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對話大衛·埃貝爾舍夫
關燈
小
中
大
,她真實的情感和内心深處的本來面目。
關于事實和虛構還想多說一句。
在接受《新鮮空氣》雜志記者泰利·格羅斯的采訪時,偉大的小說家E.L.多克托羅列出了寫作曆史虛構小說的一些原則。
多克托羅一直是我心中的英雄。
《但以理書》是我最喜歡的小說之一,在我個人心目中,他一直是個榜樣式的人物,因為他事業很成功,既是一個優秀的圖書編輯,也在寫作以過去事件為靈感的小說。
在這個采訪中,他提到了事實和虛構的問題。
他質疑虛構和非虛構之間有着“嚴格的界限”。
他談起自己寫過的曆史人物,“我寫的虛構内容也是他們自己在人生中創造出來的”,他說那種“為自己創造神秘氣息”的人物是最吸引他的。
多克托羅解釋說,他寫作一本書時,總是從“人們所創造的屬于自己的虛構内容”着手,然後再一步步進行下去。
這句話引起我很深的共鳴,也是我寫作生涯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不僅僅是《丹麥女孩》,還有我的上一本書《第十九個妻子》,某種程度上,還有我手上正在寫的這本書。
“我們每天都在創造自己的生活。
”這是多克托羅的原話。
每一次的描寫都是解讀。
每一次的構建都有杜撰的因素。
莉莉的那些肖像畫,還有莉莉生前自己的叙述,都是對前面這句話的注腳。
格蕾塔這個人物很令人着迷。
在本書開頭的一幕中,她為什麼會建議丈夫換裝?她有什麼樣的動機?而莉莉變化的過程中她也受到了傷害,感到痛苦,她又是怎樣調和自己的動機與痛苦的呢? 格蕾塔是一個獨立與忠誠并存的非凡女人。
她很有自主性,非常注重保護自己的個性。
但同時她又對自己的伴侶忠心耿耿,無悔付出。
小說的一開始她就對丈夫有着最深層次的了解(或者說她自己這麼認為)。
格蕾塔鼓勵莉莉勇敢做自己,因為她了解她的真面目。
而格蕾塔做很多事的原因就是“事實如此”。
不過沒什麼事情是這麼簡單的。
格蕾塔畫了莉莉之後,事業騰飛。
她依賴莉莉,正如同莉莉依賴自己。
我認為格蕾塔從未對自己或對莉莉說過實話,沒有說過莉莉對作為藝術家的她的影響有多大。
沒有莉莉,格蕾塔就無法成為自己理想中的藝術家。
兩人的動機與行為,互相糾纏,難舍難分。
莉莉·易北的故事近幾年才又進入人們的視線,之前幾乎被遺忘了,你覺得原因何在? 為什麼這幾十年來,莉莉都沒有引起公衆的關注,這其中的原因誰也說不清。
20世紀30年代早期,莉莉接受了一系列手術。
那個時候全世界都很焦慮,特别是她居住的西歐地區——哥本哈根、巴黎、德累斯頓。
經濟大蕭條、法西斯主義、最後的納粹猖狂和戰争爆發,無不像巨大的陰雲,籠罩在那片大陸上空。
在接下來十五年的生靈塗炭、戰火紛飛之中,這個故事被遺忘,被掩埋,我一點兒也不吃驚。
這是原因之一。
當然,還有個原因是莉莉這個故事的本質。
就算到了今天,變性的男人和女人們也經常面臨偏見、無知甚至可怕的暴力。
而在20世紀30年代,全世界大多數人應該都無法想象莉莉的事情。
很多人都是在聽說了莉莉·易北之後,才第一次知道了我們今天所說的變性手術。
當時這件事很轟動,但莉莉·易北1931年去世之後,就連哥本哈根那些對她表示支持和理解的報紙,也都說她是“獨一無二”的,并沒有把她寫成“變性人權利運動”的開端。
很少有人能看到她是某種意義上的先鋒,也看不到她的意義其實超越了自己本身。
然而,她留下來的東西,沒有被曆史的洶湧潮水淹沒。
她巨大的勇氣在曆史長河中熠熠生輝,不容遺忘。
這個故事有什麼特别之處,讓你将其作為自己第一本小說的主題? 最吸引我的是婚姻。
我們如何去商議和決定婚姻的長短,在婚姻中如何改變自己,而婚姻又如何改變自身。
為什麼有的婚姻關系白頭到老,有的就走不到最後。
随便找一個婚姻,都能寫成一本内容豐富的小說。
在我看來,這個故事的核心就是這個婚姻關系中屬于兩人的親密空間。
他們的婚姻處在這個空間中,被他們的愛所保護着。
莉莉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可以第一次誠實地面對自己。
我很好奇,什麼樣的婚姻可以張開雙臂歡迎莉莉的進入呢?簡而言之,這是一個我們永遠在扪心自問的問題:什麼是愛?愛能做成什麼事情?我開始搜尋和閱讀關于莉莉·易北的資料時,還明白了另一個道理,我們每個人都在某種程度上,努力在自己的生命中掙紮,想要了解我們是誰,并且接受那個真實的自己。
我相信每個人都至少有那麼一次,看着鏡子,心想:“這個世界看不到真實的我。
”所以莉莉關于自我身份認同的問題有着普遍性。
我們都希望這個世界能接受真實的自己。
關于事實和虛構還想多說一句。
在接受《新鮮空氣》雜志記者泰利·格羅斯的采訪時,偉大的小說家E.L.多克托羅列出了寫作曆史虛構小說的一些原則。
多克托羅一直是我心中的英雄。
《但以理書》是我最喜歡的小說之一,在我個人心目中,他一直是個榜樣式的人物,因為他事業很成功,既是一個優秀的圖書編輯,也在寫作以過去事件為靈感的小說。
在這個采訪中,他提到了事實和虛構的問題。
他質疑虛構和非虛構之間有着“嚴格的界限”。
他談起自己寫過的曆史人物,“我寫的虛構内容也是他們自己在人生中創造出來的”,他說那種“為自己創造神秘氣息”的人物是最吸引他的。
多克托羅解釋說,他寫作一本書時,總是從“人們所創造的屬于自己的虛構内容”着手,然後再一步步進行下去。
這句話引起我很深的共鳴,也是我寫作生涯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不僅僅是《丹麥女孩》,還有我的上一本書《第十九個妻子》,某種程度上,還有我手上正在寫的這本書。
“我們每天都在創造自己的生活。
”這是多克托羅的原話。
每一次的描寫都是解讀。
每一次的構建都有杜撰的因素。
莉莉的那些肖像畫,還有莉莉生前自己的叙述,都是對前面這句話的注腳。
格蕾塔這個人物很令人着迷。
在本書開頭的一幕中,她為什麼會建議丈夫換裝?她有什麼樣的動機?而莉莉變化的過程中她也受到了傷害,感到痛苦,她又是怎樣調和自己的動機與痛苦的呢? 格蕾塔是一個獨立與忠誠并存的非凡女人。
她很有自主性,非常注重保護自己的個性。
但同時她又對自己的伴侶忠心耿耿,無悔付出。
小說的一開始她就對丈夫有着最深層次的了解(或者說她自己這麼認為)。
格蕾塔鼓勵莉莉勇敢做自己,因為她了解她的真面目。
而格蕾塔做很多事的原因就是“事實如此”。
不過沒什麼事情是這麼簡單的。
格蕾塔畫了莉莉之後,事業騰飛。
她依賴莉莉,正如同莉莉依賴自己。
我認為格蕾塔從未對自己或對莉莉說過實話,沒有說過莉莉對作為藝術家的她的影響有多大。
沒有莉莉,格蕾塔就無法成為自己理想中的藝術家。
兩人的動機與行為,互相糾纏,難舍難分。
莉莉·易北的故事近幾年才又進入人們的視線,之前幾乎被遺忘了,你覺得原因何在? 為什麼這幾十年來,莉莉都沒有引起公衆的關注,這其中的原因誰也說不清。
20世紀30年代早期,莉莉接受了一系列手術。
那個時候全世界都很焦慮,特别是她居住的西歐地區——哥本哈根、巴黎、德累斯頓。
經濟大蕭條、法西斯主義、最後的納粹猖狂和戰争爆發,無不像巨大的陰雲,籠罩在那片大陸上空。
在接下來十五年的生靈塗炭、戰火紛飛之中,這個故事被遺忘,被掩埋,我一點兒也不吃驚。
這是原因之一。
當然,還有個原因是莉莉這個故事的本質。
就算到了今天,變性的男人和女人們也經常面臨偏見、無知甚至可怕的暴力。
而在20世紀30年代,全世界大多數人應該都無法想象莉莉的事情。
很多人都是在聽說了莉莉·易北之後,才第一次知道了我們今天所說的變性手術。
當時這件事很轟動,但莉莉·易北1931年去世之後,就連哥本哈根那些對她表示支持和理解的報紙,也都說她是“獨一無二”的,并沒有把她寫成“變性人權利運動”的開端。
很少有人能看到她是某種意義上的先鋒,也看不到她的意義其實超越了自己本身。
然而,她留下來的東西,沒有被曆史的洶湧潮水淹沒。
她巨大的勇氣在曆史長河中熠熠生輝,不容遺忘。
這個故事有什麼特别之處,讓你将其作為自己第一本小說的主題? 最吸引我的是婚姻。
我們如何去商議和決定婚姻的長短,在婚姻中如何改變自己,而婚姻又如何改變自身。
為什麼有的婚姻關系白頭到老,有的就走不到最後。
随便找一個婚姻,都能寫成一本内容豐富的小說。
在我看來,這個故事的核心就是這個婚姻關系中屬于兩人的親密空間。
他們的婚姻處在這個空間中,被他們的愛所保護着。
莉莉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可以第一次誠實地面對自己。
我很好奇,什麼樣的婚姻可以張開雙臂歡迎莉莉的進入呢?簡而言之,這是一個我們永遠在扪心自問的問題:什麼是愛?愛能做成什麼事情?我開始搜尋和閱讀關于莉莉·易北的資料時,還明白了另一個道理,我們每個人都在某種程度上,努力在自己的生命中掙紮,想要了解我們是誰,并且接受那個真實的自己。
我相信每個人都至少有那麼一次,看着鏡子,心想:“這個世界看不到真實的我。
”所以莉莉關于自我身份認同的問題有着普遍性。
我們都希望這個世界能接受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