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父親
關燈
小
中
大
柳州是廣西的四大城市之一,南甯、桂林、柳州、梧州,這四個城市都是小鎮人的向往,南甯,自治區首府,當然好;桂林,桂林山水甲天下,全世界都知道;梧州——離廣州最近,号稱小香港,梧州話跟廣州話很像,吃飯穿衣,都像。
廣州是嶺南第一大城市,文明的中心地帶,廣西人民對之垂涎欲滴。
梧州既是廣州的影子,庶幾等于廣州。
柳州呢,工業城市、交通樞紐, 有一個柳州鋼鐵廠,簡稱柳鋼,據說是西南地區最大的鋼鐵廠,工人上萬。
那時候,産業工人氣勢如虹,他們在車間揮汗如雨,光芒卻在天上升起。
啊柳鋼到小鎮來招工,小鎮青年當上了柳鋼的工人,柳鋼如同一匹白馬,青年統統變成了姑娘們的白馬王子。
每年十二天探親假,他們的旅行袋印着“柳州”二字,熠熠生輝回到小鎮,然後,他們帶着城市的氣息,出現在通住電影院的街道上,和某一位姑娘,看電影去。
這個柳州,它是京廣線上的一個樞紐大站,要去上海、成都、貴陽,統統都要在柳州下來,換車。
柳州還跟柳宗元有關,被貶官至柳州,寫了一首《登柳州城樓》,“共來百越紋身地,猶自音書滞一鄉”說的就是此地——這是海紅上了大學之後才知道的。
此外,柳州還有一家精神病院, 這是全自治區唯一像樣的,精神病專業治療機構。
海紅的父親柳青林曾住在那裡。
海紅一共去過柳州兩次。
第一次是路過。
那一年,大學剛畢業,她一個人跑到峨眉山去,回來的時候,從成都搭一夜火車到柳州,上午九點多鐘到,十二點多有一趟開往南甯的火車,她在候車室裡過掉了這三小時。
她累極了,之前一夜未睡,在夜行火車上,她的座位旁邊上來了幾個農民,他們扛着一隻剛殺的豬上了車,喜氣洋洋的。
這扇豬全頭全尾,他們把它“啪”的一下摔在茶幾上,豬頭沖過道,切口朝下——就像躺着一個全屍。
豬頭有些憨憨的,眼皮悠悠閉着,它的内髒被掏空了,肉腥氣陣陣。
火車在黑暗中隆隆向前,偶爾,車窗外的亮光會飛快掠過,在有亮光的某些瞬間,她驚異地發現,這隻死去的豬頭眼皮在動,它簡直是要張開眼睛了。
而它的尾巴的确是動的,随着火車的節律,那上面的一撮毛發擦到了她的右臂,她隻好用一尊貝多芬石膏像擋住搖晃的豬尾巴。
暗黑的車廂,貝多芬石膏像和一扇豬,真是古怪!石膏像是她在成都武侯祠買的,千裡迢迢抱着,和一頭開膛剖肚的豬坐了一夜。
直到天亮,那隻豬頭才消失。
那是你第一次去柳州。
在火車站的候車室坐着睡了三個鐘頭,連車站門口都沒出去。
隔了一年,海紅到柳州出差。
她真是太喜歡出差了——不用上班,不用吃飯堂裡的飯,看見新的人和新的城市。
啊她有一隻牛皮包,是真的牛皮,黃牛的顔色,是她的四舅舅留下的,他娶了一個歸國華僑,後來又去了香港,他的東西總是那麼洋派。
這樣的牛皮包何其稀罕! 在紛紛一片黑色人造革提包中它鶴立雞群,在整個八十年代,我拎着它,度過了多少個火車上的不眠之夜。
它早已沉沒在時光中,但此刻,我再次看見它,它比今天的電腦包要大,比旅行包小,有三層,中間一層内空最大,有拉鍊,兩邊各一層,扁扁的,可以插進一本書,或者雜志。
對一個文學青年來說,再也沒有比這更合适的了。
它太重了,當得起牛皮這個詞,但我對它充滿激情,我往裡面塞進了兩條連衣裙,一條是白底有細細的紫紅色格子,另一條,淡淡淺淺的藍色,也許叫湖藍。
兩條都是的确良。
的确良, 這種古怪的名字春泱她們再也不會知道了,那就是化纖啊,現在最廉價最被人嫌棄的,所有人都知道它不好。
但是當年,八十年代,它被認為是高級面料。
最神奇的是,它耐磨,它是不會破的,除非你用刀子割它,有了的确良,這種新時代的先鋒,就再也不用補衣服了;它又輕又薄,穿在身上不會壓身;它又不皺,永遠平直;它還容易晾幹呢,它不存水份,你把它搭在晾衣竿上,滴滴嗒嗒,水珠慌不擇路似的,奔跑着四散,底下立即有了一灘水,你伸手一摸,衣服幹了。
晚上晾起,次日又穿——此事于我最宜。
人類真是偉大,居然會發明的确良。
然後我就出發了,在深秋至初冬、冬尾至早春,我會穿上一件風衣,米色的,比我的牛皮包色淺,比真的米色深,長及腳踝,大開領,束腰,此外還有一根寬寬的布帶,往腰上一紮,走起路來寬大的下擺搖動如花。
是啊你是如此年輕愛趕時髦,那時你堅信,風衣就等于風度。
我不嫌牛皮重,它古怪的樣子也是我的風度之一,夏天快到了,不能再穿風衣真遺憾,但我穿上了連衣裙。
車上有座位但鄰座永遠不夠理想,你渴望在路上碰到一個讓你怦然心動的人,然後投入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像一隻飛蛾
廣州是嶺南第一大城市,文明的中心地帶,廣西人民對之垂涎欲滴。
梧州既是廣州的影子,庶幾等于廣州。
柳州呢,工業城市、交通樞紐, 有一個柳州鋼鐵廠,簡稱柳鋼,據說是西南地區最大的鋼鐵廠,工人上萬。
那時候,産業工人氣勢如虹,他們在車間揮汗如雨,光芒卻在天上升起。
啊柳鋼到小鎮來招工,小鎮青年當上了柳鋼的工人,柳鋼如同一匹白馬,青年統統變成了姑娘們的白馬王子。
每年十二天探親假,他們的旅行袋印着“柳州”二字,熠熠生輝回到小鎮,然後,他們帶着城市的氣息,出現在通住電影院的街道上,和某一位姑娘,看電影去。
這個柳州,它是京廣線上的一個樞紐大站,要去上海、成都、貴陽,統統都要在柳州下來,換車。
柳州還跟柳宗元有關,被貶官至柳州,寫了一首《登柳州城樓》,“共來百越紋身地,猶自音書滞一鄉”說的就是此地——這是海紅上了大學之後才知道的。
此外,柳州還有一家精神病院, 這是全自治區唯一像樣的,精神病專業治療機構。
海紅的父親柳青林曾住在那裡。
海紅一共去過柳州兩次。
第一次是路過。
那一年,大學剛畢業,她一個人跑到峨眉山去,回來的時候,從成都搭一夜火車到柳州,上午九點多鐘到,十二點多有一趟開往南甯的火車,她在候車室裡過掉了這三小時。
她累極了,之前一夜未睡,在夜行火車上,她的座位旁邊上來了幾個農民,他們扛着一隻剛殺的豬上了車,喜氣洋洋的。
這扇豬全頭全尾,他們把它“啪”的一下摔在茶幾上,豬頭沖過道,切口朝下——就像躺着一個全屍。
豬頭有些憨憨的,眼皮悠悠閉着,它的内髒被掏空了,肉腥氣陣陣。
火車在黑暗中隆隆向前,偶爾,車窗外的亮光會飛快掠過,在有亮光的某些瞬間,她驚異地發現,這隻死去的豬頭眼皮在動,它簡直是要張開眼睛了。
而它的尾巴的确是動的,随着火車的節律,那上面的一撮毛發擦到了她的右臂,她隻好用一尊貝多芬石膏像擋住搖晃的豬尾巴。
暗黑的車廂,貝多芬石膏像和一扇豬,真是古怪!石膏像是她在成都武侯祠買的,千裡迢迢抱着,和一頭開膛剖肚的豬坐了一夜。
直到天亮,那隻豬頭才消失。
那是你第一次去柳州。
在火車站的候車室坐着睡了三個鐘頭,連車站門口都沒出去。
隔了一年,海紅到柳州出差。
她真是太喜歡出差了——不用上班,不用吃飯堂裡的飯,看見新的人和新的城市。
啊她有一隻牛皮包,是真的牛皮,黃牛的顔色,是她的四舅舅留下的,他娶了一個歸國華僑,後來又去了香港,他的東西總是那麼洋派。
這樣的牛皮包何其稀罕! 在紛紛一片黑色人造革提包中它鶴立雞群,在整個八十年代,我拎着它,度過了多少個火車上的不眠之夜。
它早已沉沒在時光中,但此刻,我再次看見它,它比今天的電腦包要大,比旅行包小,有三層,中間一層内空最大,有拉鍊,兩邊各一層,扁扁的,可以插進一本書,或者雜志。
對一個文學青年來說,再也沒有比這更合适的了。
它太重了,當得起牛皮這個詞,但我對它充滿激情,我往裡面塞進了兩條連衣裙,一條是白底有細細的紫紅色格子,另一條,淡淡淺淺的藍色,也許叫湖藍。
兩條都是的确良。
的确良, 這種古怪的名字春泱她們再也不會知道了,那就是化纖啊,現在最廉價最被人嫌棄的,所有人都知道它不好。
但是當年,八十年代,它被認為是高級面料。
最神奇的是,它耐磨,它是不會破的,除非你用刀子割它,有了的确良,這種新時代的先鋒,就再也不用補衣服了;它又輕又薄,穿在身上不會壓身;它又不皺,永遠平直;它還容易晾幹呢,它不存水份,你把它搭在晾衣竿上,滴滴嗒嗒,水珠慌不擇路似的,奔跑着四散,底下立即有了一灘水,你伸手一摸,衣服幹了。
晚上晾起,次日又穿——此事于我最宜。
人類真是偉大,居然會發明的确良。
然後我就出發了,在深秋至初冬、冬尾至早春,我會穿上一件風衣,米色的,比我的牛皮包色淺,比真的米色深,長及腳踝,大開領,束腰,此外還有一根寬寬的布帶,往腰上一紮,走起路來寬大的下擺搖動如花。
是啊你是如此年輕愛趕時髦,那時你堅信,風衣就等于風度。
我不嫌牛皮重,它古怪的樣子也是我的風度之一,夏天快到了,不能再穿風衣真遺憾,但我穿上了連衣裙。
車上有座位但鄰座永遠不夠理想,你渴望在路上碰到一個讓你怦然心動的人,然後投入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像一隻飛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