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這個世界”
關燈
小
中
大
小就知道的胎盤幹,龜闆、鼈甲、鹿角膠,凡是你知道的補藥他都開在藥方上,反正吃不死人,此外還有扁豆、陳皮、砂仁、雞内金,炒谷芽還不夠,還要加上炒麥芽和炒神粬。
這一大堆藥,那些樹皮草根,“嘩啦”一下倒進藥罐裡,藥罐滿塞,水泡過面,足足頂到了罐蓋,泡上半小時,大火煮開小火熬,這滿滿密密的一鍋藥,翻都翻不動它。
有一包用紙包着的,是鹿角膠和阿膠粉,上面蓋了一隻紅色的方印:“烊化”,什麼是烊化?不知道,大概是用滾湯藥把它沖化。
等到下一次去,才問清,是要把紙包裡的粉末放進一隻碗裡,加水,再放進蒸鍋裡隔水蒸化,然後再跟湯藥一起沖服。
蒸鍋本來是好器具,它蒸的是饅頭、活魚或者肉餅,它散發的蒸汽總是香噴噴的,這一時,它卻發出了腥臭的氣味。
(阿膠為什麼會又腥又臭?有一天我們會看到報道,說是制造阿膠的廠家為了降低成本,購買了皮革廠的下腳料,在電視上,我們看到一個蒼蠅亂飛的屋角裡堆着未經處理的牛皮,它們曾經和少量的驢皮一起,構成了我們的阿膠) 又苦又鹹又腥又臭,這五十多種味道混在一起,海紅一口喝下去,五髒翻騰,舌頭都是麻的。
一大碗苦藥,一口一口地咽,每喝一口,都如同翻一座高山,她想出一些名言來激勵自己……啊所有名言都惡心,她深吸一口氣,心一橫,把藥湯咽下肚。
中藥吃了有兩個月,沒有明顯效果,反倒肚子脹脹的。
道良說寫字吧,寫字能安神。
當年他給海豆開的也是這個方子。
海紅于是開始臨帖——先臨顔體,顔體端正,寬闊,肥,她一筆下去,像一朵棉花,軟塌塌的不成個樣子。
于是又選歐陽詢《九成宮》,練了兩天,太方正,太嚴整了,又硬。
法度這種東西,她不耐煩。
趙孟頫的字優雅圓融,他抄曹植的《洛神賦》,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極是漂亮。
就臨趙的正楷,每晚研墨寫字,半個拳頭大的字寫滿兩大頁,然後給道良打圈,之後挂在牆上。
這是兩個人的共同愛好。
道良很是精神抖擻,他給海紅打圈、點評,這裡下筆不對,這裡輕了那裡重了——他的童子功到了暮年竟有了用武之地。
他還跑書店,又買來了一堆适合初學者的字帖,還買紙和筆,寫中楷的、寫小楷的;紙呢,有白的宣紙和黃的元書紙。
海紅足不出戶,心如止水——既不逛街購衣,也不聚會,連頭都不梳,原先她喜歡在腦後梳一根獨辮子,這時呢,不梳了,她用一根斷了的橡皮筋,系一個死結就往頭發上胡亂一紮。
她撐着奄奄一息的一點精神,隻想着要寫毛筆字,寫了字好睡覺,睡好覺好長一點肉——沒有一次見了人不招來幾聲驚呼的,哎呀你怎麼瘦成了這樣!還疑惑:你沒什麼事吧?——她最怕這樣的關心,一通關心下來,總以為自己得了癌。
她是這樣脆弱,經不起一聲關懷。
她越發不出門了——她不要驚呼,要安靜。
在無數失眠的夜晚,海紅常常會看到在一片麥田中央的昌平精神病分院。
一片稀疏的麥苗,它們在暗黑中搖動,好像有風在吹。
然後,鐵鎖撞擊鐵栅欄的聲音自遠而近,門開了,大門、二門、小門,一些身穿條紋病号服的人魚貫而出,高的矮的,胖的瘦的,每個人手裡舉着一株草,他們一個個走到她跟前,把草放進她的手心。
多年前,每個星期日她都要到昌平探望海豆,坐地鐵到積水潭,然後找到德勝門外那站公交車,坐上十幾站之後,下車步行二十分鐘。
那是一個荒涼的地方,四面都是稀疏的麥苗,房屋離得很遠。
不過有一個我喜歡的樹林,樹木高大繁茂,葉子被陽光照得閃閃發亮,在風中閃爍不定,每次走到這裡,我心裡就會湧上一種既凄涼又溫暖的感覺。
我常常在這個時候感傷起來,既憐憫海豆也憐憫自己,既憐憫自己又憐憫世界。
我在樹林中走着,一邊享受着這種飄來蕩去的模糊思緒。
那次把海豆送到的時候已經是下午四點多了,後來才知道這是一個很不好的時間,因為醫
這一大堆藥,那些樹皮草根,“嘩啦”一下倒進藥罐裡,藥罐滿塞,水泡過面,足足頂到了罐蓋,泡上半小時,大火煮開小火熬,這滿滿密密的一鍋藥,翻都翻不動它。
有一包用紙包着的,是鹿角膠和阿膠粉,上面蓋了一隻紅色的方印:“烊化”,什麼是烊化?不知道,大概是用滾湯藥把它沖化。
等到下一次去,才問清,是要把紙包裡的粉末放進一隻碗裡,加水,再放進蒸鍋裡隔水蒸化,然後再跟湯藥一起沖服。
蒸鍋本來是好器具,它蒸的是饅頭、活魚或者肉餅,它散發的蒸汽總是香噴噴的,這一時,它卻發出了腥臭的氣味。
(阿膠為什麼會又腥又臭?有一天我們會看到報道,說是制造阿膠的廠家為了降低成本,購買了皮革廠的下腳料,在電視上,我們看到一個蒼蠅亂飛的屋角裡堆着未經處理的牛皮,它們曾經和少量的驢皮一起,構成了我們的阿膠) 又苦又鹹又腥又臭,這五十多種味道混在一起,海紅一口喝下去,五髒翻騰,舌頭都是麻的。
一大碗苦藥,一口一口地咽,每喝一口,都如同翻一座高山,她想出一些名言來激勵自己……啊所有名言都惡心,她深吸一口氣,心一橫,把藥湯咽下肚。
中藥吃了有兩個月,沒有明顯效果,反倒肚子脹脹的。
道良說寫字吧,寫字能安神。
當年他給海豆開的也是這個方子。
海紅于是開始臨帖——先臨顔體,顔體端正,寬闊,肥,她一筆下去,像一朵棉花,軟塌塌的不成個樣子。
于是又選歐陽詢《九成宮》,練了兩天,太方正,太嚴整了,又硬。
法度這種東西,她不耐煩。
趙孟頫的字優雅圓融,他抄曹植的《洛神賦》,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極是漂亮。
就臨趙的正楷,每晚研墨寫字,半個拳頭大的字寫滿兩大頁,然後給道良打圈,之後挂在牆上。
這是兩個人的共同愛好。
道良很是精神抖擻,他給海紅打圈、點評,這裡下筆不對,這裡輕了那裡重了——他的童子功到了暮年竟有了用武之地。
他還跑書店,又買來了一堆适合初學者的字帖,還買紙和筆,寫中楷的、寫小楷的;紙呢,有白的宣紙和黃的元書紙。
海紅足不出戶,心如止水——既不逛街購衣,也不聚會,連頭都不梳,原先她喜歡在腦後梳一根獨辮子,這時呢,不梳了,她用一根斷了的橡皮筋,系一個死結就往頭發上胡亂一紮。
她撐着奄奄一息的一點精神,隻想着要寫毛筆字,寫了字好睡覺,睡好覺好長一點肉——沒有一次見了人不招來幾聲驚呼的,哎呀你怎麼瘦成了這樣!還疑惑:你沒什麼事吧?——她最怕這樣的關心,一通關心下來,總以為自己得了癌。
她是這樣脆弱,經不起一聲關懷。
她越發不出門了——她不要驚呼,要安靜。
在無數失眠的夜晚,海紅常常會看到在一片麥田中央的昌平精神病分院。
一片稀疏的麥苗,它們在暗黑中搖動,好像有風在吹。
然後,鐵鎖撞擊鐵栅欄的聲音自遠而近,門開了,大門、二門、小門,一些身穿條紋病号服的人魚貫而出,高的矮的,胖的瘦的,每個人手裡舉着一株草,他們一個個走到她跟前,把草放進她的手心。
多年前,每個星期日她都要到昌平探望海豆,坐地鐵到積水潭,然後找到德勝門外那站公交車,坐上十幾站之後,下車步行二十分鐘。
那是一個荒涼的地方,四面都是稀疏的麥苗,房屋離得很遠。
不過有一個我喜歡的樹林,樹木高大繁茂,葉子被陽光照得閃閃發亮,在風中閃爍不定,每次走到這裡,我心裡就會湧上一種既凄涼又溫暖的感覺。
我常常在這個時候感傷起來,既憐憫海豆也憐憫自己,既憐憫自己又憐憫世界。
我在樹林中走着,一邊享受着這種飄來蕩去的模糊思緒。
那次把海豆送到的時候已經是下午四點多了,後來才知道這是一個很不好的時間,因為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