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穩固政權
關燈
小
中
大
信把他逼上了官場。
待流氓老大下去就職後,左右的人就不解地問他為什麼不治他的罪反而賞給他官職?韓信的答案是:“當年正是因為有了他,使我受辱而又不能以死相拼,他激勵了我不得不向前走,我今天之所以能坐在這個楚王的位置,完全拜他所賜。
這樣的人我難道不應該感謝他嗎?” 以德報怨,這是怎樣的一種心胸和情懷呢? 第三件事:以情盡孝。
盡孝,這倒不是說韓信像當今有錢的人那樣,為自己老去的親人動辄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上千萬的去修墓地。
當年韓信父母死的時候,韓信還小,他沒有能力也沒有辦法厚葬父母,現在封侯了,功成名就了,他馬上派人把父母的墳地修繕一新。
修好後韓信就去親自祭奠了。
一番聲淚俱下的祭奠之後,韓信看見墳地四周還有許多枯木雜草,于是他接下來就做了一件令人吃驚的事,他不顧堂堂楚王的身份竟然跪在地上,用手一棵一棵地去拔那些雜草,大有将雜草清除到底之勢。
随行的部下此時自然不能在一旁袖手旁觀了,于是乎,一場祭奠活動變成了“斬草行動”。
其情感人至深,其意暖意融融。
劉邦稱帝 大凡開國皇帝,都有一個共同之處,他們統一天下後,本來可以順理成章地稱帝了,但他們還要故弄玄虛推托一番,顯得很謙虛的樣子。
劉邦稱帝時也一樣。
當然,呼籲劉邦稱帝最先是由韓信提出來的。
韓信在辦“家事”的同時,對朝廷的事也很關心。
此時他雖然被降為楚王,但楚王好歹也是一個王,而且也算是一個比較大的王。
以他的眼光自然知道,此時一統江山的劉邦應該稱帝了。
換句話說,這個時候就算他不提出,别人也肯定會提出來的。
于是他先下手為強,先後派人聯絡了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韓信(請大家注意,此韓信非彼韓信也)、衡山王吳芮、趙王張敖(張耳之子)、燕王臧荼等八位劉邦已封的王,提議讓劉邦稱帝。
他的建議一提出,八大王自然都滿口答應了,這樣順水推舟的事他們都樂意做啊!于是聯合寫了一封奏折強烈要求劉邦稱帝。
劉邦早就想坐上皇帝的寶座了。
此時正在等着人來提這件事,然後他再順水推舟而上。
此時見了韓信等八位封王的聯名“血奏”後,不由大喜過望。
于是他立即召集文武群臣,把這個奏折拿給他們看,但嘴裡卻是這樣說的:“你們看看,你們看看,我現在過的不是挺好的嗎,他們幹嗎非要逼我做皇帝啊。
” 群臣又不是傻子,異口同聲地叫道:“臣等也是這樣想的啊!” 接下來大家紛紛要求在“血奏”上簽名,劉邦正求之不得,大殿内雖然有點亂,但劉邦的眉頭卻是舒展的。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劉邦在定陶城邊的汜水稱帝。
當文武百官齊刷刷地跪地叫劉邦“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時,劉邦完成了由王到帝的轉變。
劉邦即漢高祖,他這一天還做了四件事。
1.大赦天下的罪人,以示皇恩。
2.立呂後為太後,立劉盈為太子。
3.讓大量士兵解甲榮歸故裡,免除他們的賦稅(這一條是張良提出的。
他說現在天下已定,如果留這麼多兵在各大将領手上反而不好,容易鬧事,劉邦欣然應允)。
4.暫時(請大家注意這兩個字)定都洛陽。
隆重而莊嚴的儀式舉行完畢,接下來就是盛宴了。
當上皇帝的劉邦這一天特别高興,酒過三巡,他突然提了一個很有哲理性的問題:“朕有一問題,朕為什麼能得到天下,而項羽又為什麼失去天下呢?” 反正此時天下已定,劉邦提出這個問題後就叫大家暢所欲言,無須回避。
這等于在開座談會了。
果然在酒精的作用下,群臣們紛紛發言了,不過他們都惜字如金,很簡短有力。
“項羽喜好猜疑。
” “項羽為人過于粗犷,坑殺的罪名讓他失了民心。
” “項羽妒忌賢能,有功者不能分封,賢能者不能重用,就應該是他失天下的原因。
” …… 衆人各自發表意見後,劉邦進行了總結性的回答。
他說他與項羽相争之所以能得天下,根本在于用人方面。
為了證明他的論點。
他舉出了三個論據: 1.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我不如張良。
2.鎮守國家,安撫百姓,提供糧饷,我不如蕭何。
3.統帥百萬之兵,所向披靡,戰無不勝,我不如韓信。
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這三個曠世奇才都被朕所用,所以朕最終取得了天下。
待流氓老大下去就職後,左右的人就不解地問他為什麼不治他的罪反而賞給他官職?韓信的答案是:“當年正是因為有了他,使我受辱而又不能以死相拼,他激勵了我不得不向前走,我今天之所以能坐在這個楚王的位置,完全拜他所賜。
這樣的人我難道不應該感謝他嗎?” 以德報怨,這是怎樣的一種心胸和情懷呢? 第三件事:以情盡孝。
盡孝,這倒不是說韓信像當今有錢的人那樣,為自己老去的親人動辄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上千萬的去修墓地。
當年韓信父母死的時候,韓信還小,他沒有能力也沒有辦法厚葬父母,現在封侯了,功成名就了,他馬上派人把父母的墳地修繕一新。
修好後韓信就去親自祭奠了。
一番聲淚俱下的祭奠之後,韓信看見墳地四周還有許多枯木雜草,于是他接下來就做了一件令人吃驚的事,他不顧堂堂楚王的身份竟然跪在地上,用手一棵一棵地去拔那些雜草,大有将雜草清除到底之勢。
随行的部下此時自然不能在一旁袖手旁觀了,于是乎,一場祭奠活動變成了“斬草行動”。
其情感人至深,其意暖意融融。
劉邦稱帝 大凡開國皇帝,都有一個共同之處,他們統一天下後,本來可以順理成章地稱帝了,但他們還要故弄玄虛推托一番,顯得很謙虛的樣子。
劉邦稱帝時也一樣。
當然,呼籲劉邦稱帝最先是由韓信提出來的。
韓信在辦“家事”的同時,對朝廷的事也很關心。
此時他雖然被降為楚王,但楚王好歹也是一個王,而且也算是一個比較大的王。
以他的眼光自然知道,此時一統江山的劉邦應該稱帝了。
換句話說,這個時候就算他不提出,别人也肯定會提出來的。
于是他先下手為強,先後派人聯絡了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韓信(請大家注意,此韓信非彼韓信也)、衡山王吳芮、趙王張敖(張耳之子)、燕王臧荼等八位劉邦已封的王,提議讓劉邦稱帝。
他的建議一提出,八大王自然都滿口答應了,這樣順水推舟的事他們都樂意做啊!于是聯合寫了一封奏折強烈要求劉邦稱帝。
劉邦早就想坐上皇帝的寶座了。
此時正在等着人來提這件事,然後他再順水推舟而上。
此時見了韓信等八位封王的聯名“血奏”後,不由大喜過望。
于是他立即召集文武群臣,把這個奏折拿給他們看,但嘴裡卻是這樣說的:“你們看看,你們看看,我現在過的不是挺好的嗎,他們幹嗎非要逼我做皇帝啊。
” 群臣又不是傻子,異口同聲地叫道:“臣等也是這樣想的啊!” 接下來大家紛紛要求在“血奏”上簽名,劉邦正求之不得,大殿内雖然有點亂,但劉邦的眉頭卻是舒展的。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劉邦在定陶城邊的汜水稱帝。
當文武百官齊刷刷地跪地叫劉邦“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時,劉邦完成了由王到帝的轉變。
劉邦即漢高祖,他這一天還做了四件事。
1.大赦天下的罪人,以示皇恩。
2.立呂後為太後,立劉盈為太子。
3.讓大量士兵解甲榮歸故裡,免除他們的賦稅(這一條是張良提出的。
他說現在天下已定,如果留這麼多兵在各大将領手上反而不好,容易鬧事,劉邦欣然應允)。
4.暫時(請大家注意這兩個字)定都洛陽。
隆重而莊嚴的儀式舉行完畢,接下來就是盛宴了。
當上皇帝的劉邦這一天特别高興,酒過三巡,他突然提了一個很有哲理性的問題:“朕有一問題,朕為什麼能得到天下,而項羽又為什麼失去天下呢?” 反正此時天下已定,劉邦提出這個問題後就叫大家暢所欲言,無須回避。
這等于在開座談會了。
果然在酒精的作用下,群臣們紛紛發言了,不過他們都惜字如金,很簡短有力。
“項羽喜好猜疑。
” “項羽為人過于粗犷,坑殺的罪名讓他失了民心。
” “項羽妒忌賢能,有功者不能分封,賢能者不能重用,就應該是他失天下的原因。
” …… 衆人各自發表意見後,劉邦進行了總結性的回答。
他說他與項羽相争之所以能得天下,根本在于用人方面。
為了證明他的論點。
他舉出了三個論據: 1.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我不如張良。
2.鎮守國家,安撫百姓,提供糧饷,我不如蕭何。
3.統帥百萬之兵,所向披靡,戰無不勝,我不如韓信。
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這三個曠世奇才都被朕所用,所以朕最終取得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