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房訓子
關燈
小
中
大
再看,信中的字句也還記得清清楚楚。
在這封副啟中,友人代周延儒向錢謙益提出一項政治交易——周延儒願意在錢謙益複官起用的事情上幫忙;不過,作為回報,錢謙益必須設法運用自己在東林黨人和複社成員當中的強大影響,停止對一個名叫阮大铖的人的激烈攻擊,并且不再在政治上與之為難。
信的最後幾句是這樣寫的: 阮圓海雖名在逆案,第念彼尚無大過。
今聞複社諸生,日夕洶洶,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
圓海惶惶不可終日,情殊可憫。
語雲:君子不念舊惡。
足下又何惜反掌之易,不放彼一線生路耶? 信中的這個“圓海”,就是阮大铖的别号。
此人在天啟皇帝朱由校在位時,做過光祿寺丞,因為阿附大宦官魏忠賢的“閹黨”,參與迫害反對宦官專政、主張開明政治的東林黨人。
所以到了崇祯皇帝朱由檢即位,嚴厲究治魏忠賢,閹黨之徒紛紛遭到斥逐,阮大铖也名列“逆案”,被革去官職,灰溜溜地跑回家鄉懷甯。
後來家鄉鬧農民暴動,安身不住,他隻好又跑到當時稱為“留都”的南京去當寓公。
可是此人不甘寂寞,仗着有的是錢,在南京庫司坊内建了一座雕梁畫棟的“石巢園”,天天在那裡大擺筵席,輕歌豔舞,招攬賓客,還組織了一個名叫“中江社”的小集團。
他眼見明王朝内憂外患日益嚴重,急需懂得軍事的人才支撐危局,于是也裝模作樣地說劍談兵,吹得天花亂墜,希圖博得“知兵”的名聲,東山再起。
沒料到這一來,可就激怒了聚集在南京城裡的一批“複社”的士人。
複社是繼東林黨之後出現的又一個江南士大夫以文會友的團體,成立于崇祯五年,由太倉人張溥、張采合并江南若幹文社組成。
複社名義上是“興複古學,将使異日者務為有用”,實際上是繼承東林黨的開放言路、改良政治的主張。
複社中的不少骨幹成員,就是東林黨人的子弟,他們與東林黨人士互相呼應,在江南一帶造成了極大的政治勢力。
這些人氣憤不過阮大铖的嚣張放肆,曾在崇祯十一年,由顧杲、吳應箕、陳貞慧、黃宗羲等一百四十人聯名起草了一份《留都防亂公揭》,曆數阮大铖的罪狀,揭露其陰謀野心,滿城張貼分派,鳴鼓而攻,弄得阮大铖在南京安身不住,隻好逃到郊外的牛首山下躲起來。
但他仍然不甘心,這一次,瞅準周延儒再度入閣拜相,花費應酬甚多,他一家夥就送了一萬兩銀子。
周老頭兒受了這一份厚禮,當然不能不有所報答,于是也乘着錢謙益有求于他,提出了這樣一樁政治交易。
錢謙益慢慢地把信疊整齊、折好,重新裝回封套裡。
以他的老于官場世故,對于這一類的弄權納賄、私相授受的勾當,早已熟悉得很,所以并不特别吃驚。
不過,他仍然感到有點氣憤:周老頭兒這一次重新上台,明明是靠的東林的力量,誰知他卻不知感恩,仍然向自己提出這樣狠辣的條件。
錢謙益深知此事非同小可,雖說他現在是東林黨僅存的幾個領袖之一,在士林中享有很高的聲望,但是阮大铖是東林公敵、逆案罪人,要複社那一班士子放棄對他的攻擊,讓他能夠東山再起,真是談何容易!弄不好,自己就有可能身敗名裂,連老本都會賠個精光。
想到這裡,錢謙益不禁煩躁起來。
他站起身,背負着手,開始在屋裡來回走動。
錢謙益是個瘦高個兒,黝黑的臉膛,高聳的鼻梁,一部威儀凜凜的花白胡子。
他去年剛做過六十大壽,頭發是全白了,而且左耳背得厲害,聽人說話時,總是側起腦袋。
不過,他身子骨還相當硬朗,一雙細眯眼睛也尖利有神。
頭戴方巾,腳下珠履,大概是為着顯得年輕些,他穿了一身藕色莽絨陽明衣。
錢謙益在室中來回踱了一陣,突然站定,用洪亮的嗓門喊道: “來人!” 仆人李寶應聲出現在門口。
“你去,馬上把陳在竹、錢養先兩位老爺給我請來。
” “是!老爺。
”因為怕主人聽不清,李寶大聲答應着,然後将一疊拜帖呈了上來。
錢謙益翻了翻,一共有五六份之多,看名字都不認識,估計是些慕名進谒的士子,便說道:“我知道了。
這會兒沒工夫見他們,帖子留下,告訴他們過些日子再來吧。
” 李寶答應了,又大聲說:“工部嚴老爺從姑蘇來,說是專程來拜望老爺,現住在館驿裡,剛才派人來打聽老爺什麼時候得空,嚴老爺要親自趨府拜候。
”他不等錢謙益發問,又補充說:“嚴老爺的拜帖剛才也呈給老爺了。
” 錢謙益倒沒留意有這樣一份拜帖。
他把那疊帖子重新翻了翻,果然找到了。
他輕輕搖着拜帖,沉吟了一下,說道:“你告訴來人回禀嚴老爺,就說不敢有勞嚴老爺車駕,明早我親自上館驿拜望他。
” 李寶答應了,但仍舊不走。
錢謙益皺着眉頭問:“還有什麼?” 李寶又禀告說:“崇明縣鹽戶孫振南前兩日派人送赆儀來,布政張老爺也派來送禮的人,現還在客房裡住着,等老爺示下。
” 錢謙益一聽,不覺生起氣來:“混
在這封副啟中,友人代周延儒向錢謙益提出一項政治交易——周延儒願意在錢謙益複官起用的事情上幫忙;不過,作為回報,錢謙益必須設法運用自己在東林黨人和複社成員當中的強大影響,停止對一個名叫阮大铖的人的激烈攻擊,并且不再在政治上與之為難。
信的最後幾句是這樣寫的: 阮圓海雖名在逆案,第念彼尚無大過。
今聞複社諸生,日夕洶洶,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
圓海惶惶不可終日,情殊可憫。
語雲:君子不念舊惡。
足下又何惜反掌之易,不放彼一線生路耶? 信中的這個“圓海”,就是阮大铖的别号。
此人在天啟皇帝朱由校在位時,做過光祿寺丞,因為阿附大宦官魏忠賢的“閹黨”,參與迫害反對宦官專政、主張開明政治的東林黨人。
所以到了崇祯皇帝朱由檢即位,嚴厲究治魏忠賢,閹黨之徒紛紛遭到斥逐,阮大铖也名列“逆案”,被革去官職,灰溜溜地跑回家鄉懷甯。
後來家鄉鬧農民暴動,安身不住,他隻好又跑到當時稱為“留都”的南京去當寓公。
可是此人不甘寂寞,仗着有的是錢,在南京庫司坊内建了一座雕梁畫棟的“石巢園”,天天在那裡大擺筵席,輕歌豔舞,招攬賓客,還組織了一個名叫“中江社”的小集團。
他眼見明王朝内憂外患日益嚴重,急需懂得軍事的人才支撐危局,于是也裝模作樣地說劍談兵,吹得天花亂墜,希圖博得“知兵”的名聲,東山再起。
沒料到這一來,可就激怒了聚集在南京城裡的一批“複社”的士人。
複社是繼東林黨之後出現的又一個江南士大夫以文會友的團體,成立于崇祯五年,由太倉人張溥、張采合并江南若幹文社組成。
複社名義上是“興複古學,将使異日者務為有用”,實際上是繼承東林黨的開放言路、改良政治的主張。
複社中的不少骨幹成員,就是東林黨人的子弟,他們與東林黨人士互相呼應,在江南一帶造成了極大的政治勢力。
這些人氣憤不過阮大铖的嚣張放肆,曾在崇祯十一年,由顧杲、吳應箕、陳貞慧、黃宗羲等一百四十人聯名起草了一份《留都防亂公揭》,曆數阮大铖的罪狀,揭露其陰謀野心,滿城張貼分派,鳴鼓而攻,弄得阮大铖在南京安身不住,隻好逃到郊外的牛首山下躲起來。
但他仍然不甘心,這一次,瞅準周延儒再度入閣拜相,花費應酬甚多,他一家夥就送了一萬兩銀子。
周老頭兒受了這一份厚禮,當然不能不有所報答,于是也乘着錢謙益有求于他,提出了這樣一樁政治交易。
錢謙益慢慢地把信疊整齊、折好,重新裝回封套裡。
以他的老于官場世故,對于這一類的弄權納賄、私相授受的勾當,早已熟悉得很,所以并不特别吃驚。
不過,他仍然感到有點氣憤:周老頭兒這一次重新上台,明明是靠的東林的力量,誰知他卻不知感恩,仍然向自己提出這樣狠辣的條件。
錢謙益深知此事非同小可,雖說他現在是東林黨僅存的幾個領袖之一,在士林中享有很高的聲望,但是阮大铖是東林公敵、逆案罪人,要複社那一班士子放棄對他的攻擊,讓他能夠東山再起,真是談何容易!弄不好,自己就有可能身敗名裂,連老本都會賠個精光。
想到這裡,錢謙益不禁煩躁起來。
他站起身,背負着手,開始在屋裡來回走動。
錢謙益是個瘦高個兒,黝黑的臉膛,高聳的鼻梁,一部威儀凜凜的花白胡子。
他去年剛做過六十大壽,頭發是全白了,而且左耳背得厲害,聽人說話時,總是側起腦袋。
不過,他身子骨還相當硬朗,一雙細眯眼睛也尖利有神。
頭戴方巾,腳下珠履,大概是為着顯得年輕些,他穿了一身藕色莽絨陽明衣。
錢謙益在室中來回踱了一陣,突然站定,用洪亮的嗓門喊道: “來人!” 仆人李寶應聲出現在門口。
“你去,馬上把陳在竹、錢養先兩位老爺給我請來。
” “是!老爺。
”因為怕主人聽不清,李寶大聲答應着,然後将一疊拜帖呈了上來。
錢謙益翻了翻,一共有五六份之多,看名字都不認識,估計是些慕名進谒的士子,便說道:“我知道了。
這會兒沒工夫見他們,帖子留下,告訴他們過些日子再來吧。
” 李寶答應了,又大聲說:“工部嚴老爺從姑蘇來,說是專程來拜望老爺,現住在館驿裡,剛才派人來打聽老爺什麼時候得空,嚴老爺要親自趨府拜候。
”他不等錢謙益發問,又補充說:“嚴老爺的拜帖剛才也呈給老爺了。
” 錢謙益倒沒留意有這樣一份拜帖。
他把那疊帖子重新翻了翻,果然找到了。
他輕輕搖着拜帖,沉吟了一下,說道:“你告訴來人回禀嚴老爺,就說不敢有勞嚴老爺車駕,明早我親自上館驿拜望他。
” 李寶答應了,但仍舊不走。
錢謙益皺着眉頭問:“還有什麼?” 李寶又禀告說:“崇明縣鹽戶孫振南前兩日派人送赆儀來,布政張老爺也派來送禮的人,現還在客房裡住着,等老爺示下。
” 錢謙益一聽,不覺生起氣來:“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