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來了大兵

關燈
肥厚的肩膀。

    “那還會為了什麼?” 從那時起,我開始同情愛德華了,因為街上的那些男人和女人都不給他個澄清事實的機會。

    不論愛德華在家裡為美國人舉辦多少大型的聚會,隻要埃多斯喊上兩句,他的情緒便會受到影響——“夥計,你為什麼不把你老婆帶到美國去?你知道,美國醫生可神了,什麼病都能治好。

    ”要是巴庫太太建議她去阿裡亞皮塔街頭上的加勒比醫院驗驗血,愛德華的情緒也會受到影響。

     愛德華家裡的聚會越來越野,也越來越奢侈了。

    哈特說:“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

    愛德華這樣隻會害了自己。

    ” 聚會當然沒有使愛德華的妻子高興起來。

    她看上去還是很虛弱,脾氣還是那麼不好。

    現在我們有時能聽見愛德華扯大嗓門和她吵架的聲音。

    這可不是我們街上常見的那種兩口子間的争吵。

    愛德華的口氣聽起來很兇,但實際上都在竭力取悅妻子。

     埃多斯說:“我倒希望我娶的女人能那樣。

    夥計,要是我的話,會好生揍她一頓,把她調教得像竹竿一樣筆直。

    ” 哈特說:“愛德華是自作自受。

    我相信他真的愛上那個女人了,真是愚蠢。

    ” 哈特和埃多斯以及其他大人物還能和愛德華說得上話,要是他們想說的話。

    可如果是我們這些孩子要和他搭讪,他非但沒有耐心,反而威脅要打我們,所以我們總是離他遠遠的。

     可每次愛德華經過時,博伊總要大着膽子用美國口音傻乎乎地說:“大兵,有情況嗎?” 這時愛德華便會停下來,狠狠地盯着他,然後向他猛沖過來,嘴裡還大罵着。

    他常說:“你們看特立尼達的小孩都成啥樣了?你小子活得不耐煩了,屁股欠揍,是吧?” 一天,愛德華抓住博伊,揮起鞭子就打。

     每打一鞭,博伊都要喊:“别打了,愛德華。

    ” 可愛德華越打越狠。

     這時哈特跑了過來,說:“愛德華,快把那孩子放下,否則這街上要出大麻煩的。

    把他放下,聽見沒有?你知道,我可不怕你的粗胳膊。

    ” 街上的男人看不下去了,紛紛上來勸阻。

     博伊脫身後對愛德華大嚷:“你有本事就自己生個孩子來打啊。

    ” 哈特說:“博伊,你再說我就打你的屁股。

    埃羅爾,去給我折根結實的樹枝來。

    ” 那個消息是愛德華本人說出來的。

     他說:“她離開我了。

    ”說話時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

     埃多斯說:“我真替你難過,愛德華。

    ” 哈特說:“愛德華,你這孩子啊,不是你的,強求不來的!” 愛德華好像并沒有聽。

     埃多斯得寸進尺地說道:“我從一開始就不喜歡她,我覺得男人不該娶一個不會生育的女人。

    ” 愛德華說:“埃多斯,閉上你的小貧嘴。

    你也一樣,哈特。

    别在那兒假惺惺。

    我知道你們有多難過!你們明裡裝難過,其實還不是在笑話我。

    ” 哈特說:“誰在笑話你?你有火要發,沖别人發去,别沖着我來。

    跑了老婆的男人也難怪會這樣。

    茵維德的小調怎麼唱的—— 我和體面的老婆過得心滿意足 直到來了美國兵毀了我的生活。

     這不怪你,得怪美國佬。

    ” 埃多斯說:“你知道她跟誰跑了?” 愛德華說:“我是對你說過她和别人跑了嗎?” 埃多斯說:“沒有,你沒說過,這隻是我的感覺。

    ” 愛德華傷心地說:“沒錯,她是跑了。

    和一個美國兵。

    我還給那家夥喝過好多朗姆酒呢。

    ” 沒過幾天,愛德華便到處放風說:“這是件好事。

    我可不想讨個不會生孩子的老婆。

    ” 現在沒人再嘲笑愛德華的一些美國做派了,我想我們都很樂意他回到我們的隊伍中來。

    可他對此興趣不大。

    我們很少在街上看見他,他隻有在不工作時才出來散散步。

     哈特說:“他被迷住了,在找她。

    ” 在茵維德大人編的那首小調中,歌手的妻子被美國人搶走了,當他懇求她回到他的身邊時,她唱道: 茵維德,我心意已變, 我和一個美國兵同居了。

     這首小調成了愛德華遭遇的真實寫照。

     一次他怒氣沖沖地走了回來,看上去氣色很不好。

    他說:“我這就離開特立尼達。

    ” 埃多斯說:“你去哪兒?去美國嗎?” 愛德華差點沒給他一記耳光。

     哈特說:“你是想就這麼讓一個女人毀掉你的生活嗎?别做得好像你是天底下頭一個碰到這種事的男人。

    ” 可是愛德華根本聽不進去,執意要走。

     到了月底,他把房子賣了,離開了特立尼達。

    我想他是去了阿魯巴,要不就是庫拉索,在一家荷蘭的大石油公司工作。

     幾個月之後,哈特說:“你們猜我聽到了什麼?愛德華的老婆給她的美國佬生了個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