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顯形理念篇 第20章 存在與非存在交相混淆的瞬間
關燈
小
中
大
翌日早晨五點半自然醒來。
星期天的早晨。
周圍還漆黑一片。
在廚房用罷簡單的早餐,換上工作服進入畫室。
東方天空變白之後,關掉照明,大大推開窗扇,把清晨透心涼的新鮮空氣迎入房間。
我取出新畫布,支在畫架上。
窗外傳來晨鳥的叫聲。
夜間下個不停的雨把周圍樹木淋得濕濕的。
雨稍前一會兒停了,雲層開始點點處處現出裂縫。
我坐在木凳上,一邊喝着馬克杯裡熱乎乎的黑咖啡,一邊看一會兒眼前什麼也沒畫的畫布。
我一向喜歡早早在清晨時分一動不動地注視還什麼也沒畫的雪白畫布。
我個人稱之為“畫布禅”。
雖然還什麼也沒畫,但那裡存在的絕非空白。
雪白的畫面上有應該到來的東西悄然隐身。
凝神細看,那裡有好幾種可能性,它們很快就要聚斂為一條有效的線索。
我喜歡這樣的瞬間,存在與非存在交相混淆的瞬間。
不過今天往下要畫什麼,一開始我就清楚。
在這幅畫布上我馬上要畫的,是那個開白色斯巴魯的中年男子肖像。
那個男子一直在不屈不撓地等我畫他。
我有這樣的感覺。
而且我不是為了誰(不是因為受托,也不是為了生計),而是為了我自身而畫他的肖像畫,非畫不可。
一如畫免色肖像畫之時,為了将那個男子的存在意義——至少是之于我的意義——凸顯出來而必須以我的方式把他的形象畫下來。
為什麼不曉得。
但那是找到我頭上的事。
我閉目合眼,在腦海中喚出那個白色斯巴魯男子形貌。
我鮮明記得他的相貌的每一細部。
次日一大早他從家庭餐館座位上直盯盯向上看我。
早報在餐桌上折疊着,咖啡冒着白氣。
大玻璃窗射進的晨光炫目耀眼,廉價餐具“叮叮咣咣”相互碰撞的聲音在餐館裡回響——那樣的光景在眼前栩栩如生。
男子的臉在那樣的光景中開始具有表情。
你小子在哪裡幹了什麼,我可是一清二楚!他的眼睛說。
這回我先從打畫稿開始。
我起身把木炭拿在手裡,站在畫布前。
我在畫布空白上設定男子面部的位置。
不做任何計劃,什麼也不考慮,先拉出一條縱線。
那是一條中心線,一切從那裡開始。
往下畫在那裡的是一個曬黑了的瘦削男人的臉。
額頭刻有好幾條深深的皺紋。
眼睛細長、銳利,是一對習慣于凝視遠方水平線的眼睛,天空和大海的顔色浸染其中。
頭發剪得短短的,斑駁夾雜着白發。
恐怕是沉默寡言忍耐力強的人。
我在基線四周用木炭加了幾條輔助線,以便男子面部的輪廓從中騰起。
我後退幾步打量自己畫出的線。
修正,加畫新線。
重要的是相信自己,相信線的力量,相信線切割出來的空間的力量。
不是我說,是讓線與空間說。
一旦線與空間開始說話,不久顔色就會說話。
而後平面緩緩向立體改頭換面。
我要做的是鼓勵它們、協助它們,絕對不能幹擾它們。
作業持續到十點半。
太陽一點一點爬上中天,灰色雲絮變得支離破碎,又被接連不斷地趕往山巒那邊。
樹枝已不再從端頭滴水。
我從稍離開些的位置以各所不同的角度審視暫且畫完的草圖。
那裡有我記憶中的男子的臉。
或者莫如說孕育那張臉的骨骼已然形成。
可我覺得線條稍偏多,要适當削減。
這裡明顯需要減法。
不過那是明天的事了。
今天的作業最好到此為止。
我放下變短的木炭,在沖洗槽清洗變黑的手。
用手巾擦手時,目光落在眼前闆架上的古鈴。
于是拿在手裡,試着搖了搖。
聲音格外清脆,聽起來古聲古韻。
很難認為是長年累月放在地下的神秘佛具。
同深夜回響的聲音不太一樣。
想必漆黑的夜與深重的靜使得聲音更加溫潤深沉,并且傳得更遠。
到底是誰深更半夜在地下弄響這鈴的呢?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理應有誰在洞底夜夜弄響此鈴(那本應是某種信息),然而那個誰無影無蹤。
打開洞時,那裡有的隻此一鈴。
莫名其妙。
我把鈴放回闆架。
午飯後,我出門走進房後的雜木林。
我穿上厚些的灰色遊艇夾克,又穿了到處沾有顔料的工作用運動褲。
我沿着被雨淋濕的小路走到有小廟的地方,繞到後頭。
蓋在洞口的厚蓋子上面重重疊疊積滿了五顔六色、形狀各異的落葉。
被昨晚的雨澆得濕漉漉的落葉。
免色和我兩天前來過後似乎還沒有人碰這蓋子。
我想确認這點。
我躬身坐在濕漉漉的石頭上,一邊耳聽頭上鳥們的叫聲,一邊打量了好一陣子這有洞穴的風景。
在這阒無聲息的樹林中,仿佛可以聽見時間流逝、人生嬗變的聲音。
一人離去,另一人到來。
一個情思離去,另一情思到來。
一個形象離去,另一形象到來。
甚至這個我本身都在日複
星期天的早晨。
周圍還漆黑一片。
在廚房用罷簡單的早餐,換上工作服進入畫室。
東方天空變白之後,關掉照明,大大推開窗扇,把清晨透心涼的新鮮空氣迎入房間。
我取出新畫布,支在畫架上。
窗外傳來晨鳥的叫聲。
夜間下個不停的雨把周圍樹木淋得濕濕的。
雨稍前一會兒停了,雲層開始點點處處現出裂縫。
我坐在木凳上,一邊喝着馬克杯裡熱乎乎的黑咖啡,一邊看一會兒眼前什麼也沒畫的畫布。
我一向喜歡早早在清晨時分一動不動地注視還什麼也沒畫的雪白畫布。
我個人稱之為“畫布禅”。
雖然還什麼也沒畫,但那裡存在的絕非空白。
雪白的畫面上有應該到來的東西悄然隐身。
凝神細看,那裡有好幾種可能性,它們很快就要聚斂為一條有效的線索。
我喜歡這樣的瞬間,存在與非存在交相混淆的瞬間。
不過今天往下要畫什麼,一開始我就清楚。
在這幅畫布上我馬上要畫的,是那個開白色斯巴魯的中年男子肖像。
那個男子一直在不屈不撓地等我畫他。
我有這樣的感覺。
而且我不是為了誰(不是因為受托,也不是為了生計),而是為了我自身而畫他的肖像畫,非畫不可。
一如畫免色肖像畫之時,為了将那個男子的存在意義——至少是之于我的意義——凸顯出來而必須以我的方式把他的形象畫下來。
為什麼不曉得。
但那是找到我頭上的事。
我閉目合眼,在腦海中喚出那個白色斯巴魯男子形貌。
我鮮明記得他的相貌的每一細部。
次日一大早他從家庭餐館座位上直盯盯向上看我。
早報在餐桌上折疊着,咖啡冒着白氣。
大玻璃窗射進的晨光炫目耀眼,廉價餐具“叮叮咣咣”相互碰撞的聲音在餐館裡回響——那樣的光景在眼前栩栩如生。
男子的臉在那樣的光景中開始具有表情。
你小子在哪裡幹了什麼,我可是一清二楚!他的眼睛說。
這回我先從打畫稿開始。
我起身把木炭拿在手裡,站在畫布前。
我在畫布空白上設定男子面部的位置。
不做任何計劃,什麼也不考慮,先拉出一條縱線。
那是一條中心線,一切從那裡開始。
往下畫在那裡的是一個曬黑了的瘦削男人的臉。
額頭刻有好幾條深深的皺紋。
眼睛細長、銳利,是一對習慣于凝視遠方水平線的眼睛,天空和大海的顔色浸染其中。
頭發剪得短短的,斑駁夾雜着白發。
恐怕是沉默寡言忍耐力強的人。
我在基線四周用木炭加了幾條輔助線,以便男子面部的輪廓從中騰起。
我後退幾步打量自己畫出的線。
修正,加畫新線。
重要的是相信自己,相信線的力量,相信線切割出來的空間的力量。
不是我說,是讓線與空間說。
一旦線與空間開始說話,不久顔色就會說話。
而後平面緩緩向立體改頭換面。
我要做的是鼓勵它們、協助它們,絕對不能幹擾它們。
作業持續到十點半。
太陽一點一點爬上中天,灰色雲絮變得支離破碎,又被接連不斷地趕往山巒那邊。
樹枝已不再從端頭滴水。
我從稍離開些的位置以各所不同的角度審視暫且畫完的草圖。
那裡有我記憶中的男子的臉。
或者莫如說孕育那張臉的骨骼已然形成。
可我覺得線條稍偏多,要适當削減。
這裡明顯需要減法。
不過那是明天的事了。
今天的作業最好到此為止。
我放下變短的木炭,在沖洗槽清洗變黑的手。
用手巾擦手時,目光落在眼前闆架上的古鈴。
于是拿在手裡,試着搖了搖。
聲音格外清脆,聽起來古聲古韻。
很難認為是長年累月放在地下的神秘佛具。
同深夜回響的聲音不太一樣。
想必漆黑的夜與深重的靜使得聲音更加溫潤深沉,并且傳得更遠。
到底是誰深更半夜在地下弄響這鈴的呢?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理應有誰在洞底夜夜弄響此鈴(那本應是某種信息),然而那個誰無影無蹤。
打開洞時,那裡有的隻此一鈴。
莫名其妙。
我把鈴放回闆架。
午飯後,我出門走進房後的雜木林。
我穿上厚些的灰色遊艇夾克,又穿了到處沾有顔料的工作用運動褲。
我沿着被雨淋濕的小路走到有小廟的地方,繞到後頭。
蓋在洞口的厚蓋子上面重重疊疊積滿了五顔六色、形狀各異的落葉。
被昨晚的雨澆得濕漉漉的落葉。
免色和我兩天前來過後似乎還沒有人碰這蓋子。
我想确認這點。
我躬身坐在濕漉漉的石頭上,一邊耳聽頭上鳥們的叫聲,一邊打量了好一陣子這有洞穴的風景。
在這阒無聲息的樹林中,仿佛可以聽見時間流逝、人生嬗變的聲音。
一人離去,另一人到來。
一個情思離去,另一情思到來。
一個形象離去,另一形象到來。
甚至這個我本身都在日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