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你是銀禾

關燈
的物件,不然,鬼一摸饅頭,饅頭就發不起來,像鐵一樣硬。

    若鬼摸了豆腐,豆腐就沒了,它不凝結,變成了一灘水。

     如果怕一個鬼,就偷偷地在他墳頭上插一枝桃樹枝,這個鬼他就出不來了,但你不能讓他家裡的人發現。

     生孩子死的女鬼最兇,所以要放铳。

    夜裡走過墳山,一定要背上一把土铳,邊走邊放,才能把她吓住。

    要不準她進村,就要使牛犁一道溝,繞着村子犁上三道深深的溝。

     鬼在什麼時候出來呢?春泱也問她。

     它中午十二點出來,白天就到山凹裡,晚上到家裡來,天快亮時雞一叫鬼就跑了。

    麥子黃了鬼也要出來,叫“麥黃鬼”,鬼它也知道要收麥子了,它從牆上伸出手來要吃的。

     關于鬼的事情銀禾總是知道的,誰也問不倒她。

     但你不能問她怎麼知道鬼十二點鐘就出來,她會很生氣——因為自古以來就如此,哪裡需要求證! 有家的鬼呢一般都是在家裡看家的,它能看見你你看不見它,它是飄着的,如果你碰了它,那就是撞着鬼了,撞着鬼要生病,或者發燒,或者渾身疼。

     小孩最容易被鬼摸了,祖人的鬼魂都在屋裡,它喜歡小孩,忍不住就要摸一下,它一摸,小孩子就病了,哭鬧不停,不是肚子痛就是腳痛,你就要燒點紙錢,跟祖人說,你喜歡他看看就行了,别摸,一摸他就生病了。

     鬼會不會死呢?鬼也會死的,鬼死後變成賤,這個字筆畫很多的,上面是漸漸的漸,下面一個耳字——連這銀禾都知道。

     最重的鬼有多重? 如此玄虛的問題也難不倒她,因為她是銀禾啊,“在鄉下時有一次我中午睡覺被鬼壓了,怎麼用力都睜不開眼睛,醒來的時候正好百六九路過,我問他,這鬼怎麼那麼重?他就說,世界上最最重的鬼也隻有三十六斤重。

    ” 7, 春泱會忽然問道:姐姐,我聽見喜鵲叫,好還是不好? 銀禾就說:早上叫是喜,中午叫是憂,晚上叫是大禍要臨頭。

    如果春泱說她晚上聽見喜鵲叫了,銀禾就會斷然否定,她截然說道:胡說!晚上哪會有喜鵲,喜鵲都進窩睡覺了! 春泱又問:姐姐,晚上梳頭好不好? 銀禾就答:清門兒梳頭花大姐,夜些梳頭鬼果扯。

    之後解釋道,清門兒就是白天,夜些就是晚上,鬼果扯呢,就是鬼會找你的麻煩。

     道良覺得荒唐——他告誡海紅,不能誇銀禾,越誇她越得意。

    又告誡春泱,不要凡事問姐姐,這樣下去,她就該成這個家的精神領袖了。

     他說,農民啊農民,我是知道的。

    重要的問題是教育農民。

     8, 銀禾仇富,大陸的遊客去台灣旅遊,在蘇花公路上碰到了泥石流,連人帶車沖到太平洋去了,電視天天播。

    銀禾看了很是快意,她每次看了都說:去吧,有錢吧,玩吧,這下玩完了吧——在她看來,去旅遊的人都是富人,而富人死了是活該。

     常有報道電話詐騙案,一個電話就騙掉幾十萬,或者上百萬,銀禾是毫不同情的——她說,騙的都是有錢的。

    每次她都這樣說,但叔叔從不吱聲,她就邀春泱呼應:春泱是吧,騙的都是有錢人。

    春泱翻着眼睛,她的腦子已經被攪糊塗了,是否人一有錢,就應該被騙掉一點? 她也民族主義,日本地震,她就說:怎麼不多震死幾個?震死幾個才好呢!誰讓他侵略中國。

    美國龍卷風,她也說:美國那麼壞,最好天天發龍卷風,發完龍卷風就發大水,發完大水就發地震。

    春泱提醒她,哥哥也在美國呢。

    海紅說:美國也有很多窮人啊,他們怎麼辦? 銀禾不說話了——她可沒想到這個。

     但是到了3.11,日本大地震大海嘯加上核洩露,銀禾就不幸災樂禍了,她改成了亞洲本位,她說,怎麼不震震英國法國那邊,離我們遠一點——那時候她已經回老家,卻仍然關心時事。

    北約轟炸利比亞,銀禾就沖電視上的飛機說:欺負人!斯負人!她是站在弱者一邊的,每天晚上,電視一報導利比亞局勢,她都要說:怎麼這麼沒用,不打它一架飛機下來。

     ——她恨鐵不成鋼,支持卡紮非。

     銀禾還知道一則孫中山的野史,言之鑿鑿。

    說的是,湯化龍要與孫中山争天下,孫中山就派一個剃頭的去殺湯化龍,剃頭的給湯化龍刮頭,一刮二刮的,就用剃刀,把他的脖子抹掉了。

    剃頭的也活不成了,孫中山就養他的全家。

     瞎說什麼樣!道良喝道。

    就是真的就是真的,銀禾不服,因是爺爺親口說的,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爺爺說的。

    爺爺還說,當年他們家蓋房子,上梁那日,湯家送來了一擔銀元,整整一擔啊,裝在兩隻籮筐裡。

    這是他們家族最最激動人心的傳說,湯家少爺跟爺爺有交情,一擔銀元的事全村人人都知道,道良也聽到過無數次,這是真的,但是孫中山和湯化龍的故事他沒聽說過。

     道良找出《辭海》翻給海紅看,湯化龍,光緒進士,君主立憲派,1918年在加拿大被刺死。

    梁啟超用杜甫句子寫了一副挽聯:一卧滄江驚歲晚,幾回青瑣點朝班。

     走向共和的曆史就是這樣曲折地在鄉野流傳。

    銀禾堅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