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局深憂

關燈
除一些實在無法保留的枝丫,對于其餘則盡可能維持、包容,以求得在狂風暴雨中能同命共濟。

    這樣,或許還能苟延殘喘……不過,熊明遇最近越來越覺得自己是正在過去的人,思想、精力和記性都在一天天衰退。

    他對于自己的看法也沒有那種自信了。

    “也許,我确實老邁無能了,這些年輕人才氣縱橫,說不定真有辦法把國家從絕路中解救出來?瞧,他們一個個都很有一套,而且信心十足……”這樣一想,他似乎産生了一線希望,于是打起精神,專注地側着耳朵,期待冒襄說出更加具體的、切實可行的辦法來。

     可是,冒襄已經說完了。

     “嗯,就是這些?” “是的,小侄冒昧胡言,敬請老伯指教!” “哦……賢侄所言,自是堂堂正理。

    不過——”熊明遇沉吟了一下,“老夫尚欲更有請教。

    譬如,目前饑民盈野,軍饷不繼,富室囤積居奇,奸人乘機煽惑,這些都适足資亂,未知計将安出?” 這幾點,正是目前江南地區的突出問題,也是日夜困擾着熊明遇,使他大感頭痛的問題。

    所以,他特意點出來,滿懷期望地盯着冒襄,等待他回答。

     “這……也并非沒有辦法,”這一次冒襄顯然沒有準備,他變得有點猶疑,臉也開始微微漲紅起來。

    不過,隻一瞬間他就恢複了自信,依然用堅定的口吻說:“不過,當今積弊,又何止此數端!小侄愚見,仍以為與其一枝一節求治,實不若治其根本。

    本正源清之後,旁枝末流之積淤污濁,便可一并蕩滌而去。

    否則今日除之,明日複生,終難有效!” 熊明遇不作聲了。

    他垂着眼睛,感到失望,“到底隻是個書生,徒有空論!”他想。

    室中寂然半晌,熊明遇終于苦笑了一下,開口說道:“賢侄所言,不無道理,隻是知易行難,古今如此,賢侄想亦深知。

    我是老朽無用了,今後祖宗二百七十年的基業,就寄托在爾等一輩的肩上。

    望爾等少年英俊,各展高才,同心戮力,匡扶社稷,克成中興大業,上報君父之恩,下安黎民之望。

    如此,則天下幸甚,老夫幸甚了!” 冒襄連忙站起來,拱手當胸,恭恭敬敬地說:“老伯訓誨,小侄謹志不忘!” “嗯,坐、坐。

    ”熊明遇随便做了一個手勢。

    冒襄重新坐下之後,熊明遇沉默了片刻,才又開口說:“有一件事,差點兒忘記告訴賢侄——數日前,京裡周閣老有信來,說是賢侄上呈朝廷的救父萬言書,他已經知道了。

    令尊調離襄陽一事,已無幹礙,邸報不日可下。

    ” 冒襄的眼睛一下子睜大了。

    這消息來得太突然,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以至一刹那間,他疑心自己聽錯了。

    他的呼吸急促起來,結結巴巴地問:“老伯是說,是說……” “我給賢侄道喜呐!令尊調離襄陽,隻是日内之事了。

    ” 冒襄“啊”的一聲站起來,激動地向前跨了兩步,忽然又自覺失态似的站住了。

    他慚愧地微笑着,不勝感激地望着熊明遇,臉上現出興奮、狂喜的神情。

    忽然,他跪倒地上,向主人叩下頭去。

     “哎,賢侄,不必如此,不必如此。

    ” 可是冒襄仍舊叩了一個頭,又一個頭,直到自己認為叩夠了,這才躬身站起。

     熊明遇無可奈何地搖着腦袋,等到冒襄爬起來的時候,他也就跟着站了起來。

     “有了消息,賢侄便該早點回家報個信,免得令堂倚闾挂望。

    ”他信口提示着,接連打了兩個呵欠,神情頓時變得委頓下來。

    雖然冒襄還在不斷說着感激的話,可是熊明遇仿佛聽見,又仿佛沒有聽見。

    他“嗯、嗯”地答應着,竭力地睜大眼睛。

    直到冒襄終于告辭出門,沿着花樹掩映的回廊,走得看不見了,熊明遇還怔怔地站在階前。

    “……嗯,應當叮囑他,絕不能把這次談話張揚出去,否則隻怕彼此都不便……”他模模糊糊地想。

     蓦地,熊明遇清醒過來。

    他定了定神,有片刻工夫,拿不準主意:該不該派人把冒襄追回來?可是随後就抛開了這個念頭。

    因為先前壓迫着他的心頭的感覺,又重新出現了。

    在這種越來越巨大而且沉重的壓力面前,其餘的顧慮似乎都微不足道,無關緊要,甚至是沒有意義的了。

     “唉,怎麼好,怎麼好?”他喃喃自語,絕望地仰起臉,久久注視着不遠的屋脊上,那一隻突出在夕陽之中的、變得血一般鮮紅的鸱吻。

    一會兒,太陽落下去了,鸱吻也恢複了原來灰暗的顔色。

    熊明遇頹然垂下白發稀疏的腦袋,慢騰騰步下台階,開始繞着庭院漫無目的地徘徊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