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女孩與佛教女孩的相逢
關燈
小
中
大
一九四九年國府遷台為抑制通膨而發行的第一個新台币輔币,含銀七成,被視為古董,價值大于面額,已不流通。
費主教把銀币掂在古阿霞的掌心,說:“往好處想,事情有了好轉,我們募得了一枚閃閃發亮的希望。
我想你至少可以好好觀察它的樣子。
” 面對閃亮希望,古阿霞淚停了。
這令人匪夷所思,募款排在演講之後,由修女遞奉獻袋給學生布施。
帕吉魯把募款搞砸了,所以這是有心人士事後捐出的唯一款項。
對古阿霞來說,這枚錢有更深刻的感觸──它是溫的,像從吃路邊攤時找回在瓦斯爐邊放的零錢,顯然主人揣在手心猶豫很久之後才捐出。
這稍稍安慰了她,至少努力被看見了。
她告别了海星中學,看到帕吉魯坐在校門邊的路樹下,拿着尤加利的樹葉發呆,脫下一隻鞋跟黃狗耗着。
天空突然傳來價響,一架道格拉斯C47客機刷着陰影從上頭低空掠過,降落在前頭的花蓮機場。
黃狗追到機場圍牆邊狂吠,帕吉魯則爬上尤加利樹遠眺。
古阿霞想,事情沒太糟,至少過去了,一架飛機就讓人忘憂。
她走向腳踏車,佯裝找不到帕吉魯,把狗叫回來斥責,拿起遺留在地上的日本夾腳鞋作勢打去。
帕吉魯在樹上嗤嗤悶笑,跳了下來,奪了鞋子後背着古阿霞穿上,嘴角還勾着。
“原來你是臭鞋神,摸幾下便冒出來。
” “走,跟我去,再去拿錢。
”帕吉魯推開腳踏車架,伐木箱子與捆綁的書籍都晃動着。
他沒有說明去哪拿錢,顧着車子往北走,得不到答案的古阿霞推着車尾的置物架。
蘇花公路花蓮段的車流量大,大貨車駕駛一邊吐槟榔汁,一邊按喇叭警告路人,趕在日落前抵達八十幾公裡外的蘇澳鎮,讓湧塵在路人身上鋪上一層灰膜。
他們幾乎是展開偉大的旅程般前進,疲憊寫在臉上。
掌控行程的帕吉魯總在一些路口尋路,猶豫不決,這讓古阿霞有點擔心。
他們最後到達一間矗立在田野與雜林間的寺廟。
古阿霞知道,佛教很難幫上忙。
她的宗教典範是太魯閣的姬望·伊哇兒(CiwangIwal)。
姬望受環島行醫的馬偕牧師感召,一九三一年成為天父使徒,将福音帶到偏遠部落以抵抗無知、寒冷與日本殖民壓榨的時候,菩薩仍然是坐在平地有錢人廳桌上的雕刻品。
古阿霞對佛教印象,雖不至于刻闆得如電影裡的劍客殺人後,山寺出家,古佛青燈,但她有限的觀念裡,佛教徒靠撥念珠度化自己,很少走出苔靜的寺廟,今日不可能對他們伸出援手。
在會客的“知客室”,古阿霞把藤椅坐得嘎吱響,暴露了焦慮。
帕吉魯站在一幅《地藏經》字帖前,有看沒懂地發呆。
這時進門來解決問題的是第二位比丘尼了,層級比較高。
“尼姑小姐,你好。
”古阿霞禮貌性問候,不懂直呼僧侶為“尼姑”是不禮貌。
比丘尼笑起來,說:“我不姓尼姑,姓釋,但是呀!千萬别叫我釋小姐,叫我慈明師父,簡稱明師父好了。
” 笑聲稀釋了古阿霞僵冷的面容,松了一口氣。
她又舊話重提,說明此番來的目的,從吳天雄來過這裡談起,邊說邊覺得荒謬:吳天雄這幾年來的體形與脾氣像阿米巴變形蟲難捉摸,無論她怎麼描摹,都讓慈明師父摸不着頭緒。
她忽然瞥到帕吉魯給的暗示,提高音量說: “他來的時候抱着石頭。
” “阿彌陀佛,你說的是妮娜。
” “你誤會了。
他不是女人,也不是外國人。
” “沒錯,他是跟着台風妮娜來的。
那時風大雨大,他跑來這躲,最顯眼的是手上抱大石頭,怕被狂風吹走似的。
我們安排他到這個知客室避難。
” 一九七五年八月,強台妮娜以時速185公裡從花蓮登陸,吹倒六百多座屋房。
完整的暴風眼從外層空間看來就像超級的黑洞,把從整座太平洋吸來的水氣吐到台灣,造成了兩百餘人傷亡。
潑婦般兇狠的妮娜更以世界紀錄的一日1000毫米雨量進入大陸,造成河南省六十多座水庫潰堤,死傷極為慘重。
慈明師父回憶那次的災情,不時以佛教徒日常生活最常用的禮節“合十”,收攝内心以穩定情緒。
她說,“懷石大德”始終不說出名字,要大家叫他妮娜。
接下來的那個星期,他把寺裡能修補的全部弄妥,也幫附近災戶修房子。
她們不曉得他哪時走的,來不及道謝,隻好把他留下的石頭放在前院的樹下,當作納涼的小凳子。
“他叫吳天雄,是他叫我來跟你商量。
”古阿霞用歉意的口吻說,“我們在山上要重蓋一間小學,需要經費,得跟你募款。
” “蓋學校是好事,我可以多聽一點細節嗎?”慈明師父聽完緣由後,邀古阿霞留下來吃晚餐。
她說,佛寺正在擴建中,目前經費拮據,需要由住持定奪,可是住持到台東探視貧戶個案。
如果留到晚餐時,待住持回來,會給答複。
懾于佛寺的莊嚴,不太習慣的帕吉魯走到院外透氣。
他啃完硬饅頭,把鋁壺的水都喝幹了,還瞥了修建外殼的寺宇,覺得寺廟都很有錢,隻要端來幾尊神像,敲敲木魚,信徒的錢就會着魔似的從口袋跳進“功德箱”。
“挂号費一定很貴。
”他說。
古阿霞還不解這是笑話,順着他指的方向看去。
在人字形屋檐下方的大殿内,供奉三尊素白淨潤的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神像。
她猛然透悟到,帕吉魯把他們當“無良醫生收取高額的香油錢”看待,随即打了他一小拳懲罰。
躲開粉拳的帕吉魯,躺在地上繼續笑,嗓眼卡住的饅頭卻讓他猛咳。
古阿霞笑他不用等到最後審判,現在就倒黴。
直到他臉膛發紅,激烈猛敲胸口,古阿霞才驚覺不好,拿着空水壺去讨水給他喝。
連追了知客室、大殿,都沒水,也沒有人,她慌得足以流出一杯汗水救急,當她闖入西廂那間由竹篙與木片組合的矮屋時,打斷了幾位比丘尼與俗衆在縫制手套的工作,以及一隻黑狗的睡眠。
“水,哪有水?”古阿霞喊。
随後跟進來的帕吉魯猛咳,一把鼻涕,一臉眼淚,真是太悲慘了。
他是跟來讨水。
大家忙着找水打通他一小塊哽在鼻腔的饅頭屑,忽略一個災難也來了,那是黃狗。
它也進入工作間,憑着獵犬天性,嗅出敵人味道,很快發現角落有隻黑色土狗往這瞧來,它壓低姿态,肅穆地,安安靜靜地,展開攻防,把對方當作具攻擊性的小黑熊看待。
黃狗來到幾捆麻質手套的成品堆後頭,發出狺狺,然後殺過四台台灣産的正義牌半自動針車。
那隻被僧侶收養、脾氣好到被認為有“佛性”的流浪狗這時才頓悟了,屁股一扭,忙着躲,忙着閃,忙着跑,剪剩的手套線頭與纖維到處飄動。
一場追逐戰展開,所有的人站在原地,不是顧着尖叫,就是顧着佛号,可誰也沒有辦法撲滅戰火。
帕吉魯拿起角落的掃帚,找時機下手。
兩隻狗糾纏難對付,打錯了,他不想念阿彌陀佛忏悔;打死了,也不想念南無阿彌陀佛超度。
于是他隻有抓準契機,趁兩隻狗分開時,猛朝後頭死追的黃影子毆打,連打好幾下,直到有僧侶上前阻止才能對災難有所交代。
工作間亂糟糟,棉線到處散落,針車上的半成品也因為斷線得報廢了。
僧侶有些不悅,她們秉持唐朝百丈禅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信念每日勞作,工作中斷還好,織品報廢就浪費了。
她們忍不住抱怨時,被打得悲慘的黃狗令她們動了恻隐之心,動物打架無從勸解,切莫再造口業,口念幾聲阿彌陀佛。
帕吉魯把黃狗趕出去,自己也走出去。
追出來的古阿霞要他帶狗到别處休息,說:“你看你,給浪胖一惹,水也不用喝了,你們幹脆去沙漠住好了。
”帕吉魯覺得驚奇,動怒讓饅頭屑在無意間擤了出來,别說狗奴才來亂的,搞不好是别有用心來提高主人的氣血循環。
他們在佛教道場轉了兩圈,帕吉魯帶狗往後頭的樹林去逛,不久發出笑聲。
“這個男人跟狗都一肚子鬼,打完了,又玩起來,好像演戲,”古阿霞往工作間回去的路上這樣想,“這樣也好,床頭吵,床尾和,不會僵在某種死情緒中太久。
”她也認為他們到樹林是好的,那裡春意盎然充滿味道,能緩和情緒與氣氛。
而她得回去面對一群搭着寬大僧袍的陌生人,和多到能編成百科全書的佛門禮儀,要是不用善後,要不是要募款,真想跑掉。
即使古阿霞輕巧地打開工作房的門,在場善後的人仍回頭來看。
直到慈明師父走來,遞了掃帚給古阿霞幹活,一切又恢複常态。
古阿霞從角落掃起,背對大家,她感到背部像香爐一樣插滿大家怒意的香柱。
她掃了牆角一圈,四台針車的“嘁喳”聲再度響起,也不時傳來聊天笑語。
黑狗用不解的眼神看古阿霞,她連這也想躲,可是翻過身又得面對一群人。
她忙完掃地,把手套捆成一打,大部分時候是面對地闆。
到了下午四點,僧侶聚在大殿做晚課,梵呗聲傳來,古阿霞想到平常聽到僧侶禮贊之聲是路過喪事超度場合,得加快腳步走過。
這讓古阿霞顯得難熬,又走不了,隻好放慢做事速度,甚至把打包過的成捆手套打開,重新紮緊。
晚課結束,慈明師父帶古阿霞去摘菜,準備晚餐。
古阿霞離開工作間時,還沒搞清楚那有多少人,卻樂得面對大自然。
那是她看過最奇特的菜園,完全符合邦查人的概念。
摘了廚房後頭那一小塊菜園,她們接着走入雜草叢遇見野菜,上天有好生之德,呼喚它們,滋養它們。
季節永遠是對的,時間永遠是好的,隻要有好心情、好眼力,永遠能與野菜巧遇。
她們專攻紫背草就好。
這也是五節芒心筍最得宜的季節,但是古阿霞永遠不會吃喜娜布洛(Hinapeloh)的堅毅與勇敢,用此懷念那愛護她與拯救她的祖母。
祖母以此為名字。
晚餐上桌,隻能用“粗茶淡飯”形容素食,菜色暗淡,找不到油花,想吃飽隻能多盛幾碗飯。
帕吉魯想起身去腳踏車那邊拿罐花生油摻,可是大家吃得那麼穩定,那麼禅定,每一口嚼得非得檢查飯裡有沒有小石礫般仔細,他要是發出一點碰撞聲會成為焦點,吃完了也不敢離桌。
佛教徒視飲食是常規修行,古阿霞尚能配合,但是蔥蒜不能入味,害舌頭有點淡澀。
她吃完了也不敢離席,入境随俗最好的方法是按兵不動,看别人怎麼做,自己再照做。
她學着對桌的慈明師父,用水壺在碗内注入清水,用剩下的一片紫背草菜梗,刷洗油漬與殘肴,捧碗喝下。
帕吉魯看到古阿霞的“洗碗”方式,他神經帶汗,也找不到葉梗了。
老早扒完飯後卻等不到水果上桌的漫長時間,他埋怨佛寺有錢蓋大,卻寒酸吃飯,到底是選錯日子來吃飯,還是裝窮。
他越是想不懂,越花時間抱怨,碗裡的飯粒變得又硬又黏,他幹脆用牙齒摳,跟碗底的殘渣硬幹了。
僧侶視而不見,依序離席去洗碗了。
古阿霞不斷給帕吉魯拐子,暗示吃相難看,别太超過。
帕吉魯被惹煩了,把碗推給古阿霞去洗,走到寺門口的腳踏車找出袋子底的豬肉幹,撕咬肉纖維會讓兩頰酸痛,也對佛不敬,管他的,不吃又對胃不敬,就讓自己早點下地獄吧!他想。
在餐廳的洗碗槽,古阿霞以菜瓜布洗碗時,向身旁的慈明師父道歉:“我的朋友比較古怪,很多時候,我也搞不懂他在想什麼。
” 慈明師父微笑以對,說:“我沒聽過你的朋友說話。
” “不認識的人他不說話,有時也不肯跟我說話,看起來像是啞巴,”古阿霞據實以告,“這是難語症,會影響行為。
” “我能感受到,他很信任你。
” “要是這樣就好了,他不說話時,還真要猜他在想什麼。
” “我沒見過菩薩講話,也沒讓我一天不相信他。
” “謝謝。
” “走吧!我帶你去‘跑香’,要不要帶你的朋友一起去?” “那是什麼?” “跑香是散步,飯後百步走,有助消化。
” 天黑了,她們提手電筒穿過餐廳後頭的樹林,沿着小徑散步。
四周傳來令人起雞皮疙瘩的幽冥喧嘩,那是低海拔的鳥叫聲,古阿霞有點卻步。
慈明師父發揮了鳥類導覽員的功力,為鳥聲找出主人:貓頭鷹的啼聲低沉,俗稱“蚊母鳥”的夜鷹可以啾啾啾叫一整夜,灰林鴿嗚嗚沉吟,黑冠麻鹭發出嘔嗚,受驚吓時的夜鹭在飛行時才發出聲。
森林鳥聲乍聽之下是臨時湊團的雜牌軍交響樂。
她們走出了雜林,來到一塊和水田銜接的沼澤蘆葦,傳來被勒脖子般發出“苦呀!苦呀!”的高亢鳥鳴。
“我知道這是白面仔③。
傳說它是被虐待的媳婦變成的,它的叫聲是在申冤。
”古阿霞說。
“有好幾年,我的想法也是這樣,它們是鬼在申冤,是餓鬼嘶吼。
對了,要是這樣,基督教怎麼稱呼它們的樣子?”慈明法師走向田埂,迎來了一片
費主教把銀币掂在古阿霞的掌心,說:“往好處想,事情有了好轉,我們募得了一枚閃閃發亮的希望。
我想你至少可以好好觀察它的樣子。
” 面對閃亮希望,古阿霞淚停了。
這令人匪夷所思,募款排在演講之後,由修女遞奉獻袋給學生布施。
帕吉魯把募款搞砸了,所以這是有心人士事後捐出的唯一款項。
對古阿霞來說,這枚錢有更深刻的感觸──它是溫的,像從吃路邊攤時找回在瓦斯爐邊放的零錢,顯然主人揣在手心猶豫很久之後才捐出。
這稍稍安慰了她,至少努力被看見了。
她告别了海星中學,看到帕吉魯坐在校門邊的路樹下,拿着尤加利的樹葉發呆,脫下一隻鞋跟黃狗耗着。
天空突然傳來價響,一架道格拉斯C47客機刷着陰影從上頭低空掠過,降落在前頭的花蓮機場。
黃狗追到機場圍牆邊狂吠,帕吉魯則爬上尤加利樹遠眺。
古阿霞想,事情沒太糟,至少過去了,一架飛機就讓人忘憂。
她走向腳踏車,佯裝找不到帕吉魯,把狗叫回來斥責,拿起遺留在地上的日本夾腳鞋作勢打去。
帕吉魯在樹上嗤嗤悶笑,跳了下來,奪了鞋子後背着古阿霞穿上,嘴角還勾着。
“原來你是臭鞋神,摸幾下便冒出來。
” “走,跟我去,再去拿錢。
”帕吉魯推開腳踏車架,伐木箱子與捆綁的書籍都晃動着。
他沒有說明去哪拿錢,顧着車子往北走,得不到答案的古阿霞推着車尾的置物架。
蘇花公路花蓮段的車流量大,大貨車駕駛一邊吐槟榔汁,一邊按喇叭警告路人,趕在日落前抵達八十幾公裡外的蘇澳鎮,讓湧塵在路人身上鋪上一層灰膜。
他們幾乎是展開偉大的旅程般前進,疲憊寫在臉上。
掌控行程的帕吉魯總在一些路口尋路,猶豫不決,這讓古阿霞有點擔心。
他們最後到達一間矗立在田野與雜林間的寺廟。
古阿霞知道,佛教很難幫上忙。
她的宗教典範是太魯閣的姬望·伊哇兒(CiwangIwal)。
姬望受環島行醫的馬偕牧師感召,一九三一年成為天父使徒,将福音帶到偏遠部落以抵抗無知、寒冷與日本殖民壓榨的時候,菩薩仍然是坐在平地有錢人廳桌上的雕刻品。
古阿霞對佛教印象,雖不至于刻闆得如電影裡的劍客殺人後,山寺出家,古佛青燈,但她有限的觀念裡,佛教徒靠撥念珠度化自己,很少走出苔靜的寺廟,今日不可能對他們伸出援手。
在會客的“知客室”,古阿霞把藤椅坐得嘎吱響,暴露了焦慮。
帕吉魯站在一幅《地藏經》字帖前,有看沒懂地發呆。
這時進門來解決問題的是第二位比丘尼了,層級比較高。
“尼姑小姐,你好。
”古阿霞禮貌性問候,不懂直呼僧侶為“尼姑”是不禮貌。
比丘尼笑起來,說:“我不姓尼姑,姓釋,但是呀!千萬别叫我釋小姐,叫我慈明師父,簡稱明師父好了。
” 笑聲稀釋了古阿霞僵冷的面容,松了一口氣。
她又舊話重提,說明此番來的目的,從吳天雄來過這裡談起,邊說邊覺得荒謬:吳天雄這幾年來的體形與脾氣像阿米巴變形蟲難捉摸,無論她怎麼描摹,都讓慈明師父摸不着頭緒。
她忽然瞥到帕吉魯給的暗示,提高音量說: “他來的時候抱着石頭。
” “阿彌陀佛,你說的是妮娜。
” “你誤會了。
他不是女人,也不是外國人。
” “沒錯,他是跟着台風妮娜來的。
那時風大雨大,他跑來這躲,最顯眼的是手上抱大石頭,怕被狂風吹走似的。
我們安排他到這個知客室避難。
” 一
完整的暴風眼從外層空間看來就像超級的黑洞,把從整座太平洋吸來的水氣吐到台灣,造成了兩百餘人傷亡。
潑婦般兇狠的妮娜更以世界紀錄的一日1000毫米雨量進入大陸,造成河南省六十多座水庫潰堤,死傷極為慘重。
慈明師父回憶那次的災情,不時以佛教徒日常生活最常用的禮節“合十”,收攝内心以穩定情緒。
她說,“懷石大德”始終不說出名字,要大家叫他妮娜。
接下來的那個星期,他把寺裡能修補的全部弄妥,也幫附近災戶修房子。
她們不曉得他哪時走的,來不及道謝,隻好把他留下的石頭放在前院的樹下,當作納涼的小凳子。
“他叫吳天雄,是他叫我來跟你商量。
”古阿霞用歉意的口吻說,“我們在山上要重蓋一間小學,需要經費,得跟你募款。
” “蓋學校是好事,我可以多聽一點細節嗎?”慈明師父聽完緣由後,邀古阿霞留下來吃晚餐。
她說,佛寺正在擴建中,目前經費拮據,需要由住持定奪,可是住持到台東探視貧戶個案。
如果留到晚餐時,待住持回來,會給答複。
懾于佛寺的莊嚴,不太習慣的帕吉魯走到院外透氣。
他啃完硬饅頭,把鋁壺的水都喝幹了,還瞥了修建外殼的寺宇,覺得寺廟都很有錢,隻要端來幾尊神像,敲敲木魚,信徒的錢就會着魔似的從口袋跳進“功德箱”。
“挂号費一定很貴。
”他說。
古阿霞還不解這是笑話,順着他指的方向看去。
在人字形屋檐下方的大殿内,供奉三尊素白淨潤的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神像。
她猛然透悟到,帕吉魯把他們當“無良醫生收取高額的香油錢”看待,随即打了他一小拳懲罰。
躲開粉拳的帕吉魯,躺在地上繼續笑,嗓眼卡住的饅頭卻讓他猛咳。
古阿霞笑他不用等到最後審判,現在就倒黴。
直到他臉膛發紅,激烈猛敲胸口,古阿霞才驚覺不好,拿着空水壺去讨水給他喝。
連追了知客室、大殿,都沒水,也沒有人,她慌得足以流出一杯汗水救急,當她闖入西廂那間由竹篙與木片組合的矮屋時,打斷了幾位比丘尼與俗衆在縫制手套的工作,以及一隻黑狗的睡眠。
“水,哪有水?”古阿霞喊。
随後跟進來的帕吉魯猛咳,一把鼻涕,一臉眼淚,真是太悲慘了。
他是跟來讨水。
大家忙着找水打通他一小塊哽在鼻腔的饅頭屑,忽略一個災難也來了,那是黃狗。
它也進入工作間,憑着獵犬天性,嗅出敵人味道,很快發現角落有隻黑色土狗往這瞧來,它壓低姿态,肅穆地,安安靜靜地,展開攻防,把對方當作具攻擊性的小黑熊看待。
黃狗來到幾捆麻質手套的成品堆後頭,發出狺狺,然後殺過四台台灣産的正義牌半自動針車。
那隻被僧侶收養、脾氣好到被認為有“佛性”的流浪狗這時才頓悟了,屁股一扭,忙着躲,忙着閃,忙着跑,剪剩的手套線頭與纖維到處飄動。
一場追逐戰展開,所有的人站在原地,不是顧着尖叫,就是顧着佛号,可誰也沒有辦法撲滅戰火。
帕吉魯拿起角落的掃帚,找時機下手。
兩隻狗糾纏難對付,打錯了,他不想念阿彌陀佛忏悔;打死了,也不想念南無阿彌陀佛超度。
于是他隻有抓準契機,趁兩隻狗分開時,猛朝後頭死追的黃影子毆打,連打好幾下,直到有僧侶上前阻止才能對災難有所交代。
工作間亂糟糟,棉線到處散落,針車上的半成品也因為斷線得報廢了。
僧侶有些不悅,她們秉持唐朝百丈禅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信念每日勞作,工作中斷還好,織品報廢就浪費了。
她們忍不住抱怨時,被打得悲慘的黃狗令她們動了恻隐之心,動物打架無從勸解,切莫再造口業,口念幾聲阿彌陀佛。
帕吉魯把黃狗趕出去,自己也走出去。
追出來的古阿霞要他帶狗到别處休息,說:“你看你,給浪胖一惹,水也不用喝了,你們幹脆去沙漠住好了。
”帕吉魯覺得驚奇,動怒讓饅頭屑在無意間擤了出來,别說狗奴才來亂的,搞不好是别有用心來提高主人的氣血循環。
他們在佛教道場轉了兩圈,帕吉魯帶狗往後頭的樹林去逛,不久發出笑聲。
“這個男人跟狗都一肚子鬼,打完了,又玩起來,好像演戲,”古阿霞往工作間回去的路上這樣想,“這樣也好,床頭吵,床尾和,不會僵在某種死情緒中太久。
”她也認為他們到樹林是好的,那裡春意盎然充滿味道,能緩和情緒與氣氛。
而她得回去面對一群搭着寬大僧袍的陌生人,和多到能編成百科全書的佛門禮儀,要是不用善後,要不是要募款,真想跑掉。
即使古阿霞輕巧地打開工作房的門,在場善後的人仍回頭來看。
直到慈明師父走來,遞了掃帚給古阿霞幹活,一切又恢複常态。
古阿霞從角落掃起,背對大家,她感到背部像香爐一樣插滿大家怒意的香柱。
她掃了牆角一圈,四台針車的“嘁喳”聲再度響起,也不時傳來聊天笑語。
黑狗用不解的眼神看古阿霞,她連這也想躲,可是翻過身又得面對一群人。
她忙完掃地,把手套捆成一打,大部分時候是面對地闆。
到了下午四點,僧侶聚在大殿做晚課,梵呗聲傳來,古阿霞想到平常聽到僧侶禮贊之聲是路過喪事超度場合,得加快腳步走過。
這讓古阿霞顯得難熬,又走不了,隻好放慢做事速度,甚至把打包過的成捆手套打開,重新紮緊。
晚課結束,慈明師父帶古阿霞去摘菜,準備晚餐。
古阿霞離開工作間時,還沒搞清楚那有多少人,卻樂得面對大自然。
那是她看過最奇特的菜園,完全符合邦查人的概念。
摘了廚房後頭那一小塊菜園,她們接着走入雜草叢遇見野菜,上天有好生之德,呼喚它們,滋養它們。
季節永遠是對的,時間永遠是好的,隻要有好心情、好眼力,永遠能與野菜巧遇。
她們專攻紫背草就好。
這也是五節芒心筍最得宜的季節,但是古阿霞永遠不會吃喜娜布洛(Hinapeloh)的堅毅與勇敢,用此懷念那愛護她與拯救她的祖母。
祖母以此為名字。
晚餐上桌,隻能用“粗茶淡飯”形容素食,菜色暗淡,找不到油花,想吃飽隻能多盛幾碗飯。
帕吉魯想起身去腳踏車那邊拿罐花生油摻,可是大家吃得那麼穩定,那麼禅定,每一口嚼得非得檢查飯裡有沒有小石礫般仔細,他要是發出一點碰撞聲會成為焦點,吃完了也不敢離桌。
佛教徒視飲食是常規修行,古阿霞尚能配合,但是蔥蒜不能入味,害舌頭有點淡澀。
她吃完了也不敢離席,入境随俗最好的方法是按兵不動,看别人怎麼做,自己再照做。
她學着對桌的慈明師父,用水壺在碗内注入清水,用剩下的一片紫背草菜梗,刷洗油漬與殘肴,捧碗喝下。
帕吉魯看到古阿霞的“洗碗”方式,他神經帶汗,也找不到葉梗了。
老早扒完飯後卻等不到水果上桌的漫長時間,他埋怨佛寺有錢蓋大,卻寒酸吃飯,到底是選錯日子來吃飯,還是裝窮。
他越是想不懂,越花時間抱怨,碗裡的飯粒變得又硬又黏,他幹脆用牙齒摳,跟碗底的殘渣硬幹了。
僧侶視而不見,依序離席去洗碗了。
古阿霞不斷給帕吉魯拐子,暗示吃相難看,别太超過。
帕吉魯被惹煩了,把碗推給古阿霞去洗,走到寺門口的腳踏車找出袋子底的豬肉幹,撕咬肉纖維會讓兩頰酸痛,也對佛不敬,管他的,不吃又對胃不敬,就讓自己早點下地獄吧!他想。
在餐廳的洗碗槽,古阿霞以菜瓜布洗碗時,向身旁的慈明師父道歉:“我的朋友比較古怪,很多時候,我也搞不懂他在想什麼。
” 慈明師父微笑以對,說:“我沒聽過你的朋友說話。
” “不認識的人他不說話,有時也不肯跟我說話,看起來像是啞巴,”古阿霞據實以告,“這是難語症,會影響行為。
” “我能感受到,他很信任你。
” “要是這樣就好了,他不說話時,還真要猜他在想什麼。
” “我沒見過菩薩講話,也沒讓我一天不相信他。
” “謝謝。
” “走吧!我帶你去‘跑香’,要不要帶你的朋友一起去?” “那是什麼?” “跑香是散步,飯後百步走,有助消化。
” 天黑了,她們提手電筒穿過餐廳後頭的樹林,沿着小徑散步。
四周傳來令人起雞皮疙瘩的幽冥喧嘩,那是低海拔的鳥叫聲,古阿霞有點卻步。
慈明師父發揮了鳥類導覽員的功力,為鳥聲找出主人:貓頭鷹的啼聲低沉,俗稱“蚊母鳥”的夜鷹可以啾啾啾叫一整夜,灰林鴿嗚嗚沉吟,黑冠麻鹭發出嘔嗚,受驚吓時的夜鹭在飛行時才發出聲。
森林鳥聲乍聽之下是臨時湊團的雜牌軍交響樂。
她們走出了雜林,來到一塊和水田銜接的沼澤蘆葦,傳來被勒脖子般發出“苦呀!苦呀!”的高亢鳥鳴。
“我知道這是白面仔
傳說它是被虐待的媳婦變成的,它的叫聲是在申冤。
”古阿霞說。
“有好幾年,我的想法也是這樣,它們是鬼在申冤,是餓鬼嘶吼。
對了,要是這樣,基督教怎麼稱呼它們的樣子?”慈明法師走向田埂,迎來了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