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爾赫斯的現實
關燈
小
中
大
這就是懷疑,或者說這就是博爾赫斯的叙述。
在他的詩歌裡、在他的故事裡,以及他的随筆,甚至是那些前言裡,博爾赫斯讓懷疑流行在自己的叙述之中,從而使他的叙述經常出現兩個方向,它們互相壓制,同時又互相解放。
當他一生的寫作完成以後,在其為數不多的作品裡,我們看到博爾赫斯有三次将自己放入了叙述之中。
第三次是在一九七七年,已經雙目失明的博爾赫斯寫下了一段關于一九八三年八月二十五日的故事,在這個夜晚的故事裡,六十一歲的博爾赫斯見到了八十四歲的博爾赫斯,年老的博爾赫斯說話時,讓年輕一些的博爾赫斯感到是自己在錄音帶上放出的那種聲音。
與此同時,後者過于衰老的臉,讓年輕的博爾赫斯感到不安,他說:“我讨厭你的面孔,它是我的漫畫。
”“真怪,”那個聲音說,“我們是兩個人,又是一個人……”這個事實使兩個博爾赫斯都深感困惑,他們相信這可能是一個夢,然而,“到底是誰夢見了誰?我知道我夢見了你,可是不知道你是否也夢見了我?”……“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是一個人做夢還是兩個人做夢。
”有趣的是,當他們回憶往事時,他們都放棄了“我”這個詞,兩個博爾赫斯都謹慎地用上了“我們”。
與其他作家不一樣,博爾赫斯在叙述故事的時候,似乎有意要使讀者迷失方向,于是他成為了迷宮的創造者,并且樂此不疲。
即便是在一些最簡短的故事裡,博爾赫斯都假裝要給予我們無限多的樂趣,經常是多到讓我們感到一下子拿不下。
而事實上他給予我們的并不像他希望的那麼多,或者說并不比他那些優秀的同行更多。
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的叙述,他的叙述總是假裝地要确定下來了,可是永遠無法确定。
我們耐心細緻地閱讀他的故事,終于讀到了期待已久的肯定時,接踵而來的立刻是否定。
于是我們又得重新開始,我們身處迷宮之中,而且找不到出口,這似乎正是博爾赫斯樂意看到的。
另一方面,這樣的叙述又與他的真實身份——圖書館長吻合了起來,作為圖書館長的他,有理由将自己的現實建立在九十萬冊的藏書之上,以此暗示他擁有了與其他所有作家完全不同的現實,從而讓我們讀到“無限、混亂與宇宙,泛神論與人性,時間與永恒,理想主義與非現實的其它形式。
”《迷宮的創造者博爾赫斯》的作者安娜·瑪麗亞·巴倫奈切亞這樣認為:“這位作家的著作隻有一個方面——對非現實的表現——得到了處理。
” 這似乎是正确的,他的故事總是讓我們難以判斷:是一段真實的曆史還是虛構?是深不可測的學問還是平易近人的描叙?是活生生的事實還是非現實的幻覺?叙述上的似是而非,使這一切都變得真假難辨。
在那篇關于書籍的故事《沙之書》裡,我們讀到了一個由真實堆積起來的虛幻。
一位退休的老人得到了一冊無始無終的書: “頁碼的排列引起了我的注意,比如說,逢雙的一頁印的是40,514,接下去卻是999.我翻過那一頁,背面的頁碼有八位數。
像字典一樣,還有插畫:一個鋼筆繪制的鐵錨……我記住地方,合上書。
随即又打開。
盡管一頁一頁地翻閱,鐵錨圖案卻再也找不到了。
” “他讓我找第一頁……我把左手按在封面上,大拇指幾乎貼着食指去揭書頁。
白費勁,封面和手之間總有好幾頁。
仿佛是從書裡冒出來的……現在再找找最後一頁……我照樣失敗。
” “我發現每隔兩千頁有一幀小插畫。
我用一本有字母索引的記事簿把它們臨摹下來,記事簿不久就用完了。
插畫沒有一張重複。
”這些在引号裡的段落是《沙之書》中最為突出的部分,因為它将我們的閱讀帶離了現實,走向令人不安的神秘。
就像作品中那位從國立圖書館退休的老人一樣,用退休金和花體字的威克利夫版《聖經》換來了這本神秘之書,一本不斷在生長和消亡的無限的書,最後的結局卻是無法忍受它的神秘。
他想到“隐藏一片樹葉的最好地點是樹林”,于是就将這本神秘之書偷偷放在了圖書館某一層陰暗的擱架上,隐藏在了九十萬冊藏書之中。
博爾赫斯在書前引用了英國玄學派詩人喬治·赫伯特的詩句: ……你的沙制的繩索…… 他是否在暗示“沙之書”其實和赫伯特牧師的“沙制的繩索”一樣地不可靠?然而在叙述上,《沙之書》卻是用最為直率的方式講出的,
在他的詩歌裡、在他的故事裡,以及他的随筆,甚至是那些前言裡,博爾赫斯讓懷疑流行在自己的叙述之中,從而使他的叙述經常出現兩個方向,它們互相壓制,同時又互相解放。
當他一生的寫作完成以後,在其為數不多的作品裡,我們看到博爾赫斯有三次将自己放入了叙述之中。
第三次是在一九七七年,已經雙目失明的博爾赫斯寫下了一段關于一九八三年八月二十五日的故事,在這個夜晚的故事裡,六十一歲的博爾赫斯見到了八十四歲的博爾赫斯,年老的博爾赫斯說話時,讓年輕一些的博爾赫斯感到是自己在錄音帶上放出的那種聲音。
與此同時,後者過于衰老的臉,讓年輕的博爾赫斯感到不安,他說:“我讨厭你的面孔,它是我的漫畫。
”“真怪,”那個聲音說,“我們是兩個人,又是一個人……”這個事實使兩個博爾赫斯都深感困惑,他們相信這可能是一個夢,然而,“到底是誰夢見了誰?我知道我夢見了你,可是不知道你是否也夢見了我?”……“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是一個人做夢還是兩個人做夢。
”有趣的是,當他們回憶往事時,他們都放棄了“我”這個詞,兩個博爾赫斯都謹慎地用上了“我們”。
與其他作家不一樣,博爾赫斯在叙述故事的時候,似乎有意要使讀者迷失方向,于是他成為了迷宮的創造者,并且樂此不疲。
即便是在一些最簡短的故事裡,博爾赫斯都假裝要給予我們無限多的樂趣,經常是多到讓我們感到一下子拿不下。
而事實上他給予我們的并不像他希望的那麼多,或者說并不比他那些優秀的同行更多。
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的叙述,他的叙述總是假裝地要确定下來了,可是永遠無法确定。
我們耐心細緻地閱讀他的故事,終于讀到了期待已久的肯定時,接踵而來的立刻是否定。
于是我們又得重新開始,我們身處迷宮之中,而且找不到出口,這似乎正是博爾赫斯樂意看到的。
另一方面,這樣的叙述又與他的真實身份——圖書館長吻合了起來,作為圖書館長的他,有理由将自己的現實建立在九十萬冊的藏書之上,以此暗示他擁有了與其他所有作家完全不同的現實,從而讓我們讀到“無限、混亂與宇宙,泛神論與人性,時間與永恒,理想主義與非現實的其它形式。
”《迷宮的創造者博爾赫斯》的作者安娜·瑪麗亞·巴倫奈切亞這樣認為:“這位作家的著作隻有一個方面——對非現實的表現——得到了處理。
” 這似乎是正确的,他的故事總是讓我們難以判斷:是一段真實的曆史還是虛構?是深不可測的學問還是平易近人的描叙?是活生生的事實還是非現實的幻覺?叙述上的似是而非,使這一切都變得真假難辨。
在那篇關于書籍的故事《沙之書》裡,我們讀到了一個由真實堆積起來的虛幻。
一位退休的老人得到了一冊無始無終的書: “頁碼的排列引起了我的注意,比如說,逢雙的一頁印的是40,514,接下去卻是999.我翻過那一頁,背面的頁碼有八位數。
像字典一樣,還有插畫:一個鋼筆繪制的鐵錨……我記住地方,合上書。
随即又打開。
盡管一頁一頁地翻閱,鐵錨圖案卻再也找不到了。
” “他讓我找第一頁……我把左手按在封面上,大拇指幾乎貼着食指去揭書頁。
白費勁,封面和手之間總有好幾頁。
仿佛是從書裡冒出來的……現在再找找最後一頁……我照樣失敗。
” “我發現每隔兩千頁有一幀小插畫。
我用一本有字母索引的記事簿把它們臨摹下來,記事簿不久就用完了。
插畫沒有一張重複。
”這些在引号裡的段落是《沙之書》中最為突出的部分,因為它将我們的閱讀帶離了現實,走向令人不安的神秘。
就像作品中那位從國立圖書館退休的老人一樣,用退休金和花體字的威克利夫版《聖經》換來了這本神秘之書,一本不斷在生長和消亡的無限的書,最後的結局卻是無法忍受它的神秘。
他想到“隐藏一片樹葉的最好地點是樹林”,于是就将這本神秘之書偷偷放在了圖書館某一層陰暗的擱架上,隐藏在了九十萬冊藏書之中。
博爾赫斯在書前引用了英國玄學派詩人喬治·赫伯特的詩句: ……你的沙制的繩索…… 他是否在暗示“沙之書”其實和赫伯特牧師的“沙制的繩索”一樣地不可靠?然而在叙述上,《沙之書》卻是用最為直率的方式講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