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百廢待興

關燈
的罪,砍了他的人頭,以敬老丞相在天之靈;二是不治劉長的罪,默認他的所作所為,以削高祖之綠帽。

     當然,劉長也沒有閑着,他進行了“法庭辯述”,詳細陳述了殺死審食其的三點理由。

     1.他的生母以前居住在趙國,貫高等人謀反之事與她毫無瓜葛,審食其明明知道其中原委,卻不肯入宮禀報,緻使他的母親含冤而死。

    審食其一緘其口,這是第一條罪。

     2.趙王劉如意母子枉遭毒害,審食其身為呂後身邊的大紅人,理應據理力争,讓雙方化幹戈為玉帛。

    但他卻眼睜睜看着趙王喋血和“人彘”事件上演。

    審食其二緘其口,這是第二條罪。

     3.呂後冊封呂氏一族為王,危及劉氏,審食其卻眼睜睜地看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呂劉進行火拼。

    審食其三緘其口,這是第三條罪。

     最後總結:審食其前為辟陽侯後為右丞相,身受國恩,不思圖報,于國家命運在水深火熱之時,該出手時不出手,該說話時不說話,三緘其口,惡貫滿盈,罪不可恕。

     漢文帝本來就對審食其沒有好感,現在見劉長陳述得頭頭是道,再加上疼愛這個唯一的弟弟,于是默認了他的行為,選擇了第二種方案,不治劉長之罪。

    然而,有罪不治的後果是:劉長回到封地後日益驕恣,作福作威。

     于是乎,各地的告狀信如雪花般飛進了漢文帝的辦公室,漢文帝沒轍了,總得表示表示吧!他于是寫了一封信對劉長進行了“忠告”:驕恣有害健康。

     劉長對皇兄的“忠告”采取的辦法很簡單,三個字:耳邊風。

    漢文帝見自己的弟弟不給面子,也不生氣,又勸劉長的舅舅寫了封信給劉長進行“勸告”。

     劉長對“準舅舅”的信采取的辦法同樣很簡單,四個字:置之不理。

    隻是後來給他寫信的人多了,他才決定給皇兄一點顔色看看,誰叫你愛管閑事呢?于是,他派人秘密入關中,勾結蒲侯柴武的兒子柴奇同謀造反。

    并且立下約定:在長安北方的谷口行事。

     柴武已好多年沒有打仗了,正手癢癢,名将一出手就是非同小可,他給劉長制訂了一個“四面合圍”長安的鐵籠計劃:南聯閩趙、北通匈奴、東邊有我,西邊有你,如此大計可成也。

     劉長很是高興,馬上就對柴武的信史開章進行了很高的獎賞,封妻蔭子不在話下。

    那信史一高興之下,也許是喝多了,便把謀反的事給暴露出來了。

    消息一傳十,十傳百,馬上傳到朝廷去了。

     直到這時,漢文帝還是對自己的弟弟抱有最後一絲僥幸心理,于是隻派人去抓開章。

    劉長聽到風聲,馬上就來了個“殺人滅口”,可憐開章才剛開始享受榮華富貴,便一命嗚呼了。

     開章死後,已是死無對證。

    漢文帝沒轍了,隻好召劉長入宮去“解釋”這件事。

    劉長當時還在謀反的籌備階段,為了不打草驚蛇,隻好硬着頭皮進京了。

    一到京城,最高人民法院就對劉長進行了“突審”,猝不及防下,劉長心理防線徹底崩潰,如實交代了自己犯罪未遂的全部事實。

    最高人民法院依照大漢帝國刑法第××條規定,判處劉長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對于這樣的結果,漢文帝大為不滿,他駁回法院的判決,重新派人進行複審。

    複審的結果還是一樣,這下,漢文帝沒轍了,本着“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的原則直接進行了改判:撤去劉長淮南王的爵位,貶為蜀郡嚴道縣邛郵去當平民,其餘參與謀反的人一律斬首示衆。

     按漢文帝的意思,讓他這個超級可愛的弟弟去漢中那些荒無人煙的地方鍛煉鍛煉,如果他能迷途知返,真心悔改,再讓他重新做他的王爺。

     由上可知,漢文帝對這個弟弟可謂仁至義盡,但事實證明,這隻是漢文帝單方面“一相情願”的想法,劉長已采取了“破罐子破摔”的對策,在去蜀中的路上,他就進行了絕食表示對皇兄的嚴重抗議。

     劉長雖然淪為布衣,但卻認為去蜀中吃這些東西就是“嗟來之食”,于是他拒絕飲食,最終被活活餓死。

    劉長死後的連動效應是,從此民間謠言四起:一尺布,尚可縫,一鬥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

     對此,已深感“後悔”的漢文帝為了消除不良影響,恢複其仁德的榮譽,追谥劉長為厲王,封劉長的大兒子劉安為淮南王(襲承劉長爵位),封劉長的二兒子劉勃為衡王,封劉長的三兒子劉賜為廬江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