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關燈
近來世道不同從前,招呼家裡的雇工,也不能直呼其名。

    從前“阿花”、“阿玉”地叫着,現如今都必須加上敬稱,稱作“阿花姑娘”、“阿玉姑娘”。

     千倉家十分老派,一直都“阿花”、“阿玉”地直呼其名,直到去年有人提醒,這才改口以敬稱稱呼。

     因此,這個故事裡出現的女用人們,如果仍直呼其名,恐怕要被現代的姑娘大人們批評了。

    隻是考慮到這個故事開始于戰前,也就是昭和十一二年,不沿用以往的叫法,總覺得生分不少,故而仍省去敬稱,還望各位見諒。

     現今也有一些家庭稱呼女用人為“姐姐”,可千倉家的主人磊吉這樣的老派人物對此頗為嫌惡。

    現在看不到“牛肉屋”這種店了,可從前東京到處可見挂着“いろは”、“松屋”這樣的招牌、鑲嵌着紅色、紫色玻璃的“牛肉屋”。

    進了店門,先寄存鞋子,再順着面前的梯子上去,來到一個雜亂的大廳,就會看到很多客人正圍着煮開的鍋子吃着呢。

     “某号桌,加酒。

    ” “某号桌,結賬。

    ” 女服務員們拿着滿是油污的寄鞋櫃的牌子穿梭于客人之間。

    客人們都稱呼這些女服務員“姐姐”或是“阿姐”。

    所以一說“姐姐”,磊吉馬上就會想起那些牛肉火鍋的味道。

    比起這個“姐姐”,“阿花”、“阿玉”在他聽來要舒服多了。

     明治時代,别說是“女傭”,“侍女”、“婢女”這種詞也大有人用的。

    可如今連“女傭”這個稱呼都招人厭惡,隻好絞盡腦汁想出“maid”、“幫工”之類的說法,看來世道是變了。

    當面稱呼的時候,要把“阿花”、“阿玉”的“阿”字去掉,後面加上一個“子”字,再加上“姑娘”這個敬稱,稱作“花子姑娘”、“玉子姑娘”。

    磊吉對此頗為反感:“要稱‘姑娘’的話,直接就叫‘花姑娘’、‘玉姑娘’好了,什麼‘花子姑娘’、‘玉子姑娘’,聽着像是咖啡館的女招待,我們家又不是咖啡館。

    ”可從鄉下來打工的小姑娘們不理解這一點,比起“玉姑娘”,更喜歡“玉子姑娘”這樣的稱呼。

     昭和十年秋天,磊吉和第二任妻子組建家庭,那年他五十周歲、妻子三十三歲。

    房子建在當時的兵庫縣武庫郡住吉村的反高林地方,那一帶現在聽說已經隸屬神戶市東灘區了。

    住吉村和它東面的魚崎町之間有一條住吉川流過,反高橋橫跨其上。

    千倉家就建在橋下的河堤之上,往下遊方向數第五六幢的房子。

    家裡除了一家之主磊吉、妻子贊子、贊子與前夫所生的女兒七歲的睦子(後來也改姓千倉)之外,還有贊子的妹妹鳰子,一共四口人。

    另外,還有幾名女傭,少的時候兩三人,多則五六人。

     家裡除磊吉之外都是女子,按理不需要這麼多女傭。

    可家裡的女眷都是小姐出身,嬌生慣養,沒有那麼多女傭的話,生活十分不便。

    磊吉自己也喜歡家裡熱鬧氣派,贊成多找幾名女傭。

    所以從那時開始直到現在,受雇于千倉家的女傭人數不少。

    後來從反高林搬家到對岸的魚崎,戰争開始後,又在熱海有了别墅,戰後又變成京都和熱海兩處房子。

    如此一來,女傭的數量越發多了起來,加上妻子贊子人好,容易心軟,有人求過來就都留在家裡了。

     從那時開始直到搬到現在伊豆山這個家,已經數不清楚有幾個姑娘來千倉家廚房幫過忙。

    短的有兩三天、一個月就離開的,長的則待了六七年,甚至十年以上。

    都說遠親不如近鄰,長時間像家人一樣相處,在磊吉眼裡,她們也是自己的孩子。

    有兩三個因為老家離得遠,就由千倉家準備彩禮,嫁到附近的人家,現在還經常過來玩呢。

     雖說家裡用過的女傭很多,不過幾乎都是關西出身的人。

    兩三年前來過一個茨城的小姑娘,已經回老家去了。

    現在有一個小姑娘,老家就在旁邊的靜岡縣富士山腳下。

    除此以外,再沒有來自關東地區的。

    因為贊子是大阪人,最初的房子也在大阪和神戶之間,自然而然就如此了。

    戰後從阪神之間搬到京都,又離開京都住到熱海來,可妻子還是不喜歡關東人大大咧咧的樣子,要找女傭一定去關西。

    現在,在熱海伊豆山鳴澤家廚房出入的魚店、蔬菜店的夥計都說一口流利的關東話,可女傭們一律用關西方言回答。

    一家人都是大阪腔,自然從關西鄉下來到關東的姑娘們也沒機會學到流暢伶俐的東京腔。

    就連切個蘿蔔鹹菜,也不切成圓片,而是切成條形的呢。

     雖說磊吉是東京人,可和現任妻子結婚二十多年來,從早到晚被周圍叽裡呱啦的關西方言包圍着,到最後連自己也受到影響,說話怪了起來,生來的東京腔不知不覺沒了蹤影。

    一次和東京人講話的時候,不小心把“扔”說成了“丢”,遭到嘲笑。

    夫妻之間有時因為風俗習慣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