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柏林記憶》

關燈
這本日記的作者,瑪麗(“蜜絲”)·瓦西裡奇科夫于1917年1月11日生于俄國聖彼得堡,1978年8月12日因白血病病逝于倫敦。

     她在家裡五個小孩中排行老四(第三個女兒),父母為伊拉瑞恩公爵及莉蒂亞女爵。

    1919年春天,他們夫婦離開俄國,蜜絲以難民身份在德國長大,赴法國讀書。

    因為俄國大革命之前,父親的家族在立陶宛(1918—1940年間為獨立共和國)擁有産業,蜜絲于20世紀30年代末期曾在該地的英國公使館做過一段時間的秘書。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蜜絲和二姐塔蒂阿娜(後為梅特涅公爵夫人)身在德國。

    她們到母親童年玩伴奧爾加·皮克勒伯爵夫人位于西裡西亞的鄉間别墅“弗裡德蘭城堡”過暑假,其他的家人則分散世界各地——父母及弟弟喬治(“喬吉”)住在立陶宛,姐姐伊連娜住在羅馬,27歲的長兄亞曆山大則因肺結核于該年早些時候死于瑞士。

     20世紀30年代早期,全球經濟蕭條,外國人幾乎不可能在西方民主國家申請到工作證,唯獨法西斯意大利和(更有甚者)納粹德國因大規模營造公共土木事業及重整軍備,才能讓(像瓦氏姐妹這樣)具有特殊工作技能卻無國籍的人謀職活口。

    1940年1月,兩姐妹遂遷往柏林求職。

    蜜絲的日記從她倆抵達德國首都後開始。

    開戰後的第一個冬天,除了停電與食物配給吃緊之外,生活出奇地“正常”,隻有在4月德國入侵丹麥及挪威之後,随戰争而來的恐怖及道德困境才逐漸滲透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終至主宰一切。

     因為德國缺乏語言人才,蜜絲雖不是公民,卻很快先在德國廣播電台找到了一份工作,後轉至外交部情報司上班;在那裡和一群後來積極參與著名“七月密謀”的反納粹核心人士共事。

    蜜絲對于施陶芬貝格伯爵暗殺希特勒失敗,以及接下來的恐怖統治(她有好幾位密友及同事因此身亡)的詳細日記,成為至今對該次事件唯一的一份目擊記錄。

    待她終于逃出遭轟炸的柏林荒城之後,又在盟軍轟炸下的維也納醫院裡擔任護士,度過大戰的最後幾個月。

     蜜絲極愛寫日記,每天都用打字機将一天大事打出來,隻有幾篇較長的事件描述,如1943年11月的柏林轟炸,是她随後補上的。

    她用自小熟悉的英文寫作,打好後逐頁保存在她辦公室的檔案櫃内,就藏在公文之間,每當頁數積得太厚,便帶回家找個地方藏起來。

    偶爾也會藏在她正巧去度假的鄉村别墅裡。

    剛開始一切都很公開,她的老闆會說:“好了,蜜絲,把你的日記收起來,幹點兒正經事!”經過“七月密謀”之後,她才變得比較謹慎:那個時期的日記全用一種私人的速記法寫成,戰後她才轉寫出來。

     盡管因為轟炸連續搬了幾次家,且在戰争結束時倉促逃離圍城維也納,但她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