蛹蟲時代
關燈
小
中
大
1,
在海紅看來,她異峰突起的婚姻、兀促的愛情、她高低起伏的易變情緒,以及節節敗退的生活,無一不與她的幼年有關。
九歲之前,海紅被頻繁輾轉托養:圭甯縣城、外婆家鄉下,以及父親的老家陸安縣鄉下。
一個地方少則三兩月,最多半年。
常常是,剛剛把一張陌生的床睡踏實,把一個地方的飯菜吃慣,把周圍小夥伴的脾氣摸清楚,母親就托人來接她了——把她送到又一個陌生的地方。
人在深井裡,沿着井壁一點點往上爬,濕滑、黑暗、沒有依靠。
好不容易見到了井口的亮光,不知從哪來的一隻手,毫不講理,捉住她,“咚”的一聲,把她扔進另一個井。
即使是在圭甯縣城,居所也是不停變換的。
周歲前寄養在一個姓潘的嬸嬸家,吃不着奶,隻能吃米糊和黃豆粉;潘嬸出門就把她鎖在家裡,屎尿拉在床上,人呢,泡在屎尿中。
兩歲多,送進鎮辦托兒所日托,和許多大哭大叫大鬧的孩子們關在一起,沒有遊戲和唱歌,也沒有滑梯。
到了飯點,阿姨用一隻大木盆端來一大盆白粥,她把木盆架在腰上,另一隻手端了一隻粗瓷碗,滿滿一碗炒鹹菜,用豬油炒得亮汪汪的。
饑餓的孩子們高興壞了——搶得稀裡嘩啦。
海紅人弱,搶不過,常常半饑飽。
母親的單位不停變動,合并,分散,再合并,再分散——公家的宿舍散落在縣城的東南西北,人也随之颠蕩。
燈籠橋、俞家舍、沙街、水浸舍、舊車站,以及火燒橋,當年的農民運動講習所。
太多了。
陌生的地方令人不安。
燈籠橋沒有燈籠,是一條青石闆的小巷子。
一個房間,沒有窗,屋裡是暗的。
一張大床隐沒在微薄的光線中。
孩子自已吃飯,在食堂裡開半碟菜,五分錢,半份。
親人都不知道到哪裡去了,他們永遠不在。
父親柳青林,他在柳州;母親章慕芳,她到一個邊遠的公社出差工作。
弟弟海豆呢?他剛滿月,就送到了外婆家。
孩子自己打水洗澡。
木柴在竈裡熊熊燃燒,大鐵镬裡熱水蒸汽騰騰,炊事員——一個退伍的小夥子,他幫海紅舀上兩大杓沸水,嘩嘩兩下倒進桶裡,海紅搖搖晃晃,拎着小半桶沸水進洗澡房,她用一隻木杓接涼水,一趟趟運送,兌進沸水裡。
然後洗澡。
衣服呢——她五歲就會自己洗。
沙街在河邊。
大河流淌,碼頭熱鬧。
船隻從遠方到遠方。
卸下鹽和松木,裝上粗瓷瓦缸和大米。
木頭堆在碼頭上,老人和孩子,趕集一般奔來。
一堆螞蟻,圍住一根骨頭,興高采烈。
他們叮叮當當,把原木的樹皮剝下來做柴。
一隻螞蟻站在近處,她不動手,不吭聲,我們的海紅,她家不開火,她吃食堂。
而且她也沒有家,她孤零一人,回到一所幽深寂靜、空無一人的房子裡。
這所房子是舊時代的鹽倉,底層是鹽倉,樓上是客棧。
1949年後收歸國有。
這個時候,母親的單位是一個小單位,小如細胞,一共隻有五個人,全部是婦女。
她們常年下鄉,計劃生育、婦幼衛生。
房子幽深窄長,像一根細細的腸子,三進天井,一重又一重。
天井用來采光和晾衣。
陽光照進天井幾乎要到正午。
到下午兩三點又沒了。
屋子裡常年是潮的,有時有一層細細的水珠。
空氣中總有一股鹹味,低頭一看,牆皮剝落的舊磚上,滲出鹽一樣的白硝。
青苔長滿了天井的四周,惟有中央一小塊是白的,其餘皆是暗綠。
青苔的潮氣在夜晚裡浮動,陰影隐隐。
細碎的聲音是鬼在說話麼?鬼的傳說在新時代裡難以泯滅,它們像泡沫也像石頭,生長在小鎮的日常生活中。
若隐若現的陰暗影子,在陰氣濃重的青苔上浮動,一路飄到空無一人的閣樓上,樓上沒有安電燈,是厚厚的灰塵和濃重的黑。
那上面的鬼和天井的鬼是不是同一個?海紅想像它身穿寬大的黑色衣裳,在上面走來走去。
因為她真切地聽到了閣樓上的竊竊私語。
孩子獨自一人到外單位搭夥吃飯,再獨自回來。
獨自生病,做惡夢。
她無師自通,自我撫摸,安慰自已饑餓的皮膚。
一寸又一寸的身體,寸寸都是饑餓的,她一點都沒想起來,母親什麼時候抱過她。
在黑暗中,她緊緊抱住自己。
她把自己小小的乳房抓得緊緊的,仿佛那就是她至親的親人。
街上還有農業局和林業局,很大的院子,新蓋的磚房間有枇杷樹楊桃樹,還有扶桑樹和甲殼蟲。
有孩子,是她的同學,于是她有了玩伴。
玩白毛女跳下娘娘廟的供台,台子有一米多高,女孩子們把辮子散開,一個個往下跳,氣流把她們的頭發沖起,她們大笑,大叫。
孩子們玩“農業學大寨”,在院子裡用瓦片挖土,然後種上草,啊沒有水澆灌,于是要修水利,從水龍頭那裡劃一道線,衆人用棍子或者瓦片,挖的挖,戳的戳,開出了一條兩指寬的淺溝。
水龍頭一開,水從中間泛濫了,流了一地,人人踩一腳爛泥。
剛剛玩上興緻,又搬了。
搬到了舊車站,誰又知道外公就在這裡當過站長呢?這裡門廊是方的,有兩尊青石的方蹲,顔色青黑潤澤,年深日久。
四十年之後,海紅才知道,這是外公讓石匠做的。
窗外就是公路,卡車隆隆,震得窗玻璃嘎嘎響,而屋子裡常年一層灰塵。
這是省會南甯至廣州的必經之路,在繁忙的季節,運貨的卡車川流不息,晝夜不已。
俞家舍,是父母親共住的短暫時光,那時候海紅尚未出生。
父親犯了右傾錯誤之後搬出了俞家舍,他們開始各住各的,各吃各的。
自海紅出生,就再也沒有過一個像樣的家。
2, 外婆陳碧薇,她永遠穿一件黑色的大襟衫。
在地坪上,站起來是喂雞,坐下去是做女紅:勾枕頭套、縫衣服。
她不甚說話,看上去,一半是安詳,另一半,誰知道呢,也許是隐忍。
外婆家在一個叫竹沖的村子裡。
從圭甯縣城坐汽車三個小時,之後步行兩小時。
1950年土改,陳碧薇躲過一劫,沒有被打成地主分子。
在舊政權當車站站長的丈夫1949年春天病亡——适時而逝,恰到好處,否則,有兩種情況他定然是逃不掉的:陪綁,再打成地主分子。
從此禍及妻兒後代,永不得翻身。
丈夫的長兄是舊政權的縣長,1950年被鎮壓。
就在圭甯縣城北的松石坡大印地,槍斃了。
大印地後來成為縣體育場,海紅中學時到那裡練自行車,她
九歲之前,海紅被頻繁輾轉托養:圭甯縣城、外婆家鄉下,以及父親的老家陸安縣鄉下。
一個地方少則三兩月,最多半年。
常常是,剛剛把一張陌生的床睡踏實,把一個地方的飯菜吃慣,把周圍小夥伴的脾氣摸清楚,母親就托人來接她了——把她送到又一個陌生的地方。
人在深井裡,沿着井壁一點點往上爬,濕滑、黑暗、沒有依靠。
好不容易見到了井口的亮光,不知從哪來的一隻手,毫不講理,捉住她,“咚”的一聲,把她扔進另一個井。
即使是在圭甯縣城,居所也是不停變換的。
周歲前寄養在一個姓潘的嬸嬸家,吃不着奶,隻能吃米糊和黃豆粉;潘嬸出門就把她鎖在家裡,屎尿拉在床上,人呢,泡在屎尿中。
兩歲多,送進鎮辦托兒所日托,和許多大哭大叫大鬧的孩子們關在一起,沒有遊戲和唱歌,也沒有滑梯。
到了飯點,阿姨用一隻大木盆端來一大盆白粥,她把木盆架在腰上,另一隻手端了一隻粗瓷碗,滿滿一碗炒鹹菜,用豬油炒得亮汪汪的。
饑餓的孩子們高興壞了——搶得稀裡嘩啦。
海紅人弱,搶不過,常常半饑飽。
母親的單位不停變動,合并,分散,再合并,再分散——公家的宿舍散落在縣城的東南西北,人也随之颠蕩。
燈籠橋、俞家舍、沙街、水浸舍、舊車站,以及火燒橋,當年的農民運動講習所。
太多了。
陌生的地方令人不安。
燈籠橋沒有燈籠,是一條青石闆的小巷子。
一個房間,沒有窗,屋裡是暗的。
一張大床隐沒在微薄的光線中。
孩子自已吃飯,在食堂裡開半碟菜,五分錢,半份。
親人都不知道到哪裡去了,他們永遠不在。
父親柳青林,他在柳州;母親章慕芳,她到一個邊遠的公社出差工作。
弟弟海豆呢?他剛滿月,就送到了外婆家。
孩子自己打水洗澡。
木柴在竈裡熊熊燃燒,大鐵镬裡熱水蒸汽騰騰,炊事員——一個退伍的小夥子,他幫海紅舀上兩大杓沸水,嘩嘩兩下倒進桶裡,海紅搖搖晃晃,拎着小半桶沸水進洗澡房,她用一隻木杓接涼水,一趟趟運送,兌進沸水裡。
然後洗澡。
衣服呢——她五歲就會自己洗。
沙街在河邊。
大河流淌,碼頭熱鬧。
船隻從遠方到遠方。
卸下鹽和松木,裝上粗瓷瓦缸和大米。
木頭堆在碼頭上,老人和孩子,趕集一般奔來。
一堆螞蟻,圍住一根骨頭,興高采烈。
他們叮叮當當,把原木的樹皮剝下來做柴。
一隻螞蟻站在近處,她不動手,不吭聲,我們的海紅,她家不開火,她吃食堂。
而且她也沒有家,她孤零一人,回到一所幽深寂靜、空無一人的房子裡。
這所房子是舊時代的鹽倉,底層是鹽倉,樓上是客棧。
1949年後收歸國有。
這個時候,母親的單位是一個小單位,小如細胞,一共隻有五個人,全部是婦女。
她們常年下鄉,計劃生育、婦幼衛生。
房子幽深窄長,像一根細細的腸子,三進天井,一重又一重。
天井用來采光和晾衣。
陽光照進天井幾乎要到正午。
到下午兩三點又沒了。
屋子裡常年是潮的,有時有一層細細的水珠。
空氣中總有一股鹹味,低頭一看,牆皮剝落的舊磚上,滲出鹽一樣的白硝。
青苔長滿了天井的四周,惟有中央一小塊是白的,其餘皆是暗綠。
青苔的潮氣在夜晚裡浮動,陰影隐隐。
細碎的聲音是鬼在說話麼?鬼的傳說在新時代裡難以泯滅,它們像泡沫也像石頭,生長在小鎮的日常生活中。
若隐若現的陰暗影子,在陰氣濃重的青苔上浮動,一路飄到空無一人的閣樓上,樓上沒有安電燈,是厚厚的灰塵和濃重的黑。
那上面的鬼和天井的鬼是不是同一個?海紅想像它身穿寬大的黑色衣裳,在上面走來走去。
因為她真切地聽到了閣樓上的竊竊私語。
孩子獨自一人到外單位搭夥吃飯,再獨自回來。
獨自生病,做惡夢。
她無師自通,自我撫摸,安慰自已饑餓的皮膚。
一寸又一寸的身體,寸寸都是饑餓的,她一點都沒想起來,母親什麼時候抱過她。
在黑暗中,她緊緊抱住自己。
她把自己小小的乳房抓得緊緊的,仿佛那就是她至親的親人。
街上還有農業局和林業局,很大的院子,新蓋的磚房間有枇杷樹楊桃樹,還有扶桑樹和甲殼蟲。
有孩子,是她的同學,于是她有了玩伴。
玩白毛女跳下娘娘廟的供台,台子有一米多高,女孩子們把辮子散開,一個個往下跳,氣流把她們的頭發沖起,她們大笑,大叫。
孩子們玩“農業學大寨”,在院子裡用瓦片挖土,然後種上草,啊沒有水澆灌,于是要修水利,從水龍頭那裡劃一道線,衆人用棍子或者瓦片,挖的挖,戳的戳,開出了一條兩指寬的淺溝。
水龍頭一開,水從中間泛濫了,流了一地,人人踩一腳爛泥。
剛剛玩上興緻,又搬了。
搬到了舊車站,誰又知道外公就在這裡當過站長呢?這裡門廊是方的,有兩尊青石的方蹲,顔色青黑潤澤,年深日久。
四十年之後,海紅才知道,這是外公讓石匠做的。
窗外就是公路,卡車隆隆,震得窗玻璃嘎嘎響,而屋子裡常年一層灰塵。
這是省會南甯至廣州的必經之路,在繁忙的季節,運貨的卡車川流不息,晝夜不已。
俞家舍,是父母親共住的短暫時光,那時候海紅尚未出生。
父親犯了右傾錯誤之後搬出了俞家舍,他們開始各住各的,各吃各的。
自海紅出生,就再也沒有過一個像樣的家。
2, 外婆陳碧薇,她永遠穿一件黑色的大襟衫。
在地坪上,站起來是喂雞,坐下去是做女紅:勾枕頭套、縫衣服。
她不甚說話,看上去,一半是安詳,另一半,誰知道呢,也許是隐忍。
外婆家在一個叫竹沖的村子裡。
從圭甯縣城坐汽車三個小時,之後步行兩小時。
1950年土改,陳碧薇躲過一劫,沒有被打成地主分子。
在舊政權當車站站長的丈夫1949年春天病亡——适時而逝,恰到好處,否則,有兩種情況他定然是逃不掉的:陪綁,再打成地主分子。
從此禍及妻兒後代,永不得翻身。
丈夫的長兄是舊政權的縣長,1950年被鎮壓。
就在圭甯縣城北的松石坡大印地,槍斃了。
大印地後來成為縣體育場,海紅中學時到那裡練自行車,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