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顯形理念篇 第1章 假如表面似乎陰晦
關燈
小
中
大
那年五月至第二年的年初,我住在一條狹長山谷入口附近的山頂上。
夏天,山谷深處雨一陣陣下個不停,而山谷外面大體是白雲藍天——那是海上有西南風吹來的緣故。
風帶來的濕乎乎的雲進入山谷,順着山坡往上爬時就讓雨降了下來。
房子正好建在其分界線那裡,所以時不時出現這一情形:房子正面一片明朗,而後院卻大雨如注。
起初覺得相當不可思議,但不久習慣之後,反倒以為理所當然。
周圍山上低垂着時斷時續的雲。
每當有風吹來,那樣的雲絮便像從前世誤入此間的魂靈一樣為尋覓失去的記憶而在山間飄忽不定。
看上去宛如細雪的白亮亮的雨,有時也悄無聲息地随風起舞。
差不多總有風吹來,沒有空調也能大體快意地度過夏天。
房子又小又舊,但院子相當寬敞。
放手不管,院子裡的綠色雜草就長得蓬蓬勃勃,裡面像藏貓貓似的住着貓的一家。
園藝師來割草的時候,便不知搬去了哪裡。
想必不再宜居的緣故。
那是領着三隻小貓的一隻條紋母貓。
神情嚴肅,很瘦,瘦得足以說明活着的艱辛。
房子建在山頂上。
走上面朝西南的陽台,可以約略看見雜木林間閃出的海——隻有洗臉盆裡的水那樣的面積。
浩瀚太平洋的小小殘片。
據相識的房産中介介紹,縱使那麼一點點面積,能看見海和不能看見海,地價也是大不相同的。
不過作為我,海看得見也好看不見也好,怎麼都無所謂。
遠遠看去,海的殘片隻能看成顔色黯然的鉛塊。
人們何以非看海不可呢?我無法理解。
對于我,莫如說更中意打量周圍山上風光。
山谷對面的山,表情随着季節的不同、氣候的不同而栩栩如生變化多端——隻消将其一天天的變化留在心底就足夠有趣。
那個時候,我同妻的婚姻生活一度歸零。
倒是在正式離婚協議書上也簽名蓋章了,但後來因種種緣由,歸終又重新開始婚姻生活。
無論在哪種意義上都是不容易理解的。
就連當事者都很難把握因果之間的關聯。
勉強用一句話表達前因後果,或許用得上“破鏡重圓”這個慣常說法。
但這兩次婚姻生活(所謂前期與後期)之間,有九個多月的時間,一如在懸崖峭壁上開鑿的運河豁然開着一個深口。
九個多月——作為離别時間是長是短,自己難以判斷。
事後回顧起來,既覺得仿佛是近乎永恒的時間,又似乎相反,短得令人意外,稍縱即逝。
印象每天都不一樣。
為了簡單說明實物尺寸,時常在拍攝對象旁邊放一盒香煙什麼的,而在我的記憶影像旁邊放置的香煙盒,卻好像随着當時的心情而自行伸縮。
看來,在我的記憶圍牆的内側,一如事物、事象之類變化不止,或者就好像與之對抗似的,本應一成不變的尺度也處于變化之中。
話雖這麼說,并不意味我的所有記憶統統那樣胡亂地為所欲為,擅自伸縮不止。
我的人生基本上是平穩的、整合性的,作為大體通情達理的東西運行至今。
隻是,僅就這九個月來說,确乎陷入了無論如何也解釋不通的混亂狀态。
對于我,那期間在所有意義上都是例外的、非同尋常的時間段。
置身其間的我,好比在風平浪靜的大海正中遊泳時忽然被來曆不明的巨大漩渦卷了進去的遊泳選手。
回想那期間發生的事情(是的,現在我正在一邊回溯距今幾年前發生的一連串事項一邊寫這篇文章),感覺上,事物的輕重、遠近及其關聯性之所以往往搖擺不定而淪為不确定的東西,邏輯的順序之所以趁我一眼照看不到的間隙而迅速前後倒置,其原因想必也在這裡。
盡管如此,我還是盡我所能,系統性地、按部就班地講述下去。
或許歸終無功而返,可我還是打算拼命撲在自行構建的假設性尺度之上,一如筋疲力盡的遊泳選手撲住偶然被潮水沖來的一截樹幹。
搬到這座房子後最先做的事,是買了一輛二手車。
原先開的車前不久開壞了,作為廢車處理了,有必要再買一輛。
在地方城市,尤其獨自一人住在山頂,車就成了用于日常購物的必需品。
我去到小田原市郊一家豐田二手車銷售中心,發現一輛分外便宜的卡羅拉旅行車。
推銷員說是淺灰藍色,其實車的色調一如憔悴不堪的病人的臉。
行駛距離雖然不過三萬六千公裡,但由于過去有事故記錄,以緻大幅降價。
試開了一下,刹車和輪胎似乎無礙。
應該不會頻繁利用高速公路,所以足矣。
租房子給我的是雨田政彥。
在美大和他是同班。
雖然大我兩歲,但對于我是少數合得來的朋友之一,大學畢業後也時不時見面。
他畢業後放棄繪畫,在一家廣告代理公司工作,從事平面設計工作。
得知我和妻分開獨自離家後暫時沒有去處,就說他父親的房子空着,問我能否以看家的形式住進去。
他的父親雨田具彥是
夏天,山谷深處雨一陣陣下個不停,而山谷外面大體是白雲藍天——那是海上有西南風吹來的緣故。
風帶來的濕乎乎的雲進入山谷,順着山坡往上爬時就讓雨降了下來。
房子正好建在其分界線那裡,所以時不時出現這一情形:房子正面一片明朗,而後院卻大雨如注。
起初覺得相當不可思議,但不久習慣之後,反倒以為理所當然。
周圍山上低垂着時斷時續的雲。
每當有風吹來,那樣的雲絮便像從前世誤入此間的魂靈一樣為尋覓失去的記憶而在山間飄忽不定。
看上去宛如細雪的白亮亮的雨,有時也悄無聲息地随風起舞。
差不多總有風吹來,沒有空調也能大體快意地度過夏天。
房子又小又舊,但院子相當寬敞。
放手不管,院子裡的綠色雜草就長得蓬蓬勃勃,裡面像藏貓貓似的住着貓的一家。
園藝師來割草的時候,便不知搬去了哪裡。
想必不再宜居的緣故。
那是領着三隻小貓的一隻條紋母貓。
神情嚴肅,很瘦,瘦得足以說明活着的艱辛。
房子建在山頂上。
走上面朝西南的陽台,可以約略看見雜木林間閃出的海——隻有洗臉盆裡的水那樣的面積。
浩瀚太平洋的小小殘片。
據相識的房産中介介紹,縱使那麼一點點面積,能看見海和不能看見海,地價也是大不相同的。
不過作為我,海看得見也好看不見也好,怎麼都無所謂。
遠遠看去,海的殘片隻能看成顔色黯然的鉛塊。
人們何以非看海不可呢?我無法理解。
對于我,莫如說更中意打量周圍山上風光。
山谷對面的山,表情随着季節的不同、氣候的不同而栩栩如生變化多端——隻消将其一天天的變化留在心底就足夠有趣。
那個時候,我同妻的婚姻生活一度歸零。
倒是在正式離婚協議書上也簽名蓋章了,但後來因種種緣由,歸終又重新開始婚姻生活。
無論在哪種意義上都是不容易理解的。
就連當事者都很難把握因果之間的關聯。
勉強用一句話表達前因後果,或許用得上“破鏡重圓”這個慣常說法。
但這兩次婚姻生活(所謂前期與後期)之間,有九個多月的時間,一如在懸崖峭壁上開鑿的運河豁然開着一個深口。
九個多月——作為離别時間是長是短,自己難以判斷。
事後回顧起來,既覺得仿佛是近乎永恒的時間,又似乎相反,短得令人意外,稍縱即逝。
印象每天都不一樣。
為了簡單說明實物尺寸,時常在拍攝對象旁邊放一盒香煙什麼的,而在我的記憶影像旁邊放置的香煙盒,卻好像随着當時的心情而自行伸縮。
看來,在我的記憶圍牆的内側,一如事物、事象之類變化不止,或者就好像與之對抗似的,本應一成不變的尺度也處于變化之中。
話雖這麼說,并不意味我的所有記憶統統那樣胡亂地為所欲為,擅自伸縮不止。
我的人生基本上是平穩的、整合性的,作為大體通情達理的東西運行至今。
隻是,僅就這九個月來說,确乎陷入了無論如何也解釋不通的混亂狀态。
對于我,那期間在所有意義上都是例外的、非同尋常的時間段。
置身其間的我,好比在風平浪靜的大海正中遊泳時忽然被來曆不明的巨大漩渦卷了進去的遊泳選手。
回想那期間發生的事情(是的,現在我正在一邊回溯距今幾年前發生的一連串事項一邊寫這篇文章),感覺上,事物的輕重、遠近及其關聯性之所以往往搖擺不定而淪為不确定的東西,邏輯的順序之所以趁我一眼照看不到的間隙而迅速前後倒置,其原因想必也在這裡。
盡管如此,我還是盡我所能,系統性地、按部就班地講述下去。
或許歸終無功而返,可我還是打算拼命撲在自行構建的假設性尺度之上,一如筋疲力盡的遊泳選手撲住偶然被潮水沖來的一截樹幹。
搬到這座房子後最先做的事,是買了一輛二手車。
原先開的車前不久開壞了,作為廢車處理了,有必要再買一輛。
在地方城市,尤其獨自一人住在山頂,車就成了用于日常購物的必需品。
我去到小田原市郊一家豐田二手車銷售中心,發現一輛分外便宜的卡羅拉旅行車。
推銷員說是淺灰藍色,其實車的色調一如憔悴不堪的病人的臉。
行駛距離雖然不過三萬六千公裡,但由于過去有事故記錄,以緻大幅降價。
試開了一下,刹車和輪胎似乎無礙。
應該不會頻繁利用高速公路,所以足矣。
租房子給我的是雨田政彥。
在美大和他是同班。
雖然大我兩歲,但對于我是少數合得來的朋友之一,大學畢業後也時不時見面。
他畢業後放棄繪畫,在一家廣告代理公司工作,從事平面設計工作。
得知我和妻分開獨自離家後暫時沒有去處,就說他父親的房子空着,問我能否以看家的形式住進去。
他的父親雨田具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