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港山莊的秘密

關燈
湖圈。

     “哪來的海?”古阿霞說,有什麼厄運來了似的。

     “跑。

    ” 他披起了紅色大披風,拉她往外去。

    高山空氣稀薄,古阿霞喘得跪在地上幹嘔。

    帕吉魯背起了她就跑。

    她的鼻子跌進那股汗水與桧木氣息混合的頭發便一路裝死。

    他們來到了山崗,風吹擴了視野,近處的卡社大山、草山在晴光下閃耀,遠處的玉山逼人,山崗彙集了八方最曠遠的景緻。

     瞬間,數千億顆微小的霧粒以集體的暴力之美,從花東縱谷沖了過來,活生生地把他們淹沒了。

    這是海,山上的人才知道,古阿霞見識了,她回頭看着帕吉魯不禁笑了,兩人發絲結滿霧珠,沾了雪似,這可說是一場甯靜的暴風雪。

     經過兩天與素芳姨母子的交談,古阿霞對帕吉魯的身世有譜了。

    他父親叫伊藤典裕,日本人,十六歲時來台灣總督府高等學校就讀,是非常優秀的“逃課專家”,不愛在課堂,老是外出采集植物與昆蟲,對原住民調查很有熱情,足迹踏遍布農族、鄒族與達悟族的生活圈,對南湖大山的冰河圈谷極有興趣。

    這熱情高中生把大自然當教室,超出同年紀學生的标準,因課堂時數不足,差點無法畢業,卻神奇地靠自學考上台北帝國大學,走上生物學家之路。

    太平洋戰争爆發後,他第二次從花蓮摩裡沙卡深入中央山脈,調查傳說中的高山湖魚種,揭開這秘密将是繼“天然紀念物”──撒拉茂鳟①之後最重要的發現。

     “撒拉茂鳟?好古怪的名字。

    ”古阿霞聽着山風與濃霧拍打帳篷。

    帳篷外層鋪滿了露水。

     “嚴格來說,那是鲑魚的一種,不是鳟魚。

    ”素芳姨說,“四十幾年前,一位泰雅山地人,在宜蘭街上賣這種魚被警察抓到。

    警察認定這種高貴魚是從日本内地運來的洄遊魚種,肯定是山地人從日本家庭偷來的食物,犯了偷竊罪。

    那個山地人卻說,這種魚在大甲溪上遊到處都是,跟石頭一樣多。

    這件竊案引起大家的注意,生物學家終于在大甲溪上遊的撒拉茂部落找到這種鳟魚。

    ” “他們有吃過這種魚吧!”趙旻的腦海裡剩下吃。

     “有,肯定有。

    ”素芳姨說,“那時候的撒拉茂鳟很多,大甲溪上遊的支流都是這種魚,生物學家嘗過這種魚。

    ” “耶,我就說嘛!生物學家都是偷吃專家。

    ” 古阿霞覺得老是打岔的家夥真煩,說:“這樣好了,你去釣魚,釣到魚我就幫你做紅燒魚、糖醋魚、清魚湯。

    ” “雁子呢?” “也會幫你殺,做幾道好菜。

    ” 趙旻馬上出帳篷,帶着雙傻,拿起釣竿往湖邊走去,還不忘回頭對古阿霞大喊:“那隻鼠王不能殺,我要好好整它。

    ” “沒問題,我們的生物學家兼整人專家。

    我們等你回來。

    ”古阿霞從帳篷縫隙看着三人離開,也看見那隻頸子系着的黃鼠狼被趙旻手中的釣竿吊着走。

    她才轉過頭來,說:“那幾個煩人鬼走了,他們不會釣到魚的。

    ” “去吧!”帕吉魯說,“等魚自己跳上岸來。

    ” 走了三個,留下的這個也耍起嘴皮子。

    古阿霞倒是希望他多講些話,廢話也行,哪種話她都喜歡聽。

    可是,帕吉魯講到魚跳上岸,便自顧自笑起來,被自己的笑話逗得險些失控。

     “所以,伊藤先生在湖裡抓到魚?” “那時候,我的年紀比你小,負責煮飯與補給的工作,那天與一位山地人回到山下的伐木站補給糧食,回來的時候,帳篷邊放了兩條成魚。

    伊藤典裕與兩位山地助手興奮地讨論這幾條魚,喝起清酒慶祝。

    ” 當時的伊藤典裕喝完酒,仍遏抑不了興奮,就着煤燈,在筆記本寫下當日發生一切,記錄魚體的特征與長度。

    隔日回到山莊,魚體腐爛速度很快,伊藤典裕打算用俗稱“福馬林”的甲醛溶液将魚體制成标本。

    不知怎麼的,他最後沒這樣做,若有所思地在山莊待上兩天,匆促離開。

    他随即被征召前往日本在南洋的屬地擔任職務官,先在菲律賓的馬尼拉,緊接調往北婆羅洲的沙勞越熱帶叢林。

     “戰争吃緊,通訊完全中斷了,我寄給伊藤典裕的信沒有下文,甚至寄不出去了,”素芳姨在這麼多年後說出來,沒了憤怒或埋怨的口氣,“後來我寫信去日本伊藤典裕的老家,他妹妹伊藤美結子回信了。

    美結子說,她也積極在找,向掌管的陸軍省軍務局與人事局調查,最後的結果是,伊藤典裕神秘地消失在沙勞越熱帶叢林,下落不明。

    ” “沒有結果?”古阿霞問。

     “是沒有真相,沒有屍體,人也始終沒有回來。

    也許他一直躲在熱帶叢林研究,忘了回來。

    ” “你會恨伊藤先生嗎?”古阿霞知道這樣問需要勇氣,但是她更知道,伊藤典裕與年少的劉素芳的短暫戀情,留下了帕吉魯。

    一個未婚的少女要帶大孩子更需要勇氣。

     “隻能說,沒有釋懷這回事,時間會洗淡了一切,就像水瓢裡的一匙鹽巴不會因為加入更多水而消失。

    對伊藤來說,他的不回來也是痛苦的決定,不論是死亡選擇他,或是他選擇了叢林。

    ” 古阿霞想追問下去,但追問不會有答案。

    她想起不久前轟動國際的家夥李光輝,一個為日本打仗的邦查人,戰争結束了仍不願投降,躲在印度尼西亞最北端的摩羅泰島(Morotai)叢林,憑着原住民的求生技巧與野宿技術,在島上活了三十一年,直到被印尼軍隊逮送回台灣。

    古阿霞還記得,有十個小學剛畢業的男孩崇拜李光輝,前往台東鄉下向李光輝拜師,花半個月走了150多公裡,靠吃野菜、釣魚、露宿。

    榮歸故鄉的李光輝成為觀光遺産,住在仿照印度尼西亞叢林的茅屋,卻穿西裝,安靜沉默,任觀光客穿梭到訪。

    他一天抽十包煙,老是活在迷幻世界的毒蟲,把野蠻世界無法獲得的文明安慰劑一次補回來。

    小學生很失望,李光輝無法像小說《人猿泰山》中能在樹林吊藤蔓、百發百中的神射手泰山。

    突然有個講日語的觀光客拿出攝影機,大喊:“巴格野鹿,中村輝夫②,米國軍來了,自殺攻擊。

    ”李光輝跳起來逃掉,惹得觀光客們邊按快門邊大笑。

    十個孩子揍了起頭的觀光客,也跑掉了,他們一路哭回花蓮,突然一夕之間長大了。

     沒有答案,會是最好的答案,古阿霞心想。

    保持原狀是保守的想法,也是最安全的。

    李光輝要是繼續待在叢林,會是生猛的魯賓孫,活在現實世界則淪為觀光客的醜角。

    始終沒有回來的伊藤典裕也是,時間喊卡都這麼久了,活在或死在那個遙遠叢林成了最美的意境,要是他回來,暫時的喜悅之後,該如何面對已經低溫的親情?古阿霞不想在此問題打轉,她轉而想知道的是,到底為什麼伊藤典裕放棄兩隻湖魚與儒艮殘骸,離開山莊,然而這也無解。

    在與素芳姨一來一往的閑聊後,她把問題拉回七彩湖的魚類。

     “沒有魚。

    我來過幾次,自己劃船,都沒有看過魚。

    不過有個說法……”帕吉魯說。

     “說法?”古阿霞追問。

     “白雲掉下來,變成花魚了。

    ” “花魚?” 素芳姨解釋:“這是美麗的山野傳說而已,湧動的霧氣躍過山嶺,穿過盛開的高山杜鵑,碰觸湖水的刹那,霧氣變成花魚。

    也有另一種說法,烈日下,湖水受熱蒸發,噗噗噗變成一朵朵魚樣的小雲,在空中遊走了。

    這種高山湖泊的傳說到處都有,北從太平山的翠峰湖,南到三叉山的嘉明湖都有,以為有魚,細看不過山風吹的漣漪。

    山上的人都很寂寞,有時候,需要靠傳說填滿空虛。

    ” 古阿霞能理解素芳姨所言,就像神給了她的生命力量,曾經是,現在是,未來也是。

    教會圍牆外的人,都說教友靠一本天花亂墜的故事書──《聖經》,吸引同類。

    與其跳出去跟人争辯,不如跳進《聖經》裡更信。

    而且,借着《聖經》當跳闆,她相信世界更具可能性,“摩西過紅海我都能相信,”她又搬出這套口頭禅了,“雲變成魚,這有可能是真的。

    ” “這也許是真的,雲可能變成魚,”素芳姨說,“我想說的是,人最有可能改變自然,舉例來說,台北新店溪曾出産香魚,一年數萬公斤,就像一百五十年前的台灣一年能出口三十萬張的梅花鹿皮。

    但是,新店溪污染嚴重,這種洄遊的魚類到海口産卵的時候,全部死在鬼門關。

    後來,從日本和歌山取得陸封型的香魚種苗野放,新店溪才有了新香魚,但不是原生種的香魚了。

    ” “所以七彩湖的魚,是野放的?” “我在湖邊撿過死掉的金魚,還有死鯉魚。

    ”帕吉魯說,“就是沒有看過伊藤典裕筆記簿裡的魚。

    ” 古阿霞睜大眼,心想:“伊藤是你爸爸耶,怎麼可以直接喊名諱?”可是從帕吉魯是遺腹子這層次來說,她随即能理解,伊藤典裕不過是個名字,哪有半點記憶了。

     “鯉魚應該是西邊的人放生的,”帕吉魯随即解釋,“西邊的人”是指木業巨子孫海領軍的林場工人,他們以水裡為據點,沿着八十多公裡長的孫海林道向中央山脈的丹大林場挺進,與東邊的林田山會師在七彩湖。

     “卡社溪,位在丹大林場深處的溪流,兩岸都是野楓的美麗溪流。

    ”素芳姨說,“我查過資料,在日本時代就有人野放日本紅鳟,我想原因有兩個:第一是嘗試紅鳟是否能在台灣溪流生存;第二是為了太平洋戰争時,提供台灣本土山地作戰時的糧食,這像日本人野放外來種的非洲大蝸牛當作移動的生鮮罐頭,現在成了移動的垃圾。

    所以可能是,日本人嘗試野放紅鳟到七彩湖,剛好被伊藤典裕抓到。

    ” “所以七彩湖的魚類是紅鳟。

    ”這是古阿霞的答案。

     “不是,為了證明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