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重用人才
關燈
小
中
大
怨》:蜀絲鴛鴦織錦衾,邏檀鳳凰斫金槽。
弦抽甕繭五色毫,雙成十指聲嘈嘈。
冢頭青草天山雪,眼中紅冰嵬下血。
哀弦凄斷感情烈,池上蕤賓躍方鐵。
琴聲凄美至極,漢文帝此時亦是傷感不已,于是道:“人生苦短,譬如朝露。
我死之後,如果用北山石為外棺,再用綜絮雜漆塗封,定能堅固不破,雖千百年不動也。
” 衆人皆稱是。
隻有張釋之答道:“陛下此言差矣。
”就在漢文帝的老臉挂不住時,張釋之馬上又為他的話進行了解釋:“臣認為皇陵中如果藏有大量金銀珠寶,就會有人垂涎,就算用北山石為外棺,也不免有隙可尋。
倒不如不置任何寶物,這樣的話,就算沒有堅硬的外棺,也沒有什麼顧慮了。
” “然也。
”漢文帝馬上轉憂為喜,于是手一揮,張釋之從郎中令馬上升為廷尉(相當于最高司法廳廳長),官位二品,位九卿之列,僅次于三公。
張釋之隻用了三句話就連升三級,進入了國家最高領導層,真可謂青雲直上啊! 張釋之成了最高司法的頂頭上司後,他賞罰分明,量刑得當,成了鐵面無私的“張青天”。
我們從兩個小例子來看看。
一次,文帝出巡路過中渭橋,結果拉車的馬被一個行人驚吓,這在當時叫做犯跸(即觸犯了皇帝的行動),事後這個行人自然被“刑事拘留”了。
張釋之審理後,得出的事情來龍去脈是:犯法的行人原來聽到了行車的聲音,因為來不及躲閃,就躲到了橋下邊。
一會兒後,他覺得漢文帝的車馬應該走遠了,就從橋下出來,結果卻恰好撞上了漢文帝的車駕。
驚慌之下拔腿就跑,就這樣使馬受到了驚吓。
于是,張釋之依照法律規定,作出這樣的判決:罰金四兩。
漢文帝被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行人給騷擾了,滿以為交給張釋之後,張釋之一定會為自己出一口惡氣,結果對他這樣的判罰自然不滿了。
漢文帝道:“輕也!”(判的太輕了) 張釋之道:“輕乎哉,不輕也!”(輕嗎?不算輕了) 漢文帝道:“孰輕孰重?”(什麼叫判得輕,什麼又叫判得重呢) 張釋之道:“輕者自輕,重者自重。
”(犯罪輕的人自然要輕判,犯罪重的人自然要重判) 漢文帝道:“撓天子之罪何謂輕?”(驚擾天子的罪名算是輕的嗎) 張釋之道:“天子犯法與民同罪,如果違背律條,輕而重判或者重而輕判,就會使法律失去信用。
既然陛下讓臣來處理,就要按照國法辦事,如果我帶頭任意行事,那豈不是給天下的法官們起了壞作用嗎?” 漢文帝聽他說得有理,也就不再追究這件事了。
還有一次,祠廟中高祖劉邦塑像前邊的玉環被人偷走了,劉邦那是啥人物,居然有人敢偷他的東西?漢文帝一聲令下,這偷玉環之人自然成了“一級通緝犯”。
也正是因為這樣,盜賊很快就被抓住了。
這件事自然還是交給張釋之來辦了,處罰前,漢文帝特差人送給了一個字謎讓他猜:千裡姻緣一線牽。
張釋之看了之後,也回了一個字謎:太陽西邊下,月兒東邊挂。
漢文帝的意思很簡單,就是叫他判“重”點,而張釋之回答說“明”白了。
最後,張釋之則按照法律規定判處盜賊棄市(即砍頭再陳屍示衆,以表示被衆人唾棄)。
哪知這回漢文帝對張釋之的判罰更加不滿,到了怒發沖冠的地步:“這樣的衣冠禽獸,你為什麼隻殺他一個,不處以族刑(即誅殺全族的人)?” 張釋之摘下帽子跪地道:“國法沒有規定盜哪個廟的東西重處,盜哪個廟的東西輕處。
如果現在判此人族刑,那将來萬一有小民在高祖的陵墓上抓了一捧土,陛下又要用什麼國法來治罪呢?” 文帝覺得張釋之說得有道理,又問了一下太後的意思,便默認張釋之處罰得當,不再追究了。
袁盎:敢言敢谏真君子 張釋之之所以能從一個小小的騎尉在沉寂十年後步步提升,得感謝一個人,這個人的名字叫袁盎。
袁盎,楚人,字絲,曾經在呂後的侄子呂祿那裡做舍人。
漢文帝即位後,提拔他做了中郎的官兒。
袁盎敢言敢谏,素以剛烈著稱。
他的人生格言是:知其為小人又以小人矯之,則小人之谄益張;知其為君子而更以小人參之,則君子之功不立。
下面我們來看敢言敢谏的袁盎幾件小事吧: 1.與狼共舞降身份。
漢文帝寵
弦抽甕繭五色毫,雙成十指聲嘈嘈。
冢頭青草天山雪,眼中紅冰嵬下血。
哀弦凄斷感情烈,池上蕤賓躍方鐵。
琴聲凄美至極,漢文帝此時亦是傷感不已,于是道:“人生苦短,譬如朝露。
我死之後,如果用北山石為外棺,再用綜絮雜漆塗封,定能堅固不破,雖千百年不動也。
” 衆人皆稱是。
隻有張釋之答道:“陛下此言差矣。
”就在漢文帝的老臉挂不住時,張釋之馬上又為他的話進行了解釋:“臣認為皇陵中如果藏有大量金銀珠寶,就會有人垂涎,就算用北山石為外棺,也不免有隙可尋。
倒不如不置任何寶物,這樣的話,就算沒有堅硬的外棺,也沒有什麼顧慮了。
” “然也。
”漢文帝馬上轉憂為喜,于是手一揮,張釋之從郎中令馬上升為廷尉(相當于最高司法廳廳長),官位二品,位九卿之列,僅次于三公。
張釋之隻用了三句話就連升三級,進入了國家最高領導層,真可謂青雲直上啊! 張釋之成了最高司法的頂頭上司後,他賞罰分明,量刑得當,成了鐵面無私的“張青天”。
我們從兩個小例子來看看。
一次,文帝出巡路過中渭橋,結果拉車的馬被一個行人驚吓,這在當時叫做犯跸(即觸犯了皇帝的行動),事後這個行人自然被“刑事拘留”了。
張釋之審理後,得出的事情來龍去脈是:犯法的行人原來聽到了行車的聲音,因為來不及躲閃,就躲到了橋下邊。
一會兒後,他覺得漢文帝的車馬應該走遠了,就從橋下出來,結果卻恰好撞上了漢文帝的車駕。
驚慌之下拔腿就跑,就這樣使馬受到了驚吓。
于是,張釋之依照法律規定,作出這樣的判決:罰金四兩。
漢文帝被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行人給騷擾了,滿以為交給張釋之後,張釋之一定會為自己出一口惡氣,結果對他這樣的判罰自然不滿了。
漢文帝道:“輕也!”(判的太輕了) 張釋之道:“輕乎哉,不輕也!”(輕嗎?不算輕了) 漢文帝道:“孰輕孰重?”(什麼叫判得輕,什麼又叫判得重呢) 張釋之道:“輕者自輕,重者自重。
”(犯罪輕的人自然要輕判,犯罪重的人自然要重判) 漢文帝道:“撓天子之罪何謂輕?”(驚擾天子的罪名算是輕的嗎) 張釋之道:“天子犯法與民同罪,如果違背律條,輕而重判或者重而輕判,就會使法律失去信用。
既然陛下讓臣來處理,就要按照國法辦事,如果我帶頭任意行事,那豈不是給天下的法官們起了壞作用嗎?” 漢文帝聽他說得有理,也就不再追究這件事了。
還有一次,祠廟中高祖劉邦塑像前邊的玉環被人偷走了,劉邦那是啥人物,居然有人敢偷他的東西?漢文帝一聲令下,這偷玉環之人自然成了“一級通緝犯”。
也正是因為這樣,盜賊很快就被抓住了。
這件事自然還是交給張釋之來辦了,處罰前,漢文帝特差人送給了一個字謎讓他猜:千裡姻緣一線牽。
張釋之看了之後,也回了一個字謎:太陽西邊下,月兒東邊挂。
漢文帝的意思很簡單,就是叫他判“重”點,而張釋之回答說“明”白了。
最後,張釋之則按照法律規定判處盜賊棄市(即砍頭再陳屍示衆,以表示被衆人唾棄)。
哪知這回漢文帝對張釋之的判罰更加不滿,到了怒發沖冠的地步:“這樣的衣冠禽獸,你為什麼隻殺他一個,不處以族刑(即誅殺全族的人)?” 張釋之摘下帽子跪地道:“國法沒有規定盜哪個廟的東西重處,盜哪個廟的東西輕處。
如果現在判此人族刑,那将來萬一有小民在高祖的陵墓上抓了一捧土,陛下又要用什麼國法來治罪呢?” 文帝覺得張釋之說得有道理,又問了一下太後的意思,便默認張釋之處罰得當,不再追究了。
袁盎:敢言敢谏真君子 張釋之之所以能從一個小小的騎尉在沉寂十年後步步提升,得感謝一個人,這個人的名字叫袁盎。
袁盎,楚人,字絲,曾經在呂後的侄子呂祿那裡做舍人。
漢文帝即位後,提拔他做了中郎的官兒。
袁盎敢言敢谏,素以剛烈著稱。
他的人生格言是:知其為小人又以小人矯之,則小人之谄益張;知其為君子而更以小人參之,則君子之功不立。
下面我們來看敢言敢谏的袁盎幾件小事吧: 1.與狼共舞降身份。
漢文帝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