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關燈
在我沿河上行橫渡湖泊期間,我讀了法國博物學家亨利·穆奧[1]的《印支行記》,他是詳細描述吳哥遺迹的第一位歐洲人。

    他的著作讀來有趣。

    這些記述細緻坦率,很有時代特征,彼時的旅行者依然天真相信,那些穿衣、吃飯、說話與思考跟自己相異的人非常古怪,而且不大有人性;穆奧先生講了很多事情,就今日更老練也更謹慎的旅行者而言,這些事情幾乎不能激發他們的驚訝之情。

    但是,他顯然并非總是精确無誤,我手中的這一本穆奧著作,就有一位後來的旅行者某個時候的鉛筆批注。

    這些更正下筆堅定,字迹工整,但是,這些“并非如此”、“遠非如此”、“完全錯誤”或“明顯有誤”的批語是否出于對真實不偏不倚的追求,希望對後來的讀者有所指引,或隻是出于優越感,我無法辨識。

    然而,或許可憐的穆奧有理由宣稱自己的某一嗜好,因為旅行結束之前他快死了,并無機會更正與解釋自己的筆記。

    以下是他最後兩天的日記: 十九日:發燒。

     二十九日:可憐可憐我吧,我的上帝……! 這是他死前不久寫的一封信之開篇: 琅勃拉邦(老撾) 一八六一年七月二十三日 現在,我親愛的詹妮,我們一起聊聊吧。

    你可知道,當我周圍的人都已入睡,我躺在蚊帳裡,想起每一位家人的時候,我常常想些什麼?我似乎又聽到我可愛的詹妮那迷人的嗓音,再度聽到《茶花女》、《納爾遜之死》或者我很喜歡聽你唱的其他歌曲。

    想到美好的過去——啊,多麼美好!——我又是懊悔又是快樂。

    然後,我撩開薄帳,點燃煙鬥,凝望星空,輕聲哼起布朗熱的“佩特”或“老軍士”…… 畫像所見,他面容開朗,一臉拳曲的絡腮胡,兩撇長胡須,稀疏的鬈發令他的前額顯得高貴。

    身着長禮服,他更像一位體面人物而非傳奇人物,而頭戴一頂垂着一絲長穗的貝雷帽,令他的神态帶有一些潇灑和無邪的兇猛。

    他完全可以被人當做六十年代一出劇中的海盜。

     但是,比照現今遊客可以方便到訪的吳哥窟,亨利·穆奧勇猛無畏的目光所見卻是大不相同。

    你要是真的好奇,想知道這一了不起的遺迹在修複者開工之前是什麼樣子(這一事實必須悄悄承認),你可以走一條穿越森林的狹窄小徑,不久,你會發現一道苔藓覆蓋的灰色大門,它将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門的上半部分,磚石廢墟的四面,隐隐現出四個重複的表情漠然的濕婆[2]頭像。

    大門兩邊是被叢林半掩的高牆遺迹,門前是條寬闊的城濠,長滿雜草和水生植物。

    進到裡面,你發現自己置身一個廣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