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韓信之死

關燈
他的眼中釘肉中刺,現如今釘拔了刺沒了,一大心病也就消除了;憂的是呂後以這種“赤裸裸”方式直接就把韓信“咔嚓”了還是不妥的,至少朝中的大臣會有看法的。

     隻是他知道事已至此,已無彌補的餘地了。

    當然,劉邦就是劉邦,對細微之處恐怕比女人還要敏感。

    韓信臨死前那句話,又讓他勞師動衆地去尋找一個人——蒯徹。

     成了通緝犯的蒯徹馬上就被抓住了。

    劉邦聽說蒯徹被擒後,親自來審訊這個有“反革命思想”的人。

     “聽說你當初曾力勸韓信造反,可有此事?”劉邦的審訊以問話的形式展開。

     蒯徹沒有多大的驚慌,答道:“是又如何,不是又如何?” 劉邦終于大怒了,他認為審訊沒必要再進行下去了,馬上給蒯徹下達了煮殺的極刑。

    你既然這麼嘴硬,就讓你清清白白地來到這個世上,然後再清清白白地去吧! “且慢,臣是冤枉的。

    ”關鍵時刻,蒯徹還是鎮定自若。

     “你散布反革命反大漢帝國思想,罪不可恕,何冤之有?”劉邦當年跟項羽交戰久了,也學會了“獅子吼”功夫,隻可惜他的火候跟項羽來比相差何止十萬八千裡。

     “此一時,彼一時,當初天下混亂,英雄并起,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因此,我勸我的主子反叛,好立下千秋功業。

    可惜他并沒有聽從我的意見,否則我和他也不會落到如此的地步了。

    ”蒯徹冷笑道:“當時想成大業的英雄那麼多,難道陛下您都要煮了不成?” 劉邦聞言半晌說不出話來,蒯徹這是大徹大悟之感言,還是發自肺腑之言已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這話說得确實高深啊!寓意太深了。

    于是,劉邦收回成命,放了蒯徹。

     蒯徹出了宮後,并沒有急着離開,而是直奔韓信那座孤墳而去。

    他沒有像尋常人那樣對韓信磕頭祭拜,他隻祭不拜,因為他對這個自己的主子感到惋惜的同時也很痛惜,如果他當初能聽自己的話,結果就不會是這樣了。

     是啊,韓信可以在行軍打仗時料事如神,可以比别人見識遠上百倍甚至數千倍,但對自己的命運卻一點都沒有預料到。

     這樣窩囊的死去,韓信死不瞑目,蒯徹也無法釋懷啊!他以自己的方式祭拜了一番,最後吟唱了一首詩,随後飄然而去,消失在滾滾紅塵中。

    而他的歌聲回蕩在山谷久久不曾散去,竟成了千古絕唱。

     新的起點 平定陳豨的叛亂後,劉邦馬上又對趙、代兩地分而治之。

    趙王如意管他的趙地,代地由他的另一個寶貝兒子劉恒來掌管。

     這個劉恒乃是劉邦另一個愛妃薄姬的兒子。

    劉邦最寵愛的兩大妃子,除了戚姬就是薄姬了。

    如果說戚姬如同山野裡嬌小可人的百合花的話,那麼薄姬就是幽谷嬌娆冷豔的郁金香。

     劉邦雖然也喜歡這個冷美人,但畢竟他最愛的還是熱美人——戚姬。

    再加上他後宮佳麗三千,每天晚上都有交不完的“家庭作業”。

    因此,冷落冷美人也在情理之中了。

     說白了,封劉恒為代王,就是劉邦對薄姬的一種補償。

    而即将去上任的新代王劉恒馬上就得寸進尺,向劉邦提出了一個更為苛刻的條件。

    他以自己年幼為名,要求母親薄姬一同去上任。

     劉恒這樣做是有深意的(其實是薄姬教劉恒這樣做的)。

    一方面母親在宮中遭冷遇,本來就可有可無;另一方面卻是因為後宮之争。

    前段時間戚姬和太後的太子之争,已讓後宮之争的問題真真切切地擺在衆人面前了。

     呂後現在正在拉攏後宮的其他貴妃們。

    而戚姬仗着是劉邦最寵的妃子,也不甘落後,自然會全力出擊。

    薄姬也是聰明人,她自然不願意卷入後宮的是是非非中。

    而隻要脫離了宮中就可避開卷入這場戰争。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選擇離開,這是最明智的選擇。

    然而,她到代地後就真的可以暗淡刀光劍影,就真能穩處一方的平安嗎?讓我們看看後面曆史的發展進程就知道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