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風雲再起
關燈
小
中
大
”随後他說出了這四個人的名字:東園公、绮裡季、夏黃公、角裡先生。
這就是所謂的“商山四皓”。
據說此四人都年逾八旬,長得童顔鶴發,仙風道骨,非同常人。
又據說當年劉邦曾派人去請這四個人下山來助他,但都遭到了拒絕,可見這四人來頭不小。
呂後被張良點撥的茅塞頓開後,便決定親自去請“商山四皓”下山。
于是,《三國演義》中的三顧茅廬的故事提前上演了。
呂後備好重禮,先後三次上商山,終于憑着金錢效應和一顆真誠的心打動了這四個世外高人,結果是呂後三顧商山,終于抱得四位仙人歸。
就這樣,太子身邊擁有了“商山四皓”組成的強大智囊團,實力和地位得到了大大的鞏固和提高。
因此,面對劉邦的出招,呂後就詢問太子身邊這四人組成的智囊團該怎麼辦? 四人馬上就給呂後支了招。
呂後自然依計行事,先是端着一碗熬好的雞湯來到劉邦的身邊,然後極盡溫柔體貼之能事。
“今天太陽是打西邊出來的吧?”劉邦也不禁被呂後的溫情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了。
呂後表演完後,再借機提起太子出征的事來。
而且嚴格按照商山四皓的部署,隻說了幾句就放聲大哭起來,“盈兒還小,而且從來也沒有打過仗,你現在叫他帶兵出征不是把他往絕路上趕嗎?”此後呂後的淚水一發不可收拾,滔滔不絕,大有“水漫金山”之勢,劉邦隻好乖乖地投降了。
“既如此,還是我親自帶兵去出征吧!”劉邦說完這話時,呂後立馬收住淚水,破涕為笑,高興地抱着劉邦又親又啃,全然不顧自己的粗嘴厚唇磨在劉邦的臉上,要有多惡心就有多惡心,要多難受就有多難受。
就這樣,在這次劉邦和呂後的“暗鬥”中,呂後又一次取得了勝利。
料事如神 劉邦決定自己再次領銜出征時,他的親信秘書長兼私人保镖(馬夫)夏侯嬰變得很忙碌起來。
他通過各種渠道打聽到原楚國的令尹薛公很了解英布的人,就向劉邦推薦此人。
夏侯嬰那是啥人物,他的話自然極具分量,劉邦于是馬上傳薛公前來問話。
密室裡,兩人的對話開始了。
“你看朕跟英布的形勢如何?”劉邦意思已經很明确,是問自己的形勢好呢還是英布的形勢好呢? “英布有三條路可走,如果走正确第一條路,他的形勢一片大好;如果走不好不壞的第二條路,鹿死誰手,雙方還是一個未知的結果;如果走錯誤的第三條路,他必敗無疑。
”薛公語出驚人。
随後薛公詳細地分析了所謂的上、中、下三條路的情況。
1.上策(上路)。
英布的進軍方針:向東攻取吳地,向西奪占楚地,吞并齊地,占據魯地,鞏固燕、趙兩地,然後固守大本營淮南。
結論:崤山以東就不再是朝廷所有的了。
2.中策(中路)。
英布的進軍方針:向東攻取吳地,向西奪占楚地,吞并韓地,占領魏地,掌握敖倉的儲糧,阻塞成臯通道。
結論:誰勝誰負将充滿懸念。
3.下策(下路)。
英布的進軍方針:向東攻取吳地,向西奪占下蔡,然後把辎重送回越地,自己返回長沙。
結論:這是一條神奇的通往天堂的天路。
面對薛公有條不紊的分析,又驚又喜的劉邦馬上生出一問:“英布會采取上、中、下中的哪一策呢?”薛公胸有成竹地說英布絕對會選下策的路走。
然後又說出了論據:英布隻能夠看到眼前蠅頭小利,他哪裡能看到更遠的東西呢? 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問完話後,劉邦心裡的底氣更足了。
于是他在帶領十萬大軍出發前,就立皇子劉長為淮南王(已經把真正的淮南王英布當成是透明的了)。
正在這時,久未露面的張良出現了。
他消瘦的身子盈盈一彎,蒼白的頭發在陽光下格外刺眼。
“陛下,恕臣身體有恙,不能随你一起出征。
”張良道,“臣特為你這次出征餞行,并且告贈陛下一言,那英布乃匹夫之勇,隻需智取不要硬拼啊!” “朕明白了。
”劉邦此時向個溫順的小孩,對張良頻頻點頭哈腰。
“陛下還應任太子為将軍,監領關中軍隊,以防陛下走後發生意外啊!”張良提出自己的第二個忠告。
“朕明白了。
”劉邦說着馬上下了一道命令,抽調關中三萬精兵作為太子警衛隊,由太子親自指揮,負責關中的安全保衛工作。
臨走前的兩個忠告,看似微不足道,卻讓劉邦更加看重他了。
從這些細微之處,我們不難看出,張良就是張良,他的計謀比起“漢中三傑”中的其他兩位韓信和蕭何都要高明百倍。
也正是因為這樣,劉邦先後對韓信和蕭何都動了手,唯獨對張良始終沒有一點“表示”,最後讓他平安完整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怒劍狂花 英布自從被逼着起義造反後,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出發前,為了活躍氣氛,鼓舞軍中士氣,英布首先宣讀了出發前的口号:“甯可站着死,不可跪着生。
” 也許是他的口号說出了大家的心聲,衆士兵一時間熱血沸騰。
OK,出發。
他首先選擇了東邊最弱的劉賈進攻。
事實證明,英布的出發點選擇還是很不錯的,這劉賈看似馬屎面上光,但肚子裡哪裡有一點真才實學呢!因此,英布的大軍很快就勢如破竹般殺到了吳地荊王之地。
劉賈打仗的本事沒有,但逃命的本事卻不是一般的強。
他很快就逃出了英布的包圍圈,然後慌不擇路之下,帶着幾個親信逃到了一片荒涼的墳地裡。
這裡成了劉賈最終的歸宿地。
晚上,自感無顔回去見劉邦的劉賈,乘陪同他的幾個親信睡着之際,用一根繩子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上吊了。
英布旗開得勝之後,馬不停蹄地揮師渡過淮河向楚國殺去。
劉邦稱帝後,本來是立封韓信為楚王的,但後來因恐韓信功高蓋主,在陳平的妙計下,借用狩獵之名擒住了韓信,剝奪了他的楚王之職。
後來劉邦最小的弟弟劉交成為了楚王。
這個劉交想必大家還有印象,他是當年班上三個學生中唯一的“三好學生”。
但最終勤奮好學的“三好學生”劉交還是回到家裡臉朝黃土背朝天的當了一介農夫。
而劉邦經過流氓的洗禮後,站在了革命的最前線,并且最終在楚漢之争中戰勝了不可一世的項羽成為一國之君。
以緻劉邦後來常用這樣的打油詩來表達自己的心聲:書不在多,能讀就行。
學不在深,識字就行。
斯是流氓,唯吾獨尊…… 在劉邦的提拔下,劉交一下子
這就是所謂的“商山四皓”。
據說此四人都年逾八旬,長得童顔鶴發,仙風道骨,非同常人。
又據說當年劉邦曾派人去請這四個人下山來助他,但都遭到了拒絕,可見這四人來頭不小。
呂後被張良點撥的茅塞頓開後,便決定親自去請“商山四皓”下山。
于是,《三國演義》中的三顧茅廬的故事提前上演了。
呂後備好重禮,先後三次上商山,終于憑着金錢效應和一顆真誠的心打動了這四個世外高人,結果是呂後三顧商山,終于抱得四位仙人歸。
就這樣,太子身邊擁有了“商山四皓”組成的強大智囊團,實力和地位得到了大大的鞏固和提高。
因此,面對劉邦的出招,呂後就詢問太子身邊這四人組成的智囊團該怎麼辦? 四人馬上就給呂後支了招。
呂後自然依計行事,先是端着一碗熬好的雞湯來到劉邦的身邊,然後極盡溫柔體貼之能事。
“今天太陽是打西邊出來的吧?”劉邦也不禁被呂後的溫情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了。
呂後表演完後,再借機提起太子出征的事來。
而且嚴格按照商山四皓的部署,隻說了幾句就放聲大哭起來,“盈兒還小,而且從來也沒有打過仗,你現在叫他帶兵出征不是把他往絕路上趕嗎?”此後呂後的淚水一發不可收拾,滔滔不絕,大有“水漫金山”之勢,劉邦隻好乖乖地投降了。
“既如此,還是我親自帶兵去出征吧!”劉邦說完這話時,呂後立馬收住淚水,破涕為笑,高興地抱着劉邦又親又啃,全然不顧自己的粗嘴厚唇磨在劉邦的臉上,要有多惡心就有多惡心,要多難受就有多難受。
就這樣,在這次劉邦和呂後的“暗鬥”中,呂後又一次取得了勝利。
料事如神 劉邦決定自己再次領銜出征時,他的親信秘書長兼私人保镖(馬夫)夏侯嬰變得很忙碌起來。
他通過各種渠道打聽到原楚國的令尹薛公很了解英布的人,就向劉邦推薦此人。
夏侯嬰那是啥人物,他的話自然極具分量,劉邦于是馬上傳薛公前來問話。
密室裡,兩人的對話開始了。
“你看朕跟英布的形勢如何?”劉邦意思已經很明确,是問自己的形勢好呢還是英布的形勢好呢? “英布有三條路可走,如果走正确第一條路,他的形勢一片大好;如果走不好不壞的第二條路,鹿死誰手,雙方還是一個未知的結果;如果走錯誤的第三條路,他必敗無疑。
”薛公語出驚人。
随後薛公詳細地分析了所謂的上、中、下三條路的情況。
1.上策(上路)。
英布的進軍方針:向東攻取吳地,向西奪占楚地,吞并齊地,占據魯地,鞏固燕、趙兩地,然後固守大本營淮南。
結論:崤山以東就不再是朝廷所有的了。
2.中策(中路)。
英布的進軍方針:向東攻取吳地,向西奪占楚地,吞并韓地,占領魏地,掌握敖倉的儲糧,阻塞成臯通道。
結論:誰勝誰負将充滿懸念。
3.下策(下路)。
英布的進軍方針:向東攻取吳地,向西奪占下蔡,然後把辎重送回越地,自己返回長沙。
結論:這是一條神奇的通往天堂的天路。
面對薛公有條不紊的分析,又驚又喜的劉邦馬上生出一問:“英布會采取上、中、下中的哪一策呢?”薛公胸有成竹地說英布絕對會選下策的路走。
然後又說出了論據:英布隻能夠看到眼前蠅頭小利,他哪裡能看到更遠的東西呢? 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問完話後,劉邦心裡的底氣更足了。
于是他在帶領十萬大軍出發前,就立皇子劉長為淮南王(已經把真正的淮南王英布當成是透明的了)。
正在這時,久未露面的張良出現了。
他消瘦的身子盈盈一彎,蒼白的頭發在陽光下格外刺眼。
“陛下,恕臣身體有恙,不能随你一起出征。
”張良道,“臣特為你這次出征餞行,并且告贈陛下一言,那英布乃匹夫之勇,隻需智取不要硬拼啊!” “朕明白了。
”劉邦此時向個溫順的小孩,對張良頻頻點頭哈腰。
“陛下還應任太子為将軍,監領關中軍隊,以防陛下走後發生意外啊!”張良提出自己的第二個忠告。
“朕明白了。
”劉邦說着馬上下了一道命令,抽調關中三萬精兵作為太子警衛隊,由太子親自指揮,負責關中的安全保衛工作。
臨走前的兩個忠告,看似微不足道,卻讓劉邦更加看重他了。
從這些細微之處,我們不難看出,張良就是張良,他的計謀比起“漢中三傑”中的其他兩位韓信和蕭何都要高明百倍。
也正是因為這樣,劉邦先後對韓信和蕭何都動了手,唯獨對張良始終沒有一點“表示”,最後讓他平安完整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怒劍狂花 英布自從被逼着起義造反後,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出發前,為了活躍氣氛,鼓舞軍中士氣,英布首先宣讀了出發前的口号:“甯可站着死,不可跪着生。
” 也許是他的口号說出了大家的心聲,衆士兵一時間熱血沸騰。
OK,出發。
他首先選擇了東邊最弱的劉賈進攻。
事實證明,英布的出發點選擇還是很不錯的,這劉賈看似馬屎面上光,但肚子裡哪裡有一點真才實學呢!因此,英布的大軍很快就勢如破竹般殺到了吳地荊王之地。
劉賈打仗的本事沒有,但逃命的本事卻不是一般的強。
他很快就逃出了英布的包圍圈,然後慌不擇路之下,帶着幾個親信逃到了一片荒涼的墳地裡。
這裡成了劉賈最終的歸宿地。
晚上,自感無顔回去見劉邦的劉賈,乘陪同他的幾個親信睡着之際,用一根繩子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上吊了。
英布旗開得勝之後,馬不停蹄地揮師渡過淮河向楚國殺去。
劉邦稱帝後,本來是立封韓信為楚王的,但後來因恐韓信功高蓋主,在陳平的妙計下,借用狩獵之名擒住了韓信,剝奪了他的楚王之職。
後來劉邦最小的弟弟劉交成為了楚王。
這個劉交想必大家還有印象,他是當年班上三個學生中唯一的“三好學生”。
但最終勤奮好學的“三好學生”劉交還是回到家裡臉朝黃土背朝天的當了一介農夫。
而劉邦經過流氓的洗禮後,站在了革命的最前線,并且最終在楚漢之争中戰勝了不可一世的項羽成為一國之君。
以緻劉邦後來常用這樣的打油詩來表達自己的心聲:書不在多,能讀就行。
學不在深,識字就行。
斯是流氓,唯吾獨尊…… 在劉邦的提拔下,劉交一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