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攻擊

關燈
軍開始對村莊狂轟濫炸。

     厄爾·黑爾中士是第一批進入拉尚的。

    他和利布高特彎腰進入一個谷倉,對裡面的6名德國黨衛軍軍官突然襲擊,并将其俘虜。

    黑爾讓他們面對面排好隊,并告誡他們如果自己和利布高特被殺,那些德國人也休想活。

    他邊說邊用沖鋒槍指着他們,以示強調。

     這時,一顆炮彈在外面爆炸。

    黑爾站在門邊,被一片彈片打中,倒在地上。

    一個德國軍官從靴子裡拔出一把刀,對準黑爾的喉嚨就劃了一刀。

    他沒有切到動脈,也沒切斷喉管,但着實切斷了食管。

    血噴湧而出。

    利布高特開槍将持刀人打死,又将其餘德軍一一擊斃。

    衛生員羅在黑爾的傷口上塗上磺胺粉。

    一輛吉普車把他送到盧森堡,醫生見狀很是驚訝,幫他包紮好,從此他的食管就彎曲了。

    鑒于黑爾的病情,醫生給他開了張醫療證明,允許他不戴領帶。

    (後來,黑爾被惱怒的巴頓将軍攔下,因為未戴領帶被狠批了一頓。

    黑爾卻得意地掏出他的那張證明,竟讓巴頓一時啞口無言。

    ) *** 101空降師輕而易舉奪下拉尚,證明在與十幾個德軍精銳的裝甲師和步兵師的正面交戰中,他們取得了徹底的勝利。

    與德軍相比,這個月美軍的日子難過得多。

    德軍有暢通而充足的軍需供應,但101師卻是處于被圍困之中,第一個星期沒有軍需供應,随後也不充足。

    正是那幾個星期才考驗了官兵們的精神,他們缺吃少穿,彈藥不足。

    這是戰争中要經曆的最殘酷、最艱難的一面。

    101師饑寒交迫又裝備不足,他們的對手卻是德國納粹在戰争這一階段最精良的部隊。

    那些德國國防軍和黨衛軍吃得好,穿得暖,武器充足,在人員數量上也遠遠超過101師。

     這次戰役是一次對武器、毅力和國家制度的考驗,以納粹的最佳對美軍的最佳,德軍占盡優勢。

    但是101師不但堅持了下來,而且還取得了勝利。

    無論是戰場上的事實,還是這一事實所昭示的道理都可謂是史詩般的經典。

    打敗德軍二戰中在西線的最大一次進攻,并且将此次勝利變成一個——用艾森豪威爾的話說——“殲滅萊茵河以西所有德軍”的契機,實為一個絕妙的軍事奇迹。

    美軍在精神上優于德軍,這一點不是建立在裝備或人數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從艾克總部直到E連上上下下的團結、合作、領導和相互信任的基礎上的。

    德軍很少有這方面的品質。

    這種精神上的優勢源于更為科學的訓練方法、更為合理的指揮官選派方法,最終源于能夠代表一個更為開放的社會的一支更為開放的軍隊。

    實踐證明,民主社會比納粹德國更具能力培養出出類拔萃的年輕戰士。

     這些德國老兵都已身經百戰,這一點可以從拉尚發生的一件小事上看出。

    雷德中士這樣講道:“我進村之後一個德國俘虜在笑我,我差點把他殺了。

    但有人抓住我的M—1叫道:‘中士,他沒有嘴唇和眼睑!’他在俄國前線打仗時把這些部分凍掉了。

    ” 這場戰争造就了101師的神話。

    這個神話從諾曼底開始,在荷蘭展開,在巴斯托涅戰役達到高潮。

    101空降師是美軍在二戰中投入的89個師中最有名氣、最受崇拜的一個師。

    此役以後,左肩上佩戴“嘯鷹”徽章的人都感到無比自豪。

     *** 在拉尚時,斯皮爾斯把指揮所設在一座修道院内。

    自一個月前離開莫米昂以來,這是E連第一次把指揮所設在室内。

    當晚修女們把一群十二三歲的女孩帶到大廳為E連演唱小夜曲。

    節目有法國和比利時歌曲,幾首英文歌和德國進行曲《莉莉·瑪蓮》。

     第二天即1月17日早晨,第17空降師在前線接管了101師的陣地。

    E連乘卡車前往阿爾薩斯。

    卡車載着他們沿着4星期前出發時走的那條橫貫巴斯托涅的公路返回。

    對許多人而言,這隻是再次看到巴斯托涅——第一次是12月19日,他們向鎮上進軍,碰上驚恐萬分的美國士兵從前線落荒而逃,躲避德軍的屠殺,再便是1月17日小鎮解放。

     雖然大家沒好好看過巴斯托涅,但這個名字——與這個名字相連的一種經曆——将永遠留在他們心中。

    之後無論何時,E連的官兵們遇到寒冷、饑餓和無暇睡眠時,就會提醒自己在巴斯托涅的境遇更糟。

     E連損失慘重。

    确切的數字無法統計,匆忙離開莫米昂時連隊的花名冊還沒做完;一個一個地或是小批到來的補充兵員,也沒有完整登記;傷員剛離開前線幾天就又歸了隊。

    據估計,E連抵達比利時時有121名官兵,接收了大約兩打的補充兵員,離開時為63人。

    E連在比利時戰場犧牲的有沃倫·穆克中士,弗朗西斯·梅利特下士,還有二等兵A.P.赫倫、肯尼斯·韋布、哈羅德·韋布、卡爾·索沃斯科、約翰·欣德爾、唐·胡布勒、哈羅德·海斯、亞曆克斯·潘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