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上的瑪吉
關燈
小
中
大
1
初識瑪格麗特時,我住在一間地下公寓房裡。
租金公道,地段在我所能支付的房子當中也是最好的。
從地下往上瞧,視野不算理想,但很有趣:大多是人們的鞋子,有時還能瞅着小腿的一部分,還有那些隻有一兩歲孩子三分之一高的小狗。
我學會了如何根據鞋履來識别自己的訪客。
那時,定期來訪的隻有我的姐姐貝絲,她會穿着那雙劣質不堪的仿麂皮絨涼鞋;還有就是瑪格麗特,她穿的鞋子總是随着心情的變化而不同。
我過着一種奇異的地下室生活。
黑夜與白晝的區别變得不再那麼重要。
那些在地上體面之處絕迹的各類蟲子是我的常伴之客。
雪融化後,房間裡便是一片汪洋。
每逢收垃圾的日子,我都得緊閉窗戶。
屋裡的暖氣不再運作,室溫終年維持在46華氏度。
住在樓上的房客們與我接觸時也都難掩狐疑之色。
因為住在地下室,我很自然地變成了“住在地下室的那個人”。
我唯一的一件家具,還是從我念研究生的那所大學裡偷來的。
正經的床是沒有的,隻有兩張加長的單人床墊。
我一個人睡時,便把兩張床墊疊起來。
有客人來時,則把它們并排鋪展,靠在一起拼成一張床。
去年一年,我都隻有瑪格麗特?瑪麗?湯這一位客人。
那些日子裡,我管她叫瑪吉。
盡管我拼盡全力,兩張床墊也從來沒法拼在一起。
夜裡,兩者之間總會出現一道神秘的空缺。
瑪吉和我最後就像五十年代電視秀裡面的海難幸存者一般,在各自的床墊上孤獨地漂流着。
一天夜裡,她爬上我的床,硬說自己冷,後來就再沒回過自己的床墊。
瑪吉大學畢業(她的年紀比多數同學都要大,當時已是二十五歲)之後的一個晚上,我半夜醒來,發現她坐在兩張床墊之間的空隙裡,雙手抱着膝蓋,正無聲地啜泣着。
她的臉被又長又直的紅色頭發給遮住了。
我問她怎麼了,她沉默良久,沒有回答我。
“我被詛咒了。
”最後她終于說道。
“不,你沒有,”我說,然後又認真想了想,“嗯,你說的‘被詛咒’是什麼意思?” “有一些關于我的事情。
”她固執地說。
“什麼事情,瑪吉?” “有一些關于我的事情。
你發現後就會鄙視我的,我知道。
” 我向她保證,我絕不會鄙視她,事實上,我愛她。
“我不是你心裡以為的那個人。
我是說,我或許是你心裡以為的那個人,可我還有其他部分。
現在的我隻是你印象中的我的一部分。
我跟别的女人不一樣。
” “哦,瑪吉,”我說,“瑪吉。
”那時我三十一歲,她所說的狀況在我看來隻是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常有的可愛煩惱,“瑪吉,每個人畢業時都會經曆這個階段。
” 她透過濃密的頭發往外看。
她搖搖頭,神色暗淡地瞥了我一眼。
“如果明天一切都變了……都變糟了,我是說……我們的這段時光,這幾個月真是太美妙了。
我喜歡這個地下室。
我喜歡我們一起住在這裡。
” 她吻了吻我的額頭,似乎帶着點屈尊俯就的意味,然後回到另一張床墊上去睡了,這是她移居到我床墊上之後的第一次。
那晚剩下的時間,她睡得很沉,而我被弄醒後則是整夜未眠。
我清醒地躺着,滿腦子都是她。
就我所知,這正是她想要的結果。
我想起去年十二月在聯邦大道遇見瑪吉的情形。
我們當時已經同床共枕過一回,可我不确定我們以後還會不會這樣。
她看到我時,大笑着喊出我的名字。
她迫不及待,不等我先認出她來。
“真高興,還好我穿了一雙好靴子。
”她說,“我本來已經要出門了,穿着冬天的木底鞋,但就在最後一秒我決定換上靴子。
” 我瞧了瞧她的鞋。
是薄薄的黑皮革靴,鞋頭和鞋跟都尖尖的,看起來不太能禦寒。
“這就是你的好靴子?”我問。
她笑了。
“跟我的木底鞋比起來,确實是的。
你好像不認同?”她又笑了,“我當時有那種感覺,那種知道要遇上自己的前任,或是值得把自己收拾得漂漂亮亮一起約會的什麼男人的感覺。
沒想到會是你。
” “要是知道是我,你還會穿這雙鞋嗎?” 她揚起頭,笑容慢慢漾開。
“是的,”她說,“我會的。
” 那慢慢漾開的笑容。
我的天哪。
瑪吉在另一張床墊上打着呼噜,而我回想起了對她表白那天的她。
“我愛你。
”我說。
就在說出口的一刹那,一輛車子鳴響了喇叭,好似考驗我一般。
我不确定她是否聽到了,隻好再說一遍:“我愛你。
” 她看上去說不出是困惑還是歡喜(瑪吉臉上的表情總有點模棱兩可,這兩種情緒可能看起來一模一樣),不過她一言未發。
片刻之後,她沿着街道跑掉了。
大約六個小時後,電話響了。
“我愛你。
”她說完就挂了。
中間那段空缺,究竟意味着她愛得更多還是更少?要是沒有空缺的話,我會覺得她是本能地說出這話的,這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壞事。
畢竟,要是你朝誰開了一槍,他肯定也會回射你一槍。
但有了那段空缺,我知道瑪吉說出這話并非出于本能。
我知道她在那六小時裡,一定大部分時間都在思忖我的表白,考慮該如何回應。
的确是經過了長時間的深思熟慮,是的,但終歸還是可以相信,她說的是真心話。
在說愛她的那一刻,我其實并未太深刻地感受到我所表達的那種愛意。
我隻是無比渴望聽到她的回答。
又或者,我隻是想把話說出口。
有時候,我們會言過其實。
有時候,我們會說一些不是那麼真實的話,暗自希望說出來後即會成真。
這一次,效果達到了;因為那段空缺,我愛上了她。
透過卧室的窗戶,可以看到人行道籠罩着淡淡的灰蒙蒙的光。
這或許是入夜的信号,也可能是破曉的迹象,全看各人的不同視角。
我今晚是睡不着了。
于是我便開始回想床上的瑪吉,回想初見時她躺在那裡的情景。
在遇見她之前,我已經在一連串毫無意義的名字中看見過她的名字(瑪格麗特?M.湯)。
她是一門哲學必修課的學生,我恰巧是她所在那個分班的助教。
學期業已過半,她一次都沒在讨論課上露過面,甚至連課程所需的那套教材都沒買過。
我給她寫過紙條,寄過信,把助教該做的事都做了。
那個時候,學校正在大力推行“關注個性化”的政策:U大學實際上隻是某所大型學校或是别的什麼無聊玩意兒下屬的一所小型文科大學。
然而這一政策意味着在讓瑪格麗特?M.湯挂科前,我至少得找她面談一次。
她住在一棟煤渣磚蓋的宿舍樓裡,這地方素來是給U大學的邊緣人住的:結過婚的,交換生,轉學生,或是“較成熟”的學生,等等。
每所大學都有這樣的宿舍樓。
乘電梯上樓找她時,我便懷揣着她也是個異類的念頭。
來到她住的那層,隻見幾個猜不出國籍的外國學生正在開一場派對。
一位穿着緊身連衣褲的女孩遞給我一碗冒着泡泡的紅色食物。
我委婉地拒絕後,問她能否指給我看瑪格麗特?湯的房間。
女孩歎了口氣,指了指過道的盡頭。
她的房門上挂着塊寫字闆,上面用紫色墨水寫着她的名字。
瑪格麗特(Margaret)的“M”的上半部分,和湯(Towne)的整個“e”都被擦掉了。
字寫得工工整整,是頗為老式的寫法,就好像筆者曾經在隻有一間教室的學校裡學過書法(而且很可能别的都沒怎麼學)。
我已經準備好見到一個家境富裕、沒有頭腦的女孩,這類人在U大學多不勝數。
我敲了敲門,讓我詫異的是,門自己開了。
房間九英尺長、七英尺寬,三面都是煤渣磚,看上去頗像間囚室。
擺下一張标準配置的加長型單人床後,就沒剩下多少空間了。
床闆上疊了大約有七張床墊。
在這堆墊子上面的正是瑪格麗特?湯本人。
她長長的紅頭發亂蓬蓬的,有點纏繞打結。
她的眼下有黑眼圈,看上去又像要哭又像要笑,或者隻是精疲力
租金公道,地段在我所能支付的房子當中也是最好的。
從地下往上瞧,視野不算理想,但很有趣:大多是人們的鞋子,有時還能瞅着小腿的一部分,還有那些隻有一兩歲孩子三分之一高的小狗。
我學會了如何根據鞋履來識别自己的訪客。
那時,定期來訪的隻有我的姐姐貝絲,她會穿着那雙劣質不堪的仿麂皮絨涼鞋;還有就是瑪格麗特,她穿的鞋子總是随着心情的變化而不同。
我過着一種奇異的地下室生活。
黑夜與白晝的區别變得不再那麼重要。
那些在地上體面之處絕迹的各類蟲子是我的常伴之客。
雪融化後,房間裡便是一片汪洋。
每逢收垃圾的日子,我都得緊閉窗戶。
屋裡的暖氣不再運作,室溫終年維持在46華氏度。
住在樓上的房客們與我接觸時也都難掩狐疑之色。
因為住在地下室,我很自然地變成了“住在地下室的那個人”。
我唯一的一件家具,還是從我念研究生的那所大學裡偷來的。
正經的床是沒有的,隻有兩張加長的單人床墊。
我一個人睡時,便把兩張床墊疊起來。
有客人來時,則把它們并排鋪展,靠在一起拼成一張床。
去年一年,我都隻有瑪格麗特?瑪麗?湯這一位客人。
那些日子裡,我管她叫瑪吉。
盡管我拼盡全力,兩張床墊也從來沒法拼在一起。
夜裡,兩者之間總會出現一道神秘的空缺。
瑪吉和我最後就像五十年代電視秀裡面的海難幸存者一般,在各自的床墊上孤獨地漂流着。
一天夜裡,她爬上我的床,硬說自己冷,後來就再沒回過自己的床墊。
瑪吉大學畢業(她的年紀比多數同學都要大,當時已是二十五歲)之後的一個晚上,我半夜醒來,發現她坐在兩張床墊之間的空隙裡,雙手抱着膝蓋,正無聲地啜泣着。
她的臉被又長又直的紅色頭發給遮住了。
我問她怎麼了,她沉默良久,沒有回答我。
“我被詛咒了。
”最後她終于說道。
“不,你沒有,”我說,然後又認真想了想,“嗯,你說的‘被詛咒’是什麼意思?” “有一些關于我的事情。
”她固執地說。
“什麼事情,瑪吉?” “有一些關于我的事情。
你發現後就會鄙視我的,我知道。
” 我向她保證,我絕不會鄙視她,事實上,我愛她。
“我不是你心裡以為的那個人。
我是說,我或許是你心裡以為的那個人,可我還有其他部分。
現在的我隻是你印象中的我的一部分。
我跟别的女人不一樣。
” “哦,瑪吉,”我說,“瑪吉。
”那時我三十一歲,她所說的狀況在我看來隻是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常有的可愛煩惱,“瑪吉,每個人畢業時都會經曆這個階段。
” 她透過濃密的頭發往外看。
她搖搖頭,神色暗淡地瞥了我一眼。
“如果明天一切都變了……都變糟了,我是說……我們的這段時光,這幾個月真是太美妙了。
我喜歡這個地下室。
我喜歡我們一起住在這裡。
” 她吻了吻我的額頭,似乎帶着點屈尊俯就的意味,然後回到另一張床墊上去睡了,這是她移居到我床墊上之後的第一次。
那晚剩下的時間,她睡得很沉,而我被弄醒後則是整夜未眠。
我清醒地躺着,滿腦子都是她。
就我所知,這正是她想要的結果。
我想起去年十二月在聯邦大道遇見瑪吉的情形。
我們當時已經同床共枕過一回,可我不确定我們以後還會不會這樣。
她看到我時,大笑着喊出我的名字。
她迫不及待,不等我先認出她來。
“真高興,還好我穿了一雙好靴子。
”她說,“我本來已經要出門了,穿着冬天的木底鞋,但就在最後一秒我決定換上靴子。
” 我瞧了瞧她的鞋。
是薄薄的黑皮革靴,鞋頭和鞋跟都尖尖的,看起來不太能禦寒。
“這就是你的好靴子?”我問。
她笑了。
“跟我的木底鞋比起來,确實是的。
你好像不認同?”她又笑了,“我當時有那種感覺,那種知道要遇上自己的前任,或是值得把自己收拾得漂漂亮亮一起約會的什麼男人的感覺。
沒想到會是你。
” “要是知道是我,你還會穿這雙鞋嗎?” 她揚起頭,笑容慢慢漾開。
“是的,”她說,“我會的。
” 那慢慢漾開的笑容。
我的天哪。
瑪吉在另一張床墊上打着呼噜,而我回想起了對她表白那天的她。
“我愛你。
”我說。
就在說出口的一刹那,一輛車子鳴響了喇叭,好似考驗我一般。
我不确定她是否聽到了,隻好再說一遍:“我愛你。
” 她看上去說不出是困惑還是歡喜(瑪吉臉上的表情總有點模棱兩可,這兩種情緒可能看起來一模一樣),不過她一言未發。
片刻之後,她沿着街道跑掉了。
大約六個小時後,電話響了。
“我愛你。
”她說完就挂了。
中間那段空缺,究竟意味着她愛得更多還是更少?要是沒有空缺的話,我會覺得她是本能地說出這話的,這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壞事。
畢竟,要是你朝誰開了一槍,他肯定也會回射你一槍。
但有了那段空缺,我知道瑪吉說出這話并非出于本能。
我知道她在那六小時裡,一定大部分時間都在思忖我的表白,考慮該如何回應。
的确是經過了長時間的深思熟慮,是的,但終歸還是可以相信,她說的是真心話。
在說愛她的那一刻,我其實并未太深刻地感受到我所表達的那種愛意。
我隻是無比渴望聽到她的回答。
又或者,我隻是想把話說出口。
有時候,我們會言過其實。
有時候,我們會說一些不是那麼真實的話,暗自希望說出來後即會成真。
這一次,效果達到了;因為那段空缺,我愛上了她。
透過卧室的窗戶,可以看到人行道籠罩着淡淡的灰蒙蒙的光。
這或許是入夜的信号,也可能是破曉的迹象,全看各人的不同視角。
我今晚是睡不着了。
于是我便開始回想床上的瑪吉,回想初見時她躺在那裡的情景。
在遇見她之前,我已經在一連串毫無意義的名字中看見過她的名字(瑪格麗特?M.湯)。
她是一門哲學必修課的學生,我恰巧是她所在那個分班的助教。
學期業已過半,她一次都沒在讨論課上露過面,甚至連課程所需的那套教材都沒買過。
我給她寫過紙條,寄過信,把助教該做的事都做了。
那個時候,學校正在大力推行“關注個性化”的政策:U大學實際上隻是某所大型學校或是别的什麼無聊玩意兒下屬的一所小型文科大學。
然而這一政策意味着在讓瑪格麗特?M.湯挂科前,我至少得找她面談一次。
她住在一棟煤渣磚蓋的宿舍樓裡,這地方素來是給U大學的邊緣人住的:結過婚的,交換生,轉學生,或是“較成熟”的學生,等等。
每所大學都有這樣的宿舍樓。
乘電梯上樓找她時,我便懷揣着她也是個異類的念頭。
來到她住的那層,隻見幾個猜不出國籍的外國學生正在開一場派對。
一位穿着緊身連衣褲的女孩遞給我一碗冒着泡泡的紅色食物。
我委婉地拒絕後,問她能否指給我看瑪格麗特?湯的房間。
女孩歎了口氣,指了指過道的盡頭。
她的房門上挂着塊寫字闆,上面用紫色墨水寫着她的名字。
瑪格麗特(Margaret)的“M”的上半部分,和湯(Towne)的整個“e”都被擦掉了。
字寫得工工整整,是頗為老式的寫法,就好像筆者曾經在隻有一間教室的學校裡學過書法(而且很可能别的都沒怎麼學)。
我已經準備好見到一個家境富裕、沒有頭腦的女孩,這類人在U大學多不勝數。
我敲了敲門,讓我詫異的是,門自己開了。
房間九英尺長、七英尺寬,三面都是煤渣磚,看上去頗像間囚室。
擺下一張标準配置的加長型單人床後,就沒剩下多少空間了。
床闆上疊了大約有七張床墊。
在這堆墊子上面的正是瑪格麗特?湯本人。
她長長的紅頭發亂蓬蓬的,有點纏繞打結。
她的眼下有黑眼圈,看上去又像要哭又像要笑,或者隻是精疲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