情失敗,也不至于嚴重損害錢謙益的聲譽和地位。
這個計劃,陳在竹和柳如是都覺得比較切實穩妥,錢養先尤其樂觀,認為已是萬無一失。
受了他們的鼓舞,錢謙益的勁頭也來了。
事實上,一旦擺脫了開始那種猶豫消極的狀态之後,他所表現出來的巨大熱情和過人精力,使手下的人都為之驚訝。
為了推動計劃的實施,近一個月,錢謙益已經全力以赴地行動起來。
他先修了一封措辭得體而又意思明确的信,托人送往北京,向周延儒表示态度;同時,又再拿出幾千兩銀子作為活動費用,交給陳在竹和錢養先帶上,命他們立即分頭出發。
這之後,他就開始利用他在士林中的崇高聲望,一改近幾年懶于見客的習慣,對于來訪的人士,不論貴賤高低、熟與不熟,一律給予接見,優禮相待;對于他們的請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