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覺佬

關燈
馬橋最會發歌的是萬玉,但我到馬橋很久以後才認識他。

    村裡奉命組織過一個文藝宣傳隊,宣傳毛澤東思想。

    就是把上面來的一些文件或社論編成快闆演唱,敲鑼打鼓送到其他村寨,其他村寨也照此辦理。

    演出結束總要喊一些口号。

    七嘴八舌喊口号,很難喊得整齊,于是常常把長口号分成幾句來喊,不免喊出些問題。

    毛主席有條語錄,一分開就變成了三句:(一)打擊貧農!(二)就是!(三)打擊革命!……一前一後都成了反動口号。

    但大家依舊逐一振臂高呼,沒覺出有什麼不順耳。

     還要奉命演出革命樣闆戲。

    鄉下條件有限,隻能因陋就簡,在道具服裝等方面不可能太講究。

    白毛女上台,頭頂一挂長麻,吓得小把戲一臉僵硬。

    英雄楊子榮沒有鬥篷,隻好讓他穿上蓑衣打虎上山。

    有一次深秋的風大,把台上木制的景片刮倒了,也就是把貼滿棉花的一塊門闆刮倒了,可憐楊子榮同志剛剛壯志豪情地打完虎,就被倒下來的這座雪山咚地一砸,兩眼翻白,東偏西倒,最後栽倒在台上。

    好在台上的幾盞油燈昏昏的,觀衆沒怎麼看清,還以為英雄卧倒是設計中的戰鬥動作,給了一些掌聲。

     農民說,還是老戲好看,不過新戲也還熱鬧,也出味。

     楊子榮雖然負傷,但還是演得比較成功。

    他腦子昏昏然,忘了台詞,情急生智,見到鑼鼓唱鑼鼓,見到桌椅唱桌椅,最後一氣把土改合作社人民公社修水利種油菜全唱了,唱得全場喝彩。

    公社幹部也沒聽清,連聲說好,決定讓馬橋的宣傳隊代表全公社到縣裡參加彙演。

    進縣城是一件很稀罕的事,而且排練節目總比挑塘泥要松活得多。

    有些男女還可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自由交際,互相化化妝,互相收拾收拾衣物什麼的。

    大家都很高興。

    村黨支部書記馬本義也覺得臉上有光,興沖沖地交代我,要編一出四個女崽的戲,編什麼他不管,就是要四個女崽。

     我問為什麼。

     “你們舊年不是連了四件紅褂子麼?那些褂子費了大隊上兩擔谷,鎖在箱子裡作惜了。

    ”原來他是不想埋沒了兩擔谷。

     大家也覺得這個建議是對的。

     為了改進節目,縣裡來了兩個文化館的人,建議還要加一個山歌,體現馬橋的民間文化特點。

    本義想了想,說這有何難,萬玉的喉嚨尖,發喪歌發喜歌都是好角色,要他來發! 村裡的人都笑,尤其婦女們笑得前翻後仰,讓我有點奇怪。

    我打聽這個人是誰,她們略加描述,我才隐約想到一個似乎見過的人,沒有胡子,彎彎眉毛也極淡,加上他總是刨出一個光頭,看上去頗似一顆光溜溜的油蘿蔔。

    我記得他總是挑着一個擔子出村,不知是去幹什麼。

    也記得他曾旁觀别人唱歌,當時有人勸他出場,他就拖着一種尖細的娘娘腔講官話:“莫唱的,莫唱的,同志們莫要拿小弟調笑。

    ”說着還紅了臉。

     他住下村兩間茅屋,離了婚,帶着一個小伢。

    據說他有點下流,尖尖嗓門總是出現在女人多的地方,總是激發出女人的大笑,或者被女人們用石頭追打。

    他原是一個推匠,就是上門推砻碾谷的人,多與主婦們交道。

    日子久了,“推”字由于他又有下流的意味。

    常有人問他,到底推過多少女人?他不好意思地笑:“莫耍我,新社會要講文明你曉不曉?” 複查說過這樣一件事。

    有一次,萬玉到龍家灣推米,一個小孩問他叫什麼号?他說他叫野老倌。

    小孩問你來做什麼?他說打你媽媽的粑粑呵。

    小孩興沖沖跑回屋,如實傳達。

    這家聚着一夥女人在喝姜茶,一聽皆笑罵。

    娃崽的姐姐氣不過,放出狗來咬,駭得他抱頭鼠竄,最後失足掉在糞凼裡。

     他一身糞水爬上田埂,留下凼裡一個大坑,像一頭牛睡過的。

    路上有人驚問:“萬推匠,你如何今天往糞凼裡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