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窮匕見 李懷光叛亂

關燈
有多想就同意了。

    随後,李晟等部奉命與李懷光在鹹陽西面的陳濤斜會師,這三支部隊的節制之權就此落到了李懷光手上。

     德宗本以為這樣一來,李懷光肯定可以出兵了。

    沒想到他總攬兵權之後,在鹹陽一待又是一個多月,始終逗留不進。

    德宗屢屢派遣宦官前去催促,李懷光總是以“士卒疲弊”為由敷衍搪塞。

     德宗當然不會知道,這一個多月裡,李懷光已經暗中跟朱泚搭上了線,締結了互不侵犯條約。

    在此期間,李晟等将領也幾乎天天勸請李懷光開戰,但同樣被他以各種理由否決。

    李晟最後終于明白——李懷光八成是想造反了。

     一想到這裡,李晟頓時驚出了一身冷汗。

    一旦李懷光動手,那他和李建徽等人豈不是成了李懷光砧闆上的魚肉? 李晟随即上奏德宗,要求與李懷光分兵,回到他原來的駐地東渭橋。

    可德宗卻仍然把收複長安的希望寄托在李懷光身上,所以就把李晟的奏章扣了下來,根本不理會他的請求,以免再次觸怒李懷光。

     然而,德宗的步步退讓隻能換來李懷光的得寸進尺。

     幾天後,李懷光又開出了一個條件。

    他上奏德宗說:“各軍的糧饷和賞賜都很菲薄,唯獨神策軍的待遇最為優厚。

    如此厚此薄彼,又怎麼驅使士兵去作戰?” 李懷光的意思明擺着——要想讓我去打仗,就要給我漲工資。

     應該說,李懷光反映的情況是屬實的,神策軍是中央禁軍,其待遇曆來比諸鎮的軍隊高得多。

    說難聽點,跟神策軍比起來,其他地方部隊都像是後娘養的。

    如果在平時,李懷光提這個條件,德宗或許還能答應,可問題是現在這個節骨眼上,朝廷自己尚且囊中羞澀、捉襟見肘,拿什麼來給李懷光的部隊漲工資? 德宗郁悶了。

    要是拿不出真金白銀,李懷光立馬又有了撒嬌使氣的借口,說不定還會激起士兵嘩變,導緻泾師之變的悲劇重演,這個後果不堪設想。

    但是,眼下朝廷這麼困難,上哪去給他弄真金白銀? 無奈之下,德宗隻好派陸贽出馬,希望他去做一下李懷光的思想政治工作。

     像這種事,陸贽其實也沒轍。

     想通過思想政治工作讓李懷光這種人發揚奉獻精神,那基本上是在扯淡。

    陸贽所能想到的唯一辦法,不是給李懷光漲工資,而是讓李晟主動提出降工資。

     隻有這樣,才能做到一碗水端平,也才能堵住李懷光的嘴。

     來到李懷光軍中時,陸贽特意叫上了李晟,一起到李懷光的大帳中商議。

    李懷光一看見陸贽就大發牢騷:“将士們打的是一樣的仗,得到的糧饷賞賜卻截然不同,如何叫他們同心協力?” 陸贽無語,隻好頻頻給李晟使眼色。

     李懷光滿臉得意,也用一種挑釁的目光看着李晟,看他如何接招。

     這一回,他算是把李晟逼進死角了——隻要李晟自己開口削減福利,一下子就會失去部衆的擁戴,到時候不用李懷光動手,神策軍将士就會把他生吞活剝了。

     在李懷光的逼視下,李晟不慌不忙地開口了:“李公,您是元帥,擁有号令三軍之權;我隻是一支部隊的将領,一切當然要聽從您的指揮。

    像削減福利這種事情,還不是您一句話嗎?我堅決聽從李公的裁決。

    ” 聰明,實在聰明!陸贽忍不住在心裡暗暗叫好。

    他偷眼瞥了下李懷光,隻見他臉上一陣紅一陣白,嘴裡卻說不出一個字。

     李懷光當然不能開這個口。

     他拿待遇問題做文章,目的就是要迫使神策軍上下離心、将士反目,最好是激起變亂,他好趁火打劫。

    可要是他親自下這個命令,就等于是把神策将士的怒火引到了自己身上,李懷光當然不會做這種傻事。

    因為沒人願意開這個口,漲工資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說到底,李懷光隻是個粗人,要跟李晟耍心眼,他的智商還不夠。

     李晟後來之所以成為德宗一朝的三大名将之一,原因也很簡單——他不僅打仗比别人厲害,腦子也比别人好使。

     陸贽在李懷光的軍營中待了幾天,敏銳地察覺到了李懷光的異動。

    回到奉天後,他馬上向德宗提議,趕緊讓李晟撤回東渭橋,否則遲早會出亂子。

    德宗聽完他的分析,覺得有一定的道理,隻好批準李晟撤離。

     李晟就此躲過一劫。

    他一撤,李建徽和楊惠元的勢力更顯薄弱,陸贽又勸德宗下令,讓李、楊二部也從陳濤斜撤出來,以防被李懷光吞并。

    但是,此議卻遭到了德宗的否決。

     德宗說:“你的想法固然周密,可李晟一走,李懷光很可能已經懷恨在心,倘若再讓李、楊二部離開,恐怕李懷光又有意見,反而難以調停,還是緩一緩再說吧。

    ” 這一年二月下旬,李懷光頻頻與朱泚密謀,狼子野心已經昭然若揭。

    李晟看在眼裡,立刻上疏,向德宗發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