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1747,十二年後
關燈
小
中
大
1747年6月10日
一
我今天暗中跟蹤了那個叛徒。
他頭戴一頂羽毛帽,蹬着鮮豔的襻扣和吊襪帶,闊步穿行于一間間商鋪中,整個人在西班牙白亮的太陽底下熠熠發光。
他與其中一些攤販嬉笑打趣,和另一些則針鋒相對。
舉止不似友人,倒也不像個暴君。
說實在我對他的印象——雖然隻建立在遠觀之上——是此人相當公正,甚至可以算仁慈。
但也沒錯,他并未辜負這些人。
他背叛的是騎士團,背叛的是我們。
巡視過程中,衛兵們寸步不離左右,看得出來都是些恪盡職守的部下。
他們的目光一刻不停地梭巡着市場,這會兒有商販熱絡地拍拍他的背,從鋪位上拿起一塊面包硬塞給他,他向兩名衛兵裡高些的那個揮了揮手,後者伸出左手收下禮物,始終沒有用到持劍的手。
真不錯。
聖殿騎士團培養出來的,真正的精英。
過了一會兒,一個小男孩從人群中蹿出來,我立刻把視線轉向守衛們,并注意到他們身體緊繃、當即判斷起險情,接下來…… 松了口氣? 笑自己一驚一乍? 不,兩人繼續繃得緊緊的,保持着戒備。
因為他們不是傻子,明白男孩可能是障眼法。
他們很出色。
我不知道他們的雇主,那個陽奉陰違、說一套做一套的男人,有沒有用他的教唆腐蝕這兩人。
希望沒有,因為我已決定放過他們一命。
表面看來,饒他們不死隻是我不想多事、我其實擔心和兩名不弱的對手正面交鋒會落下乘,但這種表象是錯誤的。
他們或許很警覺,應該深谙緻死之道,也無疑将使出精湛的劍術。
反過來,我也很警覺,也深谙緻死之道,掌握了精湛的劍術。
我對殺人有一種天生禀賦。
然而,不同于神學、哲學、古典學和我所掌握的多門語言——特别是西班牙語,流利到在阿爾特亞這一帶我可以冒充西班牙人蒙混過關,哪怕隻夠扮一個惜言如金的當地人——殺戮技巧再高明,我卻不以此為樂。
我隻是擅長,而已。
如果我的目标是迪格維德,那或許——或許我内心會為了親手結果他而稍微欣快一下,但這次不是。
二 離開倫敦的頭五年裡,我與雷金納德足迹遍布歐洲,跟着遷徙的商隊從一個國家趕往另一個,身邊同行的雇工和騎士同伴們輪換着,在我們的生命裡來來往往,唯獨我和他是固定成員。
有時我們獲得信報說珍妮可能在一夥土耳其奴販子手上,便趕去追查起其行蹤;間或傳來迪格維德的消息,這時就得布雷多克出面,他常馬不停蹄去幾個月,但總是兩手空空地回來。
雷金納德是我的導師,教育方面他和父親不無相似。
首先,他有睥睨一切書面知識的傾向,不斷斬釘截鐵地表示,比起積灰的舊教科書上能找到的東西,世上還有一種更高深、更先進的學問,後來我才知道那是聖殿的教誨;其次,他堅持要我獨立思考。
他們的不同在于父親會讓我自己拿主意。
而我逐漸了解到,在雷金納德眼中,世間的規則更絕對化。
有時我覺得,在父親那裡隻要有過思考似乎就夠了。
思考本身自成一套法則,至于我得出什麼結論,居然還不比中間過程重要。
回頭翻閱過去的日記甚至讓我發現,在父親那裡,事實、以及整個“真相”的概念,感覺上都有一種時時流變、改換無常的特性。
但雷金納德不接受這種模棱兩可,假如我表達不同看法,他會微笑着說在我的話裡聽出了我父親的味道。
他會告訴我,父親多麼偉大、很多方面又富于才智,還是他認識的
他頭戴一頂羽毛帽,蹬着鮮豔的襻扣和吊襪帶,闊步穿行于一間間商鋪中,整個人在西班牙白亮的太陽底下熠熠發光。
他與其中一些攤販嬉笑打趣,和另一些則針鋒相對。
舉止不似友人,倒也不像個暴君。
說實在我對他的印象——雖然隻建立在遠觀之上——是此人相當公正,甚至可以算仁慈。
但也沒錯,他并未辜負這些人。
他背叛的是騎士團,背叛的是我們。
巡視過程中,衛兵們寸步不離左右,看得出來都是些恪盡職守的部下。
他們的目光一刻不停地梭巡着市場,這會兒有商販熱絡地拍拍他的背,從鋪位上拿起一塊面包硬塞給他,他向兩名衛兵裡高些的那個揮了揮手,後者伸出左手收下禮物,始終沒有用到持劍的手。
真不錯。
聖殿騎士團培養出來的,真正的精英。
過了一會兒,一個小男孩從人群中蹿出來,我立刻把視線轉向守衛們,并注意到他們身體緊繃、當即判斷起險情,接下來…… 松了口氣? 笑自己一驚一乍? 不,兩人繼續繃得緊緊的,保持着戒備。
因為他們不是傻子,明白男孩可能是障眼法。
他們很出色。
我不知道他們的雇主,那個陽奉陰違、說一套做一套的男人,有沒有用他的教唆腐蝕這兩人。
希望沒有,因為我已決定放過他們一命。
表面看來,饒他們不死隻是我不想多事、我其實擔心和兩名不弱的對手正面交鋒會落下乘,但這種表象是錯誤的。
他們或許很警覺,應該深谙緻死之道,也無疑将使出精湛的劍術。
反過來,我也很警覺,也深谙緻死之道,掌握了精湛的劍術。
我對殺人有一種天生禀賦。
然而,不同于神學、哲學、古典學和我所掌握的多門語言——特别是西班牙語,流利到在阿爾特亞這一帶我可以冒充西班牙人蒙混過關,哪怕隻夠扮一個惜言如金的當地人——殺戮技巧再高明,我卻不以此為樂。
我隻是擅長,而已。
如果我的目标是迪格維德,那或許——或許我内心會為了親手結果他而稍微欣快一下,但這次不是。
二 離開倫敦的頭五年裡,我與雷金納德足迹遍布歐洲,跟着遷徙的商隊從一個國家趕往另一個,身邊同行的雇工和騎士同伴們輪換着,在我們的生命裡來來往往,唯獨我和他是固定成員。
有時我們獲得信報說珍妮可能在一夥土耳其奴販子手上,便趕去追查起其行蹤;間或傳來迪格維德的消息,這時就得布雷多克出面,他常馬不停蹄去幾個月,但總是兩手空空地回來。
雷金納德是我的導師,教育方面他和父親不無相似。
首先,他有睥睨一切書面知識的傾向,不斷斬釘截鐵地表示,比起積灰的舊教科書上能找到的東西,世上還有一種更高深、更先進的學問,後來我才知道那是聖殿的教誨;其次,他堅持要我獨立思考。
他們的不同在于父親會讓我自己拿主意。
而我逐漸了解到,在雷金納德眼中,世間的規則更絕對化。
有時我覺得,在父親那裡隻要有過思考似乎就夠了。
思考本身自成一套法則,至于我得出什麼結論,居然還不比中間過程重要。
回頭翻閱過去的日記甚至讓我發現,在父親那裡,事實、以及整個“真相”的概念,感覺上都有一種時時流變、改換無常的特性。
但雷金納德不接受這種模棱兩可,假如我表達不同看法,他會微笑着說在我的話裡聽出了我父親的味道。
他會告訴我,父親多麼偉大、很多方面又富于才智,還是他認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