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女孩與佛教女孩的相逢

關燈
看着男人的嘴圈與鼻子糊了爛泥,她沒有同情,是憤怒。

     她甩個巴掌過去,啪!正中目标。

     帕吉魯搖晃了半步,随即了解這不是殺刀的攻擊。

    多年來,他躲過滿城孩子對他臉部的突襲,卻躲不過教訓。

    他緊咬着嘴中錢币,說:“我……不是……智障。

    ”全世界都可以罵他智障,就是古阿霞不行。

    那些年幼時被老師打、被霸淩的噩夢,他都忍過了,就是不能忍下心愛的人這樣不理解他。

    他凝視她,給她幹幹淨淨、安安靜靜的兩行淚,然後回頭離開,沿着瘠瘦的田埂走,心中卻燃起不被了解與寬待的絕望之火。

     她也是,心中渴望被理解與溫柔對待,卻眼睜睜看着男人走遠。

    尚可寬慰的是,黃狗蹲在身邊,發出低吟。

    古阿霞蹲下來撫摸它的背與脖子。

    它的皮毛光亮服帖,身段流暢無比,眼神純真,尾巴老是輕靈地擺動,要是能講話便是最佳的伴侶。

    她認為它可愛極了,帕吉魯怎麼踹打,像支回力镖跑了一圈又回到主人腳下。

    她哭着推狗屁股,“走吧!”要它回到主人身邊,她習慣一個人哭,況且還打了主人耳光,有人此刻更需要它的忠誠安慰。

     看着黃狗遠離,她又後悔把它趕走了。

     一簇鐵光在樹林尾端,閃動尖銳的光芒,古阿霞靠那盞反光的導引才離開迷途的樹林。

    那是斧頭,留在枯死的血桐樹。

    砍的力道不小,她得扭幾下斧柄才拔下,還失去重心往後退兩步,吓得出聲,讓樹林鳥叫停了。

    這斧頭是帕吉魯的沒錯,難道是她的那掌打得太兇,害他忘了取走。

    古阿霞有點懊惱,千不該萬不該,不該給他耳光。

    她拎着斧頭,在寺裡找人,擔心這家夥會不會惱得牽車離開了。

    為打消這個忐忑的念頭,她不自覺地往停車的門口走去。

     門口旁有堆柴火,僧侶們聚在那。

    但是氣氛俨然,僧侶們彷徨,讨論如何阻止這個在寺裡搗蛋的家夥。

    古阿霞靠過去,赫然發現,帕吉魯拿斧頭在樹上砍枝丫,樹下打開的伐木箱散落出工具,五齒鋸、木楔、鑿釘不斷反射火光。

     慈明師父見了古阿霞,連忙說:“我們勸他不要砍了,可是他不聽。

    這棵茄冬是我們精舍的象征,是我們給菩薩的供養,砍了就不好。

    ” 古阿霞把手中斧頭一扔,跑到樹下大喊,要帕吉魯别砍了。

    可是,她喊幹了喉嚨也沒動得了樹上的帕吉魯。

    她想,怎麼了?今天全不對勁,全不對盤,到底是她錯了?還是帕吉魯發作了? 帕吉魯爬下茄冬樹,又抓又撫着黃狗的後頸,給足了安慰,狗尾巴都快要搖出煙了。

    他施舍了古阿霞一個怪眼神,不是安慰,更不是可憐,讓古阿霞完全猜不透,然後他轉身把樹枝丢進火堆。

    樹枝仍濕,入火後不久吐出白煙,迅速往外膨脹。

     古阿霞被煙逼得往後退,差點跌倒,被慈明師父扶穩了,她忘了道謝,眼光放在一位陌生的比丘尼──那是年輕的住持,她剛才從60公裡外鳳林鎮的某窮困村落回來,海青的袍擺沾有泥巴與牛糞味。

    古阿霞對她的第一個印象是不高且偏瘦,但眼睛無比清亮。

     “有沒有辦法,讓你的朋友不要再砍下去了?”住持說。

     古阿霞緻上歉意,并強調帕吉魯平日是安分與沉默的,絕非這般失控。

    “其實,我打了他一巴掌,他生氣了。

    ”她最終說出了,暴露私事是要更坦然地面對變化,甚至找出解決方法。

     “你那時的怒氣應該很大,才會打人吧!” “我實在咽不下氣。

    ” “現在心中還有怒氣嗎?” “沒了。

    ”古阿霞沉默一會,說出原因,“我那時候要捐一些錢幫助你們蓋醫院,可是他不肯。

    ” “他想留下錢來蓋自己的學校嗎?” “也許吧!他拗起來的時候,話都說不清楚。

    ” “一個善念與另一個善念,也會有沖突的時刻。

    現在,你的憤怒沒了,你的善念更清明,能幫助你的朋友看到自己的行為,這裡的人沒有比你更能了解他。

    如果我想得沒錯,你蓋學校多少也是為了幫助他吧!” 古阿霞覺得内在被看穿了,無須言語答複。

    她再次整理心思,冀盼帕吉魯安穩下來,阻止他砍樹發洩。

    她反複思索後仍無解,但是有個靈光浮現,那是老祖母在山上校園教她的同理心,靜下心來,試着和對方的頻率搭上線。

    當彼此不是“你在岸,他在河”,而是落在同條亂流上颠簸,你便能預期下一刻的變化。

    古阿霞盤坐下來,把手放在膝蓋,定靜地看着帕吉魯。

     帕吉魯砍樹的消息傳了開來,附近幾位村民趕過來。

    他們走進農場,婦女安撫僧侶的心情,幾個男人靠過去叱喝帕吉魯。

    黃狗還以顔色,激烈狂吠,作勢要咬過去。

     帕吉魯蹲下,摩挲樹根部位的巨大樹瘤,心中說了些話,好像現在開始要跟樹戀愛,然後他起身,給了斧擊。

    樹顫巍巍了,光火流動的樹晃動。

    僧侶們再也無法是慈眉的菩薩,緊張地跳腳念阿彌陀佛。

    有個男人跑去報警,剩下的幾位讨論如何引開黃狗,再搶下帕吉魯手中的斧頭,最後有人從倉庫拿出兩把鋤頭,沖突一觸即發。

     “各位大德,放下鋤頭吧!就讓他砍樹吧!”住持說。

     “上人……” “我也不舍,但是仍學着放下,要是有人受傷了,我會更不舍。

    這棵樹受到的傷害,也是我們共同的修行。

    ” 一切陷入沉默,除了消極地念佛号回向,已無作為。

     古阿霞這時從地上跳起來,回頭對僧侶們說:“他不是砍樹,或許開始時看起來很像,但他在做更特别的事,他幫樹開刀,醫某種病之類的。

    ”古阿霞的結論讓僧侶與村民感到不可思議。

     “我們會選在這蓋精舍,多少也是先前長在這裡的美麗茄冬給的因緣。

    前年開始,它再也不開黃綠色的花蕾,果實沒了,葉子更是稀疏。

    這是自然法則,凡有生有滅。

    因此我常撫摸這棵樹,跟它說些話,希望減輕它的痛苦。

    如果是這樣的話,要是樹生病,怎麼醫?” “這很難說,我的朋友不會随便砍一棵樹,如果要砍,一定有原因。

    醫生打開病人肚子是殘忍的,但是有目的,我看他往樹洞裡劈便想到這點。

    ” “所以,你事先也不知道他要幹嗎?” “是的。

    ” “太奇妙了,隻有走在同條修行道路的兩人,才不需言語。

    ” 在火光的那端,帕吉魯把樹根盤的幾團靈芝斫去。

    靈芝是病征,這些家夥能截走養分,還好地面沒有長出菇菌,要是這樣,意謂地底的樹根腐爛了。

    樹洞内壁的腐朽菌也慢慢被他刨淨,露出鮮潤,他拿火燒上幾回,直到碳化結疤。

    那些拿鋤頭旁觀的男人,在古阿霞指揮下忙着把土鋤松一些,好讓樹根呼吸。

    帕吉魯從寺院後方雜林砍竹子回來,固定茄冬,這樣少說能挺得上些風雨。

    僧侶們端出了茶水與綠豆糕,大夥都不客氣地享用。

    古阿霞尚有些顧忌,不吃供佛或普度食品,如今肚子餓癟了,也就吃了。

     “他說,做了竹架支撐,可以穩住樹幹。

    大家就盡量不要靠近它了,讓它多休息。

    ”古阿霞幫帕吉魯說了話。

     帕吉魯動起了嘴皮,古阿霞費心地讀唇語,還貼過去聽。

    她聽到某種硬币與牙齒的撞擊,看到他泥污的臉頰上有一圈淡紅的痕印,顯然那掌打下去時,硬币是擱在腮幫子。

    她有點想笑,勉強憋在心,嘴上頻頻說:“我聽不到,我聽不到你說的。

    ” 砰一聲,柴火又爆裂了,一群星火往外炸散。

    古阿霞吓得跌進他懷裡,急着掙脫出來,讓所有人都看到這一幕。

    大家都笑了,有個男人打圓場地說:“火光太搶眼了,沒看見發生了什麼事。

    ” 淩晨近四點,執掌課誦的香燈師父敲起木闆,莊嚴唱出《叩鐘偈》以喚醒僧侶們到大殿做早課。

    鐘聲鼓響,比丘尼就着佛龛燈火,禮拜《法華經》為日常功課。

    古阿霞被闆響喚醒,躺在床上,對佛教規律不熟的她,保持清醒來應付接下來的活動。

    過了好久沒有人敲門,再也睡不着的她想做基督晨更,去到個僻靜之處祈禱。

    她開門去找帕吉魯。

     在大寮(廚房)負責夥食的師父,忙着起火燒飯。

    古阿霞經過時報以微笑,然後爬進屋後的帳篷。

    帕吉魯睡翻了,嘴裡的銀币掉在肩膀附近。

    她一手撐地,好橫過他的身子,用另一手捏起銀币,心想這太詭異了,昨夜争執的東西,現在不費吹灰之力到手。

    但尴尬來了,帕吉魯醒來瞪着她,兩人距離近得能感受鼻息呼在臉上的寒毛。

    古阿霞小心地将兩人視線交集的硬币塞回帕吉魯的嘴巴,糖果回到物主了。

     “早,可以陪我去‘跑香’嗎?”她說。

     那是什麼?帕吉魯傻了,經過解釋才知道是散步。

    可是,哪有一早散步?也好,走吧!他穿上外衣,鑽出帳篷,看着天空星際預估現在是淩晨四點半。

    他提汽化燈前進,用長棍子撥開樹林下沾滿晨露的雜草,褲管仍濕了,足堪慰藉的是綠繡眼與紅嘴黑鹎一路吟鳴。

     “停,”經過十幾分鐘的路程,古阿霞喊停,“你經過幾種樹?” 帕吉魯回頭用棍子指了來時路,他說那有三棵榕樹、兩棵苦楝,還各有一棵烏桕、賊仔木與構樹,更遠處就難辨了。

    他的敏銳感知如陽光亮透了樹林,古阿霞眼裡仍一片黑暗,她想找某種樹。

     “有種樹開花了,找出它在哪裡。

    ” “槟榔?” “不是,槟榔在夏天與秋天開,味道比較濃。

    它的味道很淡,很淡,像是混着青芭樂與紫蘇的味道。

    ” “油桐花?” “千萬不要在紫蘇與芭樂間,加入橘子甜。

    ” 帕吉魯閉上眼,雙手抱杖的那端放在丹田,每次的呼吸很沉緩,直到發梢與腳趾甲都參與了這項活動。

    他喃喃地說:“開花的樹呀!淡香的樹呀!你開在孤單的夜裡,告訴我你在哪,讓我去靠近你。

    ”他閉上眼,用嗅覺在林子裡迷蹤了一會,最後朝山腳走去。

    近山棱線壓迫人的視野,蟲鳴在日出前接近高潮,人間燈火在遠處亮起,更遠的田疇沉澱着淡淡的鏡光,帕吉魯最後停在一棵綻蕊的樹前,撫摸皴裂的樹皮,甚至感受到它堅硬得入水必沉的材質在風中微顫。

    那是俗稱“毛柿”的台灣黑檀。

     毛柿、槟榔與面包樹,是邦查的土地之樹。

    開花的毛柿有定靜之味,豐潤了幹涸心靈,古阿霞更靠近它的話,内心會更柔和,她對帕吉魯說:“站在樹旁,伸出你的手,現在你就是一棵樹了。

    ” 帕吉魯不懂緣由,不久懂了,伸出去的手挂上了由古阿霞脖子解下的聖經十字架項鍊。

     古阿霞跪在積滿落葉的地上晨禱,雙手合掌于胸,“感謝天父,在過去磨難時的看顧,今天是感恩的日子!求主保守帕吉魯平安度過一天,今日所做,求主引導,叫他不在靈命上跌倒。

    奉主耶稣聖名祈求。

    阿們!” 祈禱第二回時,天亮了,海拔1267公尺的北加禮宛山染了橘光,幾隻斑鸠沖破樹冠,朝南盤旋,羽翼的金屬澤光落在另一片野地。

    慢慢地,世界又還原成幹淨明亮的一天,陽光越來越濃,樹間露水被點成萬花筒燈飾。

    黃狗追到林邊,為着什麼吠着,也許是蜻蜓,輪廓在折光中曝光晃動。

    兩人有些感動,獨自看盡多少回的日出,此刻共享,無須言傳都心有靈犀了。

    帕吉魯更是如此,那些禱告詞與晨曦回蕩内心而成為最鮮爽的記憶了。

     當古阿霞回到佛寺,空寂無聲。

    風吹門闆,枯葉的風卷響清脆單調。

    僧侶們不在,在的是晨光從窗戶照滿了餐廳。

    古阿霞問寺裡的常衆“師父去哪了”,仍得不到答案。

    餐桌上放了兩碗粥與三碟菜,用紗網罩住,纖塵在晨光中激舞。

    古阿霞安靜地用筷尖勾着粥吃,吃得勻,吃得幹淨。

    帕吉魯捧着碗,那枚礙口的錢被吐出來塞到粥底,他站在窗下一邊啜一邊觀察,直到碗底露出銀币,仍看不出窗外的端倪。

     比丘尼會去哪了?古阿霞問。

     尼姑都到哪了?他想,把碗底的銀币夾起來,放進嘴裡。

     飯罷,古阿霞回房收拾細軟,出門前,有個動念,把探險帽擱在床頭。

    無論如何她會回來拿帽子,她這樣告訴自己。

    動念之間,她得補上幾個腳步,才能追上往南走的帕吉魯。

     他們要回海星中學,去問捐出銀币的女孩,這錢币是捐給帕吉魯還是古阿霞的。

    如果是後者,擁有主導權的古阿霞會捐出來。

     ①對天主教修女的稱呼。

     ②由于美國人的時間安排給人悠閑的印象,所以用“美國時間”一詞表示充裕的時間。

    ——編者注 ③白腹秧雞,閩南語。

     ④受日語影響的詞,幾趴即多少百分比的意思。

    ——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