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港山莊的秘密
關燈
小
中
大
菊港山莊,再滄海桑田,也不可能曾是漁港;再怎麼豔麗,也不會跟菊花圃有太深厚關系。
莊主馬海上前,對官員說:“這也算是個港,但是停靠的不是船,是怪魚。
” “菊港要不是日文音譯,就是山地話。
”某官員略帶通曉地說,“日文的幾率較高,這伐木風氣是日本人帶來的。
” 素芳姨往前多走兩步,說:“沒錯,じゅごん,這是菊港發音,指的是美人魚的意思。
” 聽聞“美人魚”三字,沉醉酒食的官員都回頭瞧,眼神揪在素芳姨,桌間的箸碗碰撞聲淡出了。
正回身往廚房幹活的古阿霞,杵在原地,聽窗外的冠羽畫眉與黃胸薮鳥在這時也好奇地叫着。
對素芳姨而言,以及久居山莊的人來說,這不是秘密,是菊港山莊曆史發展的重要齒輪,村民也習慣了山莊有隻“美人魚”的傳說。
素芳姨對在場的官員說,這故事得拉到一九四一年底,太平洋戰争開始時,一條50公斤的人魚在晚上遊進花蓮溪海口,她發出怪叫聲,遭人誤為水鬼用石頭砸死。
這種長壽的海中生物,有人認為吃了能延年益壽,不少父母跑來割肉給當軍夫的兒子,或是老病的長輩。
日本警察為了阻止迷信,動員義警,把美人魚屍骸運回派出所,埋在院子裡的櫻花樹下。
義警駐守了一個月好防止民衆偷挖骨骸入藥。
第二年櫻花開得美豔,像人魚抹了胭脂,越抹越紅,傳說再度在花蓮引起讨論,最後警察把骨骸挖出來交給一個路過的日本生物學家研究。
生物學家來到摩裡沙卡調查高山湖泊魚種,走時把人魚遺骸放在山莊。
“我想沒有人會動人魚骨頭的歪腦筋,就馬上去炖個蘿蔔排骨湯來吧!”一個微醉的官員說。
另一人扯開喉嚨回應:“這世界上沒有安徒生童話裡的美人魚,不過我想那是某種生物,是海豚之類的。
” “能看看美人魚的骨骸嗎?大家想開眼界。
”老烏鴉很期盼。
素芳姨點頭,走近火塘,拉開可掀式改良地闆,示出長寬1公尺、高約半公尺的桧木箱。
斑駁刮痕的箱子太大了,拉起來費番手腳,阿達瑪與孔固力從廚房被叫來幫忙,兩人利落地把那口箱子抽出來時,塵埃湧動,官員們忙着用手扇灰塵,無心用餐。
站在櫃台旁的古阿霞,從來不曉得那個位置藏了一個以山莊為名的骨骸。
王佩芬雙手叉在胸前,對古阿霞咬耳朵,說“金鬥甕”裡的骨頭有好些年沒有拿出來了,以前拿出來曬太陽的時候,村人跑出來看,有些老婦拿牲禮與香炷來拜。
最後,王佩芬小聲且八卦地說:“那個骨頭是阿光他爸爸留下來的。
” 古阿霞沒多問他父親的事,如果當事人不說,她不會破冰追問。
她也有些傷害勉強沉澱到記憶底層了,殘酷地凍結,隻在夢境的時候惡整她一下。
她希望那些記憶永遠不再被攪開來。
這時她瞥去,帕吉魯站在通往廚房的甬道,用肩斜倚牆面,一副事不關己,唯有素芳姨從大木箱倒出潤玉般碰撞的骨骸時,他才粗魯地穿過幾個人前去,抓下母親的手。
“那你來吧!這個你最懂。
”素芳姨說。
帕吉魯往箱内凝視,内心有無比的感觸,遲遲不動手。
古阿霞又聽到王佩芬在耳邊說:“那是他小時候的玩具,拿來玩就算了,還拿來啃,還真可怕。
” “你看過?” “聽說的,那時還輪不到我出生,塞車在奈何橋。
” 古阿霞看着帕吉魯把吸濕氣用的相思樹木炭從大木箱取出。
棒球大小的木炭用一層棉布、一層報紙包妥。
舊報紙已僵黃脆弱,手取時碎裂成片。
古阿霞去幫忙接過木炭包,放到一旁,然後順理成章成了助手,從帕吉魯手上接下一根根的骨頭擺在地上。
為數最多的是柱狀的脊椎節與肋骨,古阿霞就手有種沉甸感。
另有盾狀骨片、細長指骨與勺狀骨槽,很難分辨是哪個部位。
那些骨頭拿完後,帕吉魯又拿出幾包報紙包裹的小骨頭,從重量來說有點輕。
古阿霞的信仰讓她相信,人魚的骨骼不過是承載它曆經災難浮沉的船殼,如今魂歸上帝之側,船已擱淺,沒有什麼可怖可憐的。
對帕吉魯而言,大家還欠個明白,明白這些白骨如何複原。
他先分類地上淩亂的骨塊,這一堆,那一壘,再依序組合,從細微的頸椎、胸椎、骨棘突,拼出一根脊椎;接着組合雙臂,把頭顱複原了。
一切看似熟悉,不過古阿霞從包裝報紙的日期看出,上次整理是十年前的事了。
“這人魚真是見鬼地醜,頭顱很大,像個鹦鹉嘴巴,牙齒隻有兩顆。
”一個官員忍不住拆台。
“頭大就算了,還沒有屁股。
”另一個官員強調人魚沒有骨盆。
“這是隻儒艮,俗稱美人魚,它是海中的哺乳類,溫馴而充滿神秘色彩的動物,緩慢優雅地遊在海岸覓食。
”素芳姨說。
“台灣有這種東西?我沒聽說過。
”有個官員說。
素芳姨說:“儒艮的英文是Dugong,日文發音很像,菊港的發音是照日文的一音之轉。
儒艮曾經活躍在台灣西部海岸多水草的地區,閩南語可能稱為‘海翁’或‘鲲鯓’,現在台南有些地名留着這些說法,很難想象它們這麼靠近人類的視野,遊來遊去的,不怕人。
” “動物進化的錯誤路線就是不怕人,有用的就是被養來吃、養來玩,沒用的就是打死。
”有位官員大發議論,喝了口炖雞湯,又說,“可憐的雞注定展示在餐桌上,蹲在碗公裡泡湯,阿彌陀佛。
” 戴鬥笠的官員說:“‘海翁’與‘鲲鯓’的閩南語是鲸魚,哪是儒艮?我是台南土生土長的,這方言我不會搞錯,也沒看過那有什麼儒艮遊泳。
” “那你看過鲸魚在台南沙洲外遊泳,或聽你爸爸或阿公說過?” 戴鬥笠的官員想了想,搖頭說沒見過。
素芳姨不再追問。
古阿霞哪懂得儒艮的樣貌,更難以想象眼前的這堆骨頭如何優哉活過。
不過,她聽得出來,素芳姨說服了大家,并且在得勝時保持沉默,還給男人們拿酒解悶。
老烏鴉喝上杯酒,對帕吉魯說:“那幾包東西,是儒艮的幹燥内髒嗎?”那幾包是跟儒艮骨頭放在一起的東西。
帕吉魯搖頭,把報紙打開,露出無法組合的魚類細骨,玉質殘簽,哪怕多捏點力便化為塵埃。
馬海講話:“那是湖裡的魚,一種特别的魚。
” “隻剩下魚骸,看不出什麼特别,能多說明一點嗎?”老烏鴉說。
“這種魚是那個帶來美人魚骨頭的日本生物學家離開時,沒帶走的。
”馬海看了一下帕吉魯,才說,“那個日本人來山上,是調查七彩湖的特别魚種。
那種魚是傳說,沒有人看過。
日本人為了抓魚,在湖邊待一個月,下山時竟然帶來了魚,走的時候把魚留在山莊。
” “高海拔湖泊魚種?” “那是謎,很多人不相信,連我也是。
我認為那種魚不存在,而這留下的魚骨不過是一般運上山賣的魚,應該是池魚或海魚之類的。
” “我曾積極在七彩湖找這種魚,沒找到。
”沉默很久的素芳姨說了。
“可以給我看那包魚骸嗎?” 那包魚骨放在餐桌上,一群官員把眼睛看尖了,也理不出個道理。
他們用考古學家的精神專注在白骨,用美食家的口吻研究烹饪方法,然後餐桌又堕入先前的歡樂,補上一道道的熱菜,端走一盤盤的殘肴,忘了讨論魚類。
餐桌另一邊,帕吉魯與古阿霞收拾魚骸。
她原本想,他該教她怎麼收,卻看見他面對過時的玩具般,把骨骸草率放回木箱。
厚重的魚颚骨留下甲骨文般奇特的炭筆塗鴉,筆觸淡去,刻痕彌新。
古阿霞笑了,秀出一根魚骨上像兔子又像猴子的畫,淘氣地用那戳他的腰。
帕吉魯笑得很滿,鼻頭冒油,很識趣地給前來幫助的她一個小回報,回到三十幾年前靠這幾根骨頭能滿足下午的時光:用牙齒表演咬儒艮骨,他曾用此洩憤孤獨且無聊的無父時光。
時光逝去,骨冢俱在,留下淡淡的褪不去的記憶。
到了下午兩點,官員不再舉箸,餐具隻剩酒杯,說些言不及義的話。
古阿霞請那些幫忙的阿桑在廚房用午餐,她也還沒吃,餓過頭了,跑去整理廚餘。
這時,客廳那頭傳來尖聲的談話,廚房的人都跑去看熱鬧。
古阿霞擠在那些拿着碗筷的阿桑背後,瞧着客廳動靜。
一個高個兒的伐木工帶來四個夥伴壯聲勢,他說話很大聲,要官員們賠償一條豬的價錢。
古阿霞聽出其中的争執。
大官們不準老校舍養豬,豬隻能放在操場跑,今早一條豬受到驚吓,跑到森林鐵道,被下山的碰碰車撞死了。
這條豬如果長大會是一個窮家庭兩個月的生活費。
“我們不會去吓那些豬。
”戴鬥笠的官員站起來說。
“還說,你們有個人打了豬一巴掌,那豬跑了,被車撞死了。
”伐木工說。
官員們面面相觑,一頭霧水,問了那頭被撞死的豬要多少錢。
伐木工比個數字,說:“算便宜點,六百元。
” “哪門子的豬,會這麼貴?” “這隻豬被打了,羞愧得去撞車自殺了。
這是開碰碰車的司機說,他說之前開車進村子會慢一些,怕撞到人,沒想到這隻豬看到火車會自殺,這樣他沒責任了,不是他的錯,”伐木工指着官員,語帶憤怒地說,“錯的是你們。
” 菊港山莊的人都笑了,連官員都是,這是前所未聞的。
看來這件索讨是霸王硬上弓,越說越荒唐。
不過,幾個伐木工看起來不是演戲給大家看的,而是無奈又生氣的苦主。
古阿霞看見躲在大門邊的趙旻,她懂了,伐木工們是幫趙旻報仇的。
趙旻一早挨了耳光,中午躲在廚房,聽到了她與莊主馬海讨論有關官員吃霸王餐的對話,去搬救兵來。
他永遠那麼貼心。
“死豬呢?”戴鬥笠的大官說。
“開門。
”伐木工下令。
趙旻推開木門,大門外站了一個婦人,還有一隻躺在血泊中的豬屍。
那個婦人見門一開,哭
莊主馬海上前,對官員說:“這也算是個港,但是停靠的不是船,是怪魚。
” “菊港要不是日文音譯,就是山地話。
”某官員略帶通曉地說,“日文的幾率較高,這伐木風氣是日本人帶來的。
” 素芳姨往前多走兩步,說:“沒錯,じゅごん,這是菊港發音,指的是美人魚的意思。
” 聽聞“美人魚”三字,沉醉酒食的官員都回頭瞧,眼神揪在素芳姨,桌間的箸碗碰撞聲淡出了。
正回身往廚房幹活的古阿霞,杵在原地,聽窗外的冠羽畫眉與黃胸薮鳥在這時也好奇地叫着。
對素芳姨而言,以及久居山莊的人來說,這不是秘密,是菊港山莊曆史發展的重要齒輪,村民也習慣了山莊有隻“美人魚”的傳說。
素芳姨對在場的官員說,這故事得拉到一九四一年底,太平洋戰争開始時,一條50公斤的人魚在晚上遊進花蓮溪海口,她發出怪叫聲,遭人誤為水鬼用石頭砸死。
這種長壽的海中生物,有人認為吃了能延年益壽,不少父母跑來割肉給當軍夫的兒子,或是老病的長輩。
日本警察為了阻止迷信,動員義警,把美人魚屍骸運回派出所,埋在院子裡的櫻花樹下。
義警駐守了一個月好防止民衆偷挖骨骸入藥。
第二年櫻花開得美豔,像人魚抹了胭脂,越抹越紅,傳說再度在花蓮引起讨論,最後警察把骨骸挖出來交給一個路過的日本生物學家研究。
生物學家來到摩裡沙卡調查高山湖泊魚種,走時把人魚遺骸放在山莊。
“我想沒有人會動人魚骨頭的歪腦筋,就馬上去炖個蘿蔔排骨湯來吧!”一個微醉的官員說。
另一人扯開喉嚨回應:“這世界上沒有安徒生童話裡的美人魚,不過我想那是某種生物,是海豚之類的。
” “能看看美人魚的骨骸嗎?大家想開眼界。
”老烏鴉很期盼。
素芳姨點頭,走近火塘,拉開可掀式改良地闆,示出長寬1公尺、高約半公尺的桧木箱。
斑駁刮痕的箱子太大了,拉起來費番手腳,阿達瑪與孔固力從廚房被叫來幫忙,兩人利落地把那口箱子抽出來時,塵埃湧動,官員們忙着用手扇灰塵,無心用餐。
站在櫃台旁的古阿霞,從來不曉得那個位置藏了一個以山莊為名的骨骸。
王佩芬雙手叉在胸前,對古阿霞咬耳朵,說“金鬥甕”裡的骨頭有好些年沒有拿出來了,以前拿出來曬太陽的時候,村人跑出來看,有些老婦拿牲禮與香炷來拜。
最後,王佩芬小聲且八卦地說:“那個骨頭是阿光他爸爸留下來的。
” 古阿霞沒多問他父親的事,如果當事人不說,她不會破冰追問。
她也有些傷害勉強沉澱到記憶底層了,殘酷地凍結,隻在夢境的時候惡整她一下。
她希望那些記憶永遠不再被攪開來。
這時她瞥去,帕吉魯站在通往廚房的甬道,用肩斜倚牆面,一副事不關己,唯有素芳姨從大木箱倒出潤玉般碰撞的骨骸時,他才粗魯地穿過幾個人前去,抓下母親的手。
“那你來吧!這個你最懂。
”素芳姨說。
帕吉魯往箱内凝視,内心有無比的感觸,遲遲不動手。
古阿霞又聽到王佩芬在耳邊說:“那是他小時候的玩具,拿來玩就算了,還拿來啃,還真可怕。
” “你看過?” “聽說的,那時還輪不到我出生,塞車在奈何橋。
” 古阿霞看着帕吉魯把吸濕氣用的相思樹木炭從大木箱取出。
棒球大小的木炭用一層棉布、一層報紙包妥。
舊報紙已僵黃脆弱,手取時碎裂成片。
古阿霞去幫忙接過木炭包,放到一旁,然後順理成章成了助手,從帕吉魯手上接下一根根的骨頭擺在地上。
為數最多的是柱狀的脊椎節與肋骨,古阿霞就手有種沉甸感。
另有盾狀骨片、細長指骨與勺狀骨槽,很難分辨是哪個部位。
那些骨頭拿完後,帕吉魯又拿出幾包報紙包裹的小骨頭,從重量來說有點輕。
古阿霞的信仰讓她相信,人魚的骨骼不過是承載它曆經災難浮沉的船殼,如今魂歸上帝之側,船已擱淺,沒有什麼可怖可憐的。
對帕吉魯而言,大家還欠個明白,明白這些白骨如何複原。
他先分類地上淩亂的骨塊,這一堆,那一壘,再依序組合,從細微的頸椎、胸椎、骨棘突,拼出一根脊椎;接着組合雙臂,把頭顱複原了。
一切看似熟悉,不過古阿霞從包裝報紙的日期看出,上次整理是十年前的事了。
“這人魚真是見鬼地醜,頭顱很大,像個鹦鹉嘴巴,牙齒隻有兩顆。
”一個官員忍不住拆台。
“頭大就算了,還沒有屁股。
”另一個官員強調人魚沒有骨盆。
“這是隻儒艮,俗稱美人魚,它是海中的哺乳類,溫馴而充滿神秘色彩的動物,緩慢優雅地遊在海岸覓食。
”素芳姨說。
“台灣有這種東西?我沒聽說過。
”有個官員說。
素芳姨說:“儒艮的英文是Dugong,日文發音很像,菊港的發音是照日文的一音之轉。
儒艮曾經活躍在台灣西部海岸多水草的地區,閩南語可能稱為‘海翁’或‘鲲鯓’,現在台南有些地名留着這些說法,很難想象它們這麼靠近人類的視野,遊來遊去的,不怕人。
” “動物進化的錯誤路線就是不怕人,有用的就是被養來吃、養來玩,沒用的就是打死。
”有位官員大發議論,喝了口炖雞湯,又說,“可憐的雞注定展示在餐桌上,蹲在碗公裡泡湯,阿彌陀佛。
” 戴鬥笠的官員說:“‘海翁’與‘鲲鯓’的閩南語是鲸魚,哪是儒艮?我是台南土生土長的,這方言我不會搞錯,也沒看過那有什麼儒艮遊泳。
” “那你看過鲸魚在台南沙洲外遊泳,或聽你爸爸或阿公說過?” 戴鬥笠的官員想了想,搖頭說沒見過。
素芳姨不再追問。
古阿霞哪懂得儒艮的樣貌,更難以想象眼前的這堆骨頭如何優哉活過。
不過,她聽得出來,素芳姨說服了大家,并且在得勝時保持沉默,還給男人們拿酒解悶。
老烏鴉喝上杯酒,對帕吉魯說:“那幾包東西,是儒艮的幹燥内髒嗎?”那幾包是跟儒艮骨頭放在一起的東西。
帕吉魯搖頭,把報紙打開,露出無法組合的魚類細骨,玉質殘簽,哪怕多捏點力便化為塵埃。
馬海講話:“那是湖裡的魚,一種特别的魚。
” “隻剩下魚骸,看不出什麼特别,能多說明一點嗎?”老烏鴉說。
“這種魚是那個帶來美人魚骨頭的日本生物學家離開時,沒帶走的。
”馬海看了一下帕吉魯,才說,“那個日本人來山上,是調查七彩湖的特别魚種。
那種魚是傳說,沒有人看過。
日本人為了抓魚,在湖邊待一個月,下山時竟然帶來了魚,走的時候把魚留在山莊。
” “高海拔湖泊魚種?” “那是謎,很多人不相信,連我也是。
我認為那種魚不存在,而這留下的魚骨不過是一般運上山賣的魚,應該是池魚或海魚之類的。
” “我曾積極在七彩湖找這種魚,沒找到。
”沉默很久的素芳姨說了。
“可以給我看那包魚骸嗎?” 那包魚骨放在餐桌上,一群官員把眼睛看尖了,也理不出個道理。
他們用考古學家的精神專注在白骨,用美食家的口吻研究烹饪方法,然後餐桌又堕入先前的歡樂,補上一道道的熱菜,端走一盤盤的殘肴,忘了讨論魚類。
餐桌另一邊,帕吉魯與古阿霞收拾魚骸。
她原本想,他該教她怎麼收,卻看見他面對過時的玩具般,把骨骸草率放回木箱。
厚重的魚颚骨留下甲骨文般奇特的炭筆塗鴉,筆觸淡去,刻痕彌新。
古阿霞笑了,秀出一根魚骨上像兔子又像猴子的畫,淘氣地用那戳他的腰。
帕吉魯笑得很滿,鼻頭冒油,很識趣地給前來幫助的她一個小回報,回到三十幾年前靠這幾根骨頭能滿足下午的時光:用牙齒表演咬儒艮骨,他曾用此洩憤孤獨且無聊的無父時光。
時光逝去,骨冢俱在,留下淡淡的褪不去的記憶。
到了下午兩點,官員不再舉箸,餐具隻剩酒杯,說些言不及義的話。
古阿霞請那些幫忙的阿桑在廚房用午餐,她也還沒吃,餓過頭了,跑去整理廚餘。
這時,客廳那頭傳來尖聲的談話,廚房的人都跑去看熱鬧。
古阿霞擠在那些拿着碗筷的阿桑背後,瞧着客廳動靜。
一個高個兒的伐木工帶來四個夥伴壯聲勢,他說話很大聲,要官員們賠償一條豬的價錢。
古阿霞聽出其中的争執。
大官們不準老校舍養豬,豬隻能放在操場跑,今早一條豬受到驚吓,跑到森林鐵道,被下山的碰碰車撞死了。
這條豬如果長大會是一個窮家庭兩個月的生活費。
“我們不會去吓那些豬。
”戴鬥笠的官員站起來說。
“還說,你們有個人打了豬一巴掌,那豬跑了,被車撞死了。
”伐木工說。
官員們面面相觑,一頭霧水,問了那頭被撞死的豬要多少錢。
伐木工比個數字,說:“算便宜點,六百元。
” “哪門子的豬,會這麼貴?” “這隻豬被打了,羞愧得去撞車自殺了。
這是開碰碰車的司機說,他說之前開車進村子會慢一些,怕撞到人,沒想到這隻豬看到火車會自殺,這樣他沒責任了,不是他的錯,”伐木工指着官員,語帶憤怒地說,“錯的是你們。
” 菊港山莊的人都笑了,連官員都是,這是前所未聞的。
看來這件索讨是霸王硬上弓,越說越荒唐。
不過,幾個伐木工看起來不是演戲給大家看的,而是無奈又生氣的苦主。
古阿霞看見躲在大門邊的趙旻,她懂了,伐木工們是幫趙旻報仇的。
趙旻一早挨了耳光,中午躲在廚房,聽到了她與莊主馬海讨論有關官員吃霸王餐的對話,去搬救兵來。
他永遠那麼貼心。
“死豬呢?”戴鬥笠的大官說。
“開門。
”伐木工下令。
趙旻推開木門,大門外站了一個婦人,還有一隻躺在血泊中的豬屍。
那個婦人見門一開,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