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稅法 危機與拯救
關燈
小
中
大
據說楊炎這個人有三大優點:一、長得帥;二、文章寫得漂亮;三、擅長理财。
所以史書毫不吝惜對他的贊美之辭:“美須眉,風骨峻峙,文藻雄麗”“有風儀,博以文學,早負時稱”“救時之弊,頗有嘉聲”(《舊唐書·楊炎傳》)。
代宗時代,楊炎憑借前兩個優點赢得了當權宰相元載的賞識,頗受重用,可惜元載垮台後,楊炎就被貶到了山高皇帝遠的道州(今湖南道縣)。
直到德宗即位,他的人生才突然躍上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
同時,他的第三個優點也才有了真正的用武之地。
楊炎一入相,首先解決的是皇帝的“小金庫”問題。
在中國曆史上,曆朝曆代的皇帝都有自己的小金庫,主要用以宮廷和皇室的一些額外花銷。
一般情況下,小金庫的錢是有限的,皇帝大人也得掰着指頭過日子,稍不留神,大手大腳一下,皇帝也不免變成“月光族”。
所以,大多數皇帝都會想方設法擴大小金庫的收入。
如果皇帝賢明的話,這方面往往還比較節制,要是碰上昏庸奢侈的敗家皇帝,那朝廷的國庫就遭殃了——小金庫花光就從國庫掏,反正天下都是朕的,朕愛怎麼掏就怎麼掏,想掏多少掏多少,誰也管不着! 有唐一朝,朝廷的國庫名為“左藏”,宮内的小金庫名為“大盈”。
開國伊始,李唐朝廷就訂立了一套制度,對國庫實行非常嚴格的監管。
每年春夏秋冬四季,負責管理左藏的庫藏部(太府寺)都會對各地上繳的金帛分批點驗,然後悉數登記入庫,同時還要由審計署(比部)負責監督,實地查對,以防出現貪污現象。
因此,在安史之亂前的一百多年裡,左藏庫和大盈庫泾渭分明,一般不會出現皇帝亂掏亂摸的現象。
然而,到了肅、代之際,一切就全都亂套了。
問題首先出在朝中那些居功自傲、驕橫跋扈的武将身上。
這些人自恃對國家有功,加之手中握有重兵,于是就把左藏庫當成了他們家的提款機,隔三差五就來提上一筆,連收條都不帶打。
面對這些肆無忌憚的軍閥,管理國庫的官吏們都是敢怒而不敢言。
當時的全國财政總監(度支使)第五琦就為此大傷腦筋,萬般無奈之下,隻好把左藏庫裡的金帛全都搬進了宮中的大盈庫,交給宦官去管理。
如此一來,軍閥的魔爪固然是鞭長莫及了,但不幸的是,國家财富轉眼又落進了宦官的腰包。
在肅、代兩朝的二十餘年間,有權力染指大盈庫的宦官前後多達三百餘人。
不管是庫藏部還是審計署,沒有人知道這三百多個宦官究竟從國庫搬走了多少金帛,也不知道國家每年的财政收入到底是多少。
除了窮兇極惡的軍閥和監守自盜的宦官外,還有一隻無形的手也時常在内庫中進進出出,而且比前二者更為理所當然、天經地義。
那是誰的手? 當然是皇帝的。
以前内外兩庫泾渭分明的時候,皇帝大人也時不時會落入囊中羞澀的窘境。
現在好了,沒錢花的時候也不用跟度支使開口了,隻要往大盈庫伸伸手,想拿多少拿多少,方便快捷,省時省力,真是不亦快哉! 楊炎上台時,擺在他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個腐爛的局面。
他知道,如果不從國庫的整頓和監管入手,治理國家财政根本無從談起。
大曆十四年年底,楊炎向德宗李适鄭重提出:“财賦者,國家之大本,民生之命脈。
社稷興亡、朝廷安危的關鍵之一,就在于如何管理國家的财政收入,所以曆朝曆代,都委派重臣進行掌管,但盡管如此,仍然無法徹底避免物資損耗和賬目不清的情況。
如今,國庫被宦官把持,每年的收入多少,開支多少,盈餘或虧空的情況如何,朝中大臣全都一無所知,政
所以史書毫不吝惜對他的贊美之辭:“美須眉,風骨峻峙,文藻雄麗”“有風儀,博以文學,早負時稱”“救時之弊,頗有嘉聲”(《舊唐書·楊炎傳》)。
代宗時代,楊炎憑借前兩個優點赢得了當權宰相元載的賞識,頗受重用,可惜元載垮台後,楊炎就被貶到了山高皇帝遠的道州(今湖南道縣)。
直到德宗即位,他的人生才突然躍上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
同時,他的第三個優點也才有了真正的用武之地。
楊炎一入相,首先解決的是皇帝的“小金庫”問題。
在中國曆史上,曆朝曆代的皇帝都有自己的小金庫,主要用以宮廷和皇室的一些額外花銷。
一般情況下,小金庫的錢是有限的,皇帝大人也得掰着指頭過日子,稍不留神,大手大腳一下,皇帝也不免變成“月光族”。
所以,大多數皇帝都會想方設法擴大小金庫的收入。
如果皇帝賢明的話,這方面往往還比較節制,要是碰上昏庸奢侈的敗家皇帝,那朝廷的國庫就遭殃了——小金庫花光就從國庫掏,反正天下都是朕的,朕愛怎麼掏就怎麼掏,想掏多少掏多少,誰也管不着! 有唐一朝,朝廷的國庫名為“左藏”,宮内的小金庫名為“大盈”。
開國伊始,李唐朝廷就訂立了一套制度,對國庫實行非常嚴格的監管。
每年春夏秋冬四季,負責管理左藏的庫藏部(太府寺)都會對各地上繳的金帛分批點驗,然後悉數登記入庫,同時還要由審計署(比部)負責監督,實地查對,以防出現貪污現象。
因此,在安史之亂前的一百多年裡,左藏庫和大盈庫泾渭分明,一般不會出現皇帝亂掏亂摸的現象。
然而,到了肅、代之際,一切就全都亂套了。
問題首先出在朝中那些居功自傲、驕橫跋扈的武将身上。
這些人自恃對國家有功,加之手中握有重兵,于是就把左藏庫當成了他們家的提款機,隔三差五就來提上一筆,連收條都不帶打。
面對這些肆無忌憚的軍閥,管理國庫的官吏們都是敢怒而不敢言。
當時的全國财政總監(度支使)第五琦就為此大傷腦筋,萬般無奈之下,隻好把左藏庫裡的金帛全都搬進了宮中的大盈庫,交給宦官去管理。
如此一來,軍閥的魔爪固然是鞭長莫及了,但不幸的是,國家财富轉眼又落進了宦官的腰包。
在肅、代兩朝的二十餘年間,有權力染指大盈庫的宦官前後多達三百餘人。
不管是庫藏部還是審計署,沒有人知道這三百多個宦官究竟從國庫搬走了多少金帛,也不知道國家每年的财政收入到底是多少。
除了窮兇極惡的軍閥和監守自盜的宦官外,還有一隻無形的手也時常在内庫中進進出出,而且比前二者更為理所當然、天經地義。
那是誰的手? 當然是皇帝的。
以前内外兩庫泾渭分明的時候,皇帝大人也時不時會落入囊中羞澀的窘境。
現在好了,沒錢花的時候也不用跟度支使開口了,隻要往大盈庫伸伸手,想拿多少拿多少,方便快捷,省時省力,真是不亦快哉! 楊炎上台時,擺在他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個腐爛的局面。
他知道,如果不從國庫的整頓和監管入手,治理國家财政根本無從談起。
大曆十四年年底,楊炎向德宗李适鄭重提出:“财賦者,國家之大本,民生之命脈。
社稷興亡、朝廷安危的關鍵之一,就在于如何管理國家的财政收入,所以曆朝曆代,都委派重臣進行掌管,但盡管如此,仍然無法徹底避免物資損耗和賬目不清的情況。
如今,國庫被宦官把持,每年的收入多少,開支多少,盈餘或虧空的情況如何,朝中大臣全都一無所知,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