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對話大衛·埃貝爾舍夫
關燈
小
中
大
你是怎麼聽說莉莉·易北的?
很多年前我讀到一個關于她的簡要介紹,說莉莉是第一個成功接受變性手術的人(這個說法是不對的。
她是第一批之一,但不是第一個)。
我之前一直認為第一個是克裡斯汀·約根森,紐約布朗克斯的一個二戰老兵。
所以我就想,這個莉莉是誰呢,為什麼如此名不見經傳。
這個故事中有藝術、藝術家和婚姻,也讓我非常好奇。
那是很久以前了,還沒有谷歌,所以我就像那時候的所有作家一樣,去了紐約公共圖書館,開始搜索提到她的資料。
我找到了一些20世紀30年代早期關于莉莉的新聞報道,她首次面對媒體講出自己的故事,是在一個丹麥記者的采訪中。
還有其他一些資料,都很簡短,很多還自相矛盾。
最後,我找到了《從男人到女人》,這是一本半虛構的傳記,1933年出版的,她去世後不久。
由這本書,我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搜索和研究。
任何人想要進一步了解莉莉·易北,《從男人到女人》都是一份重要資料。
至少對我來說,這本書意義重大。
它回答了很多疑問,同時也疑窦叢生。
我在早期的一些研究中還找到了格爾達一些作品的照片,也打開了通往這個故事的一扇重要窗口。
這個人物是個變性人,但她身處的時代卻遠在當代變性人權利運動之前,創造這個人物有些什麼挑戰? 挑戰之一就是想象莉莉思考過去和現在時的心理狀态。
她對于自己身為男人的過去說得很清楚,她說埃納爾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個人,擁有另一個靈魂。
這可能和今天很多講述自己經曆的變性人不一樣。
但莉莉堅持自己的說法。
所以,我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如何表現這個人物的過去,因為她說得很清楚,幾乎是和自己的過去“一刀兩斷”。
那麼她記憶中的童年,到底是誰的童年,那些生理上或感情上的回憶,又屬于誰呢?莉莉心中和口中的埃納爾都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個人,她常常說他是自己的哥哥或家裡的親戚。
我必須要表達出這種情緒,好讓這個故事既具有真實性,又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丹麥女孩》中的某些内容可能會讓今天的讀者都很吃驚,會覺得那些變性的男人女人怎麼會這麼談論自己的經曆。
但其中所記叙的莉莉對自己的看法,都是真實的,都是她親口說的。
我喜歡的虛構作品,需要将讀者帶進一個人物的内心深處;讓我對主要人物的了解程度能夠超越我們對大多數人,甚至對我們自己。
這就是曆史類虛構作品一直以來扮演的角色之一。
這是由事實激發的想象,引領讀者進入一個和書中人物親密接觸的世界,而單純的事實往往做不到這一點。
所以,在塑造莉莉這個人物時,我決定讓讀者進入一個她認知中的世界,而不展現我們今天對她的看法。
我比較感興趣的,是她眼中的自己(或是她還沒能發現的自己)。
你是怎麼去搜尋和研究現存事實資料的? 從某些方面來說,寫一本小說,特别是一本以過去為背景,以曾經的真實人物為主角的小說,需要積累足夠的細節,然後進行周密得體的排列組合,好給讀者們提供一種栩栩如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好滿足他們對眼前這個故事的好奇心。
然而,這個過程中的語氣和風格,必須要屬于小說家本人,有他獨特的風格。
寫作《丹麥女孩》的過程中,我先後造訪了五個圖書館,每個圖書館都提供了很有價值的資源,對這本書的對象、主題和發生的地點、背景貢獻良多。
其中有哥本哈根的皇家圖書館、皇家藝術學院圖書館、德累斯頓醫療博物館圖書館、紐約公共圖書館和帕薩迪納公共圖書館。
這本小說參考的重要内容包括了1930年和1931年間丹麥媒體對莉莉變性的新聞報道,特别是《政治家》和《國家雜志》。
1931年,莉莉·易北變性的消息逐漸被歐洲媒體知曉。
她勇敢地站出來,将自己的經曆公之于衆。
與《政治家》的記者合作完成了一系列報道。
這些報道向全世界講述了她變性的經曆,既描述了她的心路曆程,也寫到了德國那些對她進行評估并為她手術的醫生。
這些報道發表後的幾個月,作為這個系列的收尾,并對莉莉·易北的勇氣與突破緻敬,《政治家》發表了一份作者署名為“露露女士”的訃告。
我們有理由認為莉莉也參與準備了這份訃告(就像她參與了《從男人到女人》的寫作,盡管這本書在她去世後才出版);因此,莉莉又一次展現了自己鮮明的個性,參與左右了全世界對自己的評價和看法,生前身後,一貫如此。
1931年,莉莉·易北去世後不久,她的朋友,尼爾斯·霍伊爾對她的日記和信件進行了一定的編輯與删改,發表在那本名為《從男人到女人》的書中。
這本書對我來說可謂無價之寶,特别是莉莉的變性過程,她
她是第一批之一,但不是第一個)。
我之前一直認為第一個是克裡斯汀·約根森,紐約布朗克斯的一個二戰老兵。
所以我就想,這個莉莉是誰呢,為什麼如此名不見經傳。
這個故事中有藝術、藝術家和婚姻,也讓我非常好奇。
那是很久以前了,還沒有谷歌,所以我就像那時候的所有作家一樣,去了紐約公共圖書館,開始搜索提到她的資料。
我找到了一些20世紀30年代早期關于莉莉的新聞報道,她首次面對媒體講出自己的故事,是在一個丹麥記者的采訪中。
還有其他一些資料,都很簡短,很多還自相矛盾。
最後,我找到了《從男人到女人》,這是一本半虛構的傳記,1933年出版的,她去世後不久。
由這本書,我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搜索和研究。
任何人想要進一步了解莉莉·易北,《從男人到女人》都是一份重要資料。
至少對我來說,這本書意義重大。
它回答了很多疑問,同時也疑窦叢生。
我在早期的一些研究中還找到了格爾達一些作品的照片,也打開了通往這個故事的一扇重要窗口。
這個人物是個變性人,但她身處的時代卻遠在當代變性人權利運動之前,創造這個人物有些什麼挑戰? 挑戰之一就是想象莉莉思考過去和現在時的心理狀态。
她對于自己身為男人的過去說得很清楚,她說埃納爾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個人,擁有另一個靈魂。
這可能和今天很多講述自己經曆的變性人不一樣。
但莉莉堅持自己的說法。
所以,我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如何表現這個人物的過去,因為她說得很清楚,幾乎是和自己的過去“一刀兩斷”。
那麼她記憶中的童年,到底是誰的童年,那些生理上或感情上的回憶,又屬于誰呢?莉莉心中和口中的埃納爾都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個人,她常常說他是自己的哥哥或家裡的親戚。
我必須要表達出這種情緒,好讓這個故事既具有真實性,又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丹麥女孩》中的某些内容可能會讓今天的讀者都很吃驚,會覺得那些變性的男人女人怎麼會這麼談論自己的經曆。
但其中所記叙的莉莉對自己的看法,都是真實的,都是她親口說的。
我喜歡的虛構作品,需要将讀者帶進一個人物的内心深處;讓我對主要人物的了解程度能夠超越我們對大多數人,甚至對我們自己。
這就是曆史類虛構作品一直以來扮演的角色之一。
這是由事實激發的想象,引領讀者進入一個和書中人物親密接觸的世界,而單純的事實往往做不到這一點。
所以,在塑造莉莉這個人物時,我決定讓讀者進入一個她認知中的世界,而不展現我們今天對她的看法。
我比較感興趣的,是她眼中的自己(或是她還沒能發現的自己)。
你是怎麼去搜尋和研究現存事實資料的? 從某些方面來說,寫一本小說,特别是一本以過去為背景,以曾經的真實人物為主角的小說,需要積累足夠的細節,然後進行周密得體的排列組合,好給讀者們提供一種栩栩如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好滿足他們對眼前這個故事的好奇心。
然而,這個過程中的語氣和風格,必須要屬于小說家本人,有他獨特的風格。
寫作《丹麥女孩》的過程中,我先後造訪了五個圖書館,每個圖書館都提供了很有價值的資源,對這本書的對象、主題和發生的地點、背景貢獻良多。
其中有哥本哈根的皇家圖書館、皇家藝術學院圖書館、德累斯頓醫療博物館圖書館、紐約公共圖書館和帕薩迪納公共圖書館。
這本小說參考的重要内容包括了1930年和1931年間丹麥媒體對莉莉變性的新聞報道,特别是《政治家》和《國家雜志》。
1931年,莉莉·易北變性的消息逐漸被歐洲媒體知曉。
她勇敢地站出來,将自己的經曆公之于衆。
與《政治家》的記者合作完成了一系列報道。
這些報道向全世界講述了她變性的經曆,既描述了她的心路曆程,也寫到了德國那些對她進行評估并為她手術的醫生。
這些報道發表後的幾個月,作為這個系列的收尾,并對莉莉·易北的勇氣與突破緻敬,《政治家》發表了一份作者署名為“露露女士”的訃告。
我們有理由認為莉莉也參與準備了這份訃告(就像她參與了《從男人到女人》的寫作,盡管這本書在她去世後才出版);因此,莉莉又一次展現了自己鮮明的個性,參與左右了全世界對自己的評價和看法,生前身後,一貫如此。
1931年,莉莉·易北去世後不久,她的朋友,尼爾斯·霍伊爾對她的日記和信件進行了一定的編輯與删改,發表在那本名為《從男人到女人》的書中。
這本書對我來說可謂無價之寶,特别是莉莉的變性過程,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