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三鳥 危險的“平涼會盟”
關燈
小
中
大
遭遇李晟伏擊、在汧城險些喪命的那一刻起,尚結贊就開始精心設計這盤棋了。
他的第一步是親自帶兵到鳳翔走了一趟,卻對鳳翔秋毫無犯,故意空手而回,以此陷害李晟。
表面上看,這麼做好像有些小兒科,但後來的事實證明,此舉發揮了四兩撥千斤之效。
他的第二步棋,是利用馬燧與李晟的嫌隙,讓馬燧選擇主和的立場,然後通過他影響德宗、促成和議。
第三步棋,是利用“平涼會盟”的機會抓住或殺死渾瑊,繼而放風聲給德宗,讓德宗以為馬燧和吐蕃之間有什麼不可告人的陰謀,從而借德宗之手除掉馬燧或至少解除他的兵權。
走完這三步,尚結贊就能把李晟、馬燧、渾瑊這三個“唐之良将”全部擺平,讓唐朝的大門從此為他徹底敞開!(《資治通鑒》卷二三二:“尚結贊惡李晟、馬燧、渾瑊,曰:‘去此三人,唐可圖也!’”)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環環相扣、一石三鳥的完美計劃。
當然,這個計劃要想順利實施,不能沒有德宗李适的配合。
而從目前的結果來看,德宗确實跟尚結贊配合得相當默契——不僅讓吐蕃人成功渡過了一場“羊馬多死、糧運不繼”的危機,而且還把尚結贊最憎恨、最顧忌的李晟和馬燧從戰場上拿掉了,為吐蕃日後的入寇打開了綠燈。
總的來看,除了渾瑊僥幸漏網之外,尚結贊的這盤棋走得可謂相當完美。
他足以為此感到自豪了。
然而,盡管尚結贊憑借他的謀略化解了危機,可自然災害所帶來的影響卻不可能在短時間内完全消除。
從去年冬天開始,一直到這一年六月,屯駐在鹽州和夏州的吐蕃守軍始終受到糧運不繼、補給短缺的困擾,很多人都染上瘟疫,并且患上了嚴重的思鄉病。
尚結贊很無奈,即便他很想趁唐軍受挫之機殺進關中,在長安城内狠狠擄掠一把,可現實情況卻不允許他這麼做。
最後,尚結贊隻好選擇撤兵。
他命人焚毀了鹽、夏二州的房子,拆除了城牆,然後裹挾當地的漢人百姓揚長而去。
馬燧因力主和議失勢後,同為主和派的宰相張延賞大為憂懼,遂一病不起,一個月後就嗚呼哀哉、抑郁而終了。
在張延賞死前不久,宰相齊映、劉滋已先後被他排擠出朝。
此時,朝中的宰相隻剩下一個柳渾。
德宗意識到,值此會盟失敗、上下離心的艱難時刻,朝廷太需要一個有資曆、有經驗、有智慧、有魄力的宰相來掌舵了。
放眼天下,有誰能當此重任? 當然是李泌。
貞元三年六月,時任陝虢觀察使的李泌被德宗征召回朝,旋即被任命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對于此次任命,李泌并未推辭,這一點着實讓德宗甚感欣慰,同時也讓滿朝文武很有些意外——這個四朝元老兼三朝帝師,曾經在肅宗和代宗時代數次堅拒宰相職位,這次為什麼答應得這麼爽快呢? 答案很簡單——德宗朝廷有麻煩了! 此時的德宗朝廷正面臨一個巨大的潛在危險,要是李泌再不出手化解,帝國很可能又會爆發一場類似于建中年間的諸藩之亂。
因為,曾經在軍隊中享有極高威望的李晟和馬燧,此時與德宗的關系正日益緊張。
盡管他們都已被剝奪了兵權,但是為數衆多的舊部對他們的擁戴之心仍然存在,更重要的是——德宗李适對他們的猜忌之心仍然存在。
換句話說,面對李晟和馬燧這兩個平叛功臣,德宗常常有一種“尾大不掉”之憂;而面對德宗的百般猜忌,李晟和馬燧則常常有一種“功高不賞”之懼。
用老百姓的話說,這就叫麻稈打狼兩頭怕! 如果任由這種局面發展下去,誰敢保證李晟和馬燧不會迫于無奈、铤而走險呢?誰又敢保證他們不會步李懷光之後塵呢? 要想化解皇帝與功臣之間的緊張關系,避免災難性的後果,李泌就必須以宰相的身份上場斡旋。
李泌知道,自己責無旁貸。
他的第一步是親自帶兵到鳳翔走了一趟,卻對鳳翔秋毫無犯,故意空手而回,以此陷害李晟。
表面上看,這麼做好像有些小兒科,但後來的事實證明,此舉發揮了四兩撥千斤之效。
他的第二步棋,是利用馬燧與李晟的嫌隙,讓馬燧選擇主和的立場,然後通過他影響德宗、促成和議。
第三步棋,是利用“平涼會盟”的機會抓住或殺死渾瑊,繼而放風聲給德宗,讓德宗以為馬燧和吐蕃之間有什麼不可告人的陰謀,從而借德宗之手除掉馬燧或至少解除他的兵權。
走完這三步,尚結贊就能把李晟、馬燧、渾瑊這三個“唐之良将”全部擺平,讓唐朝的大門從此為他徹底敞開!(《資治通鑒》卷二三二:“尚結贊惡李晟、馬燧、渾瑊,曰:‘去此三人,唐可圖也!’”)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環環相扣、一石三鳥的完美計劃。
當然,這個計劃要想順利實施,不能沒有德宗李适的配合。
而從目前的結果來看,德宗确實跟尚結贊配合得相當默契——不僅讓吐蕃人成功渡過了一場“羊馬多死、糧運不繼”的危機,而且還把尚結贊最憎恨、最顧忌的李晟和馬燧從戰場上拿掉了,為吐蕃日後的入寇打開了綠燈。
總的來看,除了渾瑊僥幸漏網之外,尚結贊的這盤棋走得可謂相當完美。
他足以為此感到自豪了。
然而,盡管尚結贊憑借他的謀略化解了危機,可自然災害所帶來的影響卻不可能在短時間内完全消除。
從去年冬天開始,一直到這一年六月,屯駐在鹽州和夏州的吐蕃守軍始終受到糧運不繼、補給短缺的困擾,很多人都染上瘟疫,并且患上了嚴重的思鄉病。
尚結贊很無奈,即便他很想趁唐軍受挫之機殺進關中,在長安城内狠狠擄掠一把,可現實情況卻不允許他這麼做。
最後,尚結贊隻好選擇撤兵。
他命人焚毀了鹽、夏二州的房子,拆除了城牆,然後裹挾當地的漢人百姓揚長而去。
馬燧因力主和議失勢後,同為主和派的宰相張延賞大為憂懼,遂一病不起,一個月後就嗚呼哀哉、抑郁而終了。
在張延賞死前不久,宰相齊映、劉滋已先後被他排擠出朝。
此時,朝中的宰相隻剩下一個柳渾。
德宗意識到,值此會盟失敗、上下離心的艱難時刻,朝廷太需要一個有資曆、有經驗、有智慧、有魄力的宰相來掌舵了。
放眼天下,有誰能當此重任? 當然是李泌。
貞元三年六月,時任陝虢觀察使的李泌被德宗征召回朝,旋即被任命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對于此次任命,李泌并未推辭,這一點着實讓德宗甚感欣慰,同時也讓滿朝文武很有些意外——這個四朝元老兼三朝帝師,曾經在肅宗和代宗時代數次堅拒宰相職位,這次為什麼答應得這麼爽快呢? 答案很簡單——德宗朝廷有麻煩了! 此時的德宗朝廷正面臨一個巨大的潛在危險,要是李泌再不出手化解,帝國很可能又會爆發一場類似于建中年間的諸藩之亂。
因為,曾經在軍隊中享有極高威望的李晟和馬燧,此時與德宗的關系正日益緊張。
盡管他們都已被剝奪了兵權,但是為數衆多的舊部對他們的擁戴之心仍然存在,更重要的是——德宗李适對他們的猜忌之心仍然存在。
換句話說,面對李晟和馬燧這兩個平叛功臣,德宗常常有一種“尾大不掉”之憂;而面對德宗的百般猜忌,李晟和馬燧則常常有一種“功高不賞”之懼。
用老百姓的話說,這就叫麻稈打狼兩頭怕! 如果任由這種局面發展下去,誰敢保證李晟和馬燧不會迫于無奈、铤而走險呢?誰又敢保證他們不會步李懷光之後塵呢? 要想化解皇帝與功臣之間的緊張關系,避免災難性的後果,李泌就必須以宰相的身份上場斡旋。
李泌知道,自己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