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腳印
關燈
小
中
大
十多年來,已經被他跑熟了,甚至被他家的牛跑熟了。
一放繩,根本不用驅趕,牛就乖乖地直奔這裡而來。
眼下,他不是不知道事情已經有了變化,不是不知道這塊地經鄉政府征用,最終賣給了我這個外來人。
但他砍茅竹或者割牛草的時候,還是情不自禁地往這塊地上竄。
想想吧,他熟悉這裡的茅竹,熟悉這裡的茅草,熟悉這裡某個角落的五月陽,憋一泡屎尿甚至也曾經習慣性地往這裡狂奔,一心要來增肥活土。
他一時半刻哪能割舍得下?他遠遠就能嗅到這裡的氣味,遠遠就能聽到這裡發芽或落籽時吱吱嘎嘎的聲響,連睡夢中一迷糊,也能感觸到這裡在雨後初晴或者乍暖還寒時的一絲抽搐或躍動。
對于他來說,這些當然比一張土地證更重要。
有人告訴我,自從我不久前兩次把他逐出門外,他還是有點半醒不醒,好幾次還扛着鋤頭來到我家院門前,見門上一把鐵鎖,才怏怏地蹲下或者徘徊,最後掉頭而去,嘴裡嘟嘟哝哝地不知說些什麼。
他沒有大喊大叫地打門,就算是夠清醒夠冷靜的了。
我相信,在很長一段時間内,他還會在一把鐵鎖面前恍惚,就像把一個兒子過寄給了人家,但很難把這個兒子視為人家的骨肉,一不小心就還會叫出什麼乳名。
以上是我短篇小說《土地》裡的一個片斷,大體上言之有據。
不過主人公原型不姓李,而是姓吳。
他的老婆也确實離異他去,但不是嫌貧愛富,隻是痛恨丈夫結巴,小氣,在床上不男人——道理其實說不大清楚。
這篇小說是應法國一個文化項目的要求而寫,《土地》也是項目主持者的命題。
大概出于中國文學傳統對土地的一往情深,我一下筆還卷入田園詩和山水散文的浪漫光流,強調了主人公對故園的牽挂和糾纏。
其實,吳某對土地既有情也無情,比方說對土地轉讓并無遺憾,甚至有點興高采烈。
他曾把我拉到他家,引我到山上看,問我需不需要更多的地,問我是否有朋友或親戚來搞開發——他還有一塊山,要水有水,要路有路,是蓋房子或者開果園的好地盤。
他以為我是個開發商,一個急于推銷土地的模樣。
據他說,他就是想再得一點補償款,然後去城裡開店打豆腐——這是我在小說裡沒有寫到的。
事實上,他後來确實離開了八溪峒,不過沒有進城打豆腐,而是去煤礦挖煤。
我在巴黎參加中法作家同題小說《土地》讨論會時,恰好聽到中國一煤礦發生重大礦難。
從旅館裡CNN的電視新聞中,我看到礦井口一具具傷亡者的身體,還有忙碌的救護隊員和藍燈閃閃的救護車。
不知為什麼,我擔心從屏幕上看到一個熟悉的面孔,擔心鏡頭迅速鎖定和推向這張面孔。
當時一位熱心的法國讀者要來了咖啡,一個勁問我“五月陽”是什麼,稱他在中國植物辭典裡沒有找到這個藥名;又稱《土地》中很多植物名都特别美,也富有深刻含義,使他想到了非洲的古代文化……他肯定注意到我一直盯着電視新聞,想必也不明白我為什麼對學術交流心不在焉。
回到山裡以後,我聽說吳某倒沒有什麼事,前不久還回來過一次,拿高級煙招待四鄰,還把他中學畢業的兒子也帶去挖煤。
我沒有再見過他,也許以後很難再見他。
值得提到的是:我家院門雖然每夜必鎖,但好幾次好像夜裡有人來過,在大清早的菜園裡留下腳印。
這些腳印很深,也很大,比我的腳大了一圈,讓我不得不聯想到《土地》人物原型曾出現在院門前的那雙大腳。
我讓妻子來看看。
妻子說你莫吓我,那是什麼腳印?不過是雨天裡沉陷的泥坑罷了。
也許妻子所說是對的。
也許月黑風高之夜真的沒有什麼人來過,更不會有人在菜地上獨自徘徊。
我得說服自己相信這一點。
一放繩,根本不用驅趕,牛就乖乖地直奔這裡而來。
眼下,他不是不知道事情已經有了變化,不是不知道這塊地經鄉政府征用,最終賣給了我這個外來人。
但他砍茅竹或者割牛草的時候,還是情不自禁地往這塊地上竄。
想想吧,他熟悉這裡的茅竹,熟悉這裡的茅草,熟悉這裡某個角落的五月陽,憋一泡屎尿甚至也曾經習慣性地往這裡狂奔,一心要來增肥活土。
他一時半刻哪能割舍得下?他遠遠就能嗅到這裡的氣味,遠遠就能聽到這裡發芽或落籽時吱吱嘎嘎的聲響,連睡夢中一迷糊,也能感觸到這裡在雨後初晴或者乍暖還寒時的一絲抽搐或躍動。
對于他來說,這些當然比一張土地證更重要。
有人告訴我,自從我不久前兩次把他逐出門外,他還是有點半醒不醒,好幾次還扛着鋤頭來到我家院門前,見門上一把鐵鎖,才怏怏地蹲下或者徘徊,最後掉頭而去,嘴裡嘟嘟哝哝地不知說些什麼。
他沒有大喊大叫地打門,就算是夠清醒夠冷靜的了。
我相信,在很長一段時間内,他還會在一把鐵鎖面前恍惚,就像把一個兒子過寄給了人家,但很難把這個兒子視為人家的骨肉,一不小心就還會叫出什麼乳名。
以上是我短篇小說《土地》裡的一個片斷,大體上言之有據。
不過主人公原型不姓李,而是姓吳。
他的老婆也确實離異他去,但不是嫌貧愛富,隻是痛恨丈夫結巴,小氣,在床上不男人——道理其實說不大清楚。
這篇小說是應法國一個文化項目的要求而寫,《土地》也是項目主持者的命題。
大概出于中國文學傳統對土地的一往情深,我一下筆還卷入田園詩和山水散文的浪漫光流,強調了主人公對故園的牽挂和糾纏。
其實,吳某對土地既有情也無情,比方說對土地轉讓并無遺憾,甚至有點興高采烈。
他曾把我拉到他家,引我到山上看,問我需不需要更多的地,問我是否有朋友或親戚來搞開發——他還有一塊山,要水有水,要路有路,是蓋房子或者開果園的好地盤。
他以為我是個開發商,一個急于推銷土地的模樣。
據他說,他就是想再得一點補償款,然後去城裡開店打豆腐——這是我在小說裡沒有寫到的。
事實上,他後來确實離開了八溪峒,不過沒有進城打豆腐,而是去煤礦挖煤。
我在巴黎參加中法作家同題小說《土地》讨論會時,恰好聽到中國一煤礦發生重大礦難。
從旅館裡CNN的電視新聞中,我看到礦井口一具具傷亡者的身體,還有忙碌的救護隊員和藍燈閃閃的救護車。
不知為什麼,我擔心從屏幕上看到一個熟悉的面孔,擔心鏡頭迅速鎖定和推向這張面孔。
當時一位熱心的法國讀者要來了咖啡,一個勁問我“五月陽”是什麼,稱他在中國植物辭典裡沒有找到這個藥名;又稱《土地》中很多植物名都特别美,也富有深刻含義,使他想到了非洲的古代文化……他肯定注意到我一直盯着電視新聞,想必也不明白我為什麼對學術交流心不在焉。
回到山裡以後,我聽說吳某倒沒有什麼事,前不久還回來過一次,拿高級煙招待四鄰,還把他中學畢業的兒子也帶去挖煤。
我沒有再見過他,也許以後很難再見他。
值得提到的是:我家院門雖然每夜必鎖,但好幾次好像夜裡有人來過,在大清早的菜園裡留下腳印。
這些腳印很深,也很大,比我的腳大了一圈,讓我不得不聯想到《土地》人物原型曾出現在院門前的那雙大腳。
我讓妻子來看看。
妻子說你莫吓我,那是什麼腳印?不過是雨天裡沉陷的泥坑罷了。
也許妻子所說是對的。
也許月黑風高之夜真的沒有什麼人來過,更不會有人在菜地上獨自徘徊。
我得說服自己相信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