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是非成敗轉頭空
關燈
小
中
大
,給了呂氏家族一點顔色看。
呂後歸西後,呂産和呂祿聯合呂氏家族準備誅滅朝中全部大臣,來個宮廷政變,但終因“條件”不成熟而宣告流産(主要是懼怕荥陽手握重兵的灌嬰)。
劉章從他夫人呂氏那裡知道這件事後,意識到再這樣等下去,一旦呂氏真的付諸行動,隻怕這天下真的要變成呂氏了。
于是他和弟弟劉興居聯手給兄長齊王劉襄寫了一封裡應外合的密信,并許以事成之後“皇帝之位”侍之。
齊王本來就是一個抱負極高之人,再加上“皇帝”這樣的職務太誘人了,所以他不顧一切(甚至還除掉了阻止他造反的丞相召平),然後又利用劉氏宗親的關系,把叔叔劉澤手下的兵馬也奪了過去,最終聲勢浩大地打出了造反的旗幟。
優勢:少年有為,敢打敢拼,富有年輕人特有的朝氣。
劣勢:輩分太小,威望不足,在劉邦的孫子輩中都排到中下遊去了。
結論:自古廢長立幼乃取亂之道也。
說白了,就是這皇位再怎麼輪也輪不到你劉章的身上來。
因此,第一熱門候選人因“先天條件不足”被排除在外,較為可惜。
候選人二:劉襄。
提名原因:第一個“拉大旗作虎皮”公開反呂。
優秀事迹:劉襄被劉章拉下水後,高舉“反呂大旗”直接向呂氏“動武”。
呂氏家族的兩根頂梁柱呂祿和呂産面對劉襄的“興風作浪”,倒是顯得很人道主義,他們也許是知道劉襄雖然聯合了劉澤的人馬,但畢竟還是有限的,于是派灌嬰去“支援”。
灌嬰也不客氣,兩軍接上頭後,就真的來了個大聯盟,從而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使呂氏家族的人不敢輕舉妄動。
最終陳平和周勃在宮内給了呂氏家族的人上了最後一堂軍事課。
就這樣,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把呂氏這反革命集團徹底給毀滅了。
可以說在整個過程中,劉襄功不可沒。
優勢:劉襄作為劉邦的長孫,又有“牽敵之功”,是入選呼聲最高的一位。
劣勢:劉襄的“外史”太強,其舅舅驷鈞為人暴惡,和呂後完全有的一拼。
結論:呂氏因為外戚強大,才橫行一時。
假若立劉襄為帝,驷鈞會不會仗着“國舅”這塊金牌子打造出第二個“呂氏春秋”來呢?因此,皇帝的又一大熱門人選因“家庭作風問題”落選了,亦為可惜。
候選人三:劉恒。
提名原因:兩大熱門人選劉章和劉襄相繼落選後,代王劉恒撿了個便宜。
生平事迹(無優秀事迹可言,還是改為生平事迹實際些):代王劉恒是當年劉邦後宮第三人薄姬的兒子。
這個薄姬當年見戚姬和呂後兩人在後宮争得不可開交,她知道這場後宮的戰役無論誰勝誰敗,她這個同是後宮的人是不會有好果子吃的。
于是,當年劉邦立劉恒為代王時,她便以兒子年幼為由,親自陪兒子去上任了,從而巧妙地避開了後宮之争。
到了代地後,他們母子也從不張揚,而是誠誠懇懇地做人,踏踏實實地做事,從來不輕易得罪某一個人,也不去主動結交某些人。
事實證明,他們這種淡泊名利的做法是很成功的,因為無論朝中發生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都能确保一方平安。
優勢:劉邦衆兒子中,現碩果僅存兩個,劉恒年齡又較長,又有仁孝之名,不愧為君。
另外,劉恒的母親薄姬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從不曾參與政事,沒有後患之憂。
劣勢:暫無。
結論:劉恒在誅呂行動中雖然寸功未立,卻擁有兩大得天獨厚的優勢,劉邦衆子孫中無人能望其項背。
因此,“老好人”劉恒一經提名,衆人齊刷刷舉手全票通過。
劉恒繼位 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接到一張被錄取為“皇帝”的通知書,劉恒也是既驚又喜,于是馬上召集僚屬(西漢的藩王有權自行招聘、選任文職僚屬,設置府署,幫助處理軍政事務,稱為“開府”。
而統率左右的稱為僚屬)進行了一次内部會議。
郎中令張武第一個站出來說話:“大王,現如今朝中重臣都是高祖的舊将,他們身經百戰,精通兵法,擅長使用雕蟲小技。
高祖和呂後相繼駕崩,現在他們已誅滅了呂氏一族,正是人生得
呂後歸西後,呂産和呂祿聯合呂氏家族準備誅滅朝中全部大臣,來個宮廷政變,但終因“條件”不成熟而宣告流産(主要是懼怕荥陽手握重兵的灌嬰)。
劉章從他夫人呂氏那裡知道這件事後,意識到再這樣等下去,一旦呂氏真的付諸行動,隻怕這天下真的要變成呂氏了。
于是他和弟弟劉興居聯手給兄長齊王劉襄寫了一封裡應外合的密信,并許以事成之後“皇帝之位”侍之。
齊王本來就是一個抱負極高之人,再加上“皇帝”這樣的職務太誘人了,所以他不顧一切(甚至還除掉了阻止他造反的丞相召平),然後又利用劉氏宗親的關系,把叔叔劉澤手下的兵馬也奪了過去,最終聲勢浩大地打出了造反的旗幟。
優勢:少年有為,敢打敢拼,富有年輕人特有的朝氣。
劣勢:輩分太小,威望不足,在劉邦的孫子輩中都排到中下遊去了。
結論:自古廢長立幼乃取亂之道也。
說白了,就是這皇位再怎麼輪也輪不到你劉章的身上來。
因此,第一熱門候選人因“先天條件不足”被排除在外,較為可惜。
候選人二:劉襄。
提名原因:第一個“拉大旗作虎皮”公開反呂。
優秀事迹:劉襄被劉章拉下水後,高舉“反呂大旗”直接向呂氏“動武”。
呂氏家族的兩根頂梁柱呂祿和呂産面對劉襄的“興風作浪”,倒是顯得很人道主義,他們也許是知道劉襄雖然聯合了劉澤的人馬,但畢竟還是有限的,于是派灌嬰去“支援”。
灌嬰也不客氣,兩軍接上頭後,就真的來了個大聯盟,從而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使呂氏家族的人不敢輕舉妄動。
最終陳平和周勃在宮内給了呂氏家族的人上了最後一堂軍事課。
就這樣,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把呂氏這反革命集團徹底給毀滅了。
可以說在整個過程中,劉襄功不可沒。
優勢:劉襄作為劉邦的長孫,又有“牽敵之功”,是入選呼聲最高的一位。
劣勢:劉襄的“外史”太強,其舅舅驷鈞為人暴惡,和呂後完全有的一拼。
結論:呂氏因為外戚強大,才橫行一時。
假若立劉襄為帝,驷鈞會不會仗着“國舅”這塊金牌子打造出第二個“呂氏春秋”來呢?因此,皇帝的又一大熱門人選因“家庭作風問題”落選了,亦為可惜。
候選人三:劉恒。
提名原因:兩大熱門人選劉章和劉襄相繼落選後,代王劉恒撿了個便宜。
生平事迹(無優秀事迹可言,還是改為生平事迹實際些):代王劉恒是當年劉邦後宮第三人薄姬的兒子。
這個薄姬當年見戚姬和呂後兩人在後宮争得不可開交,她知道這場後宮的戰役無論誰勝誰敗,她這個同是後宮的人是不會有好果子吃的。
于是,當年劉邦立劉恒為代王時,她便以兒子年幼為由,親自陪兒子去上任了,從而巧妙地避開了後宮之争。
到了代地後,他們母子也從不張揚,而是誠誠懇懇地做人,踏踏實實地做事,從來不輕易得罪某一個人,也不去主動結交某些人。
事實證明,他們這種淡泊名利的做法是很成功的,因為無論朝中發生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都能确保一方平安。
優勢:劉邦衆兒子中,現碩果僅存兩個,劉恒年齡又較長,又有仁孝之名,不愧為君。
另外,劉恒的母親薄姬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從不曾參與政事,沒有後患之憂。
劣勢:暫無。
結論:劉恒在誅呂行動中雖然寸功未立,卻擁有兩大得天獨厚的優勢,劉邦衆子孫中無人能望其項背。
因此,“老好人”劉恒一經提名,衆人齊刷刷舉手全票通過。
劉恒繼位 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接到一張被錄取為“皇帝”的通知書,劉恒也是既驚又喜,于是馬上召集僚屬(西漢的藩王有權自行招聘、選任文職僚屬,設置府署,幫助處理軍政事務,稱為“開府”。
而統率左右的稱為僚屬)進行了一次内部會議。
郎中令張武第一個站出來說話:“大王,現如今朝中重臣都是高祖的舊将,他們身經百戰,精通兵法,擅長使用雕蟲小技。
高祖和呂後相繼駕崩,現在他們已誅滅了呂氏一族,正是人生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