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适 閃亮登場的新帝

關燈
何“擺平”郭子儀就成了德宗李适不得不面對的一道政治難題。

     這個事情的難度在于:雖然郭子儀本人比較厚道,但他麾下那幫将領卻沒有一個是吃素的,萬一事情做得不漂亮,把那幫将領惹毛了,後果将不堪設想。

    所以,要解決這道難題,必須有一個巧妙的辦法。

     經過一番審慎而周密的考慮,李适終于找到了一個既簡單又安全的辦法。

     一個字——分。

     也就是說,必須把郭子儀手中的權力“分解”開來,再“分配”到他麾下的幾個主要将領頭上。

    如此一來,朝廷便能收一石三鳥之效:既削弱了郭子儀的權力,又安撫了那些驕兵悍将,還能讓那幾個主要将領從此對德宗感恩戴德。

     大曆十四年閏五月十五日,德宗李适下诏,尊郭子儀為“尚父”,加授太尉,保留中書令,其餘兼職全部免除;同時,将郭子儀原來擔任的主要軍職,分别授予他麾下的三個主要将領——李懷光、常謙光、渾瑊。

    至此,這個困擾了代宗許多年的問題,終于在德宗手上得到了妥善的解決。

     第二件事:李适成功挫敗了一起政變陰謀。

     這起陰謀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

    說它不大,是因為牽涉面不是很廣;說它不小,是因為它事關“廢立”,直接威脅到了李适的皇權。

     陰謀的策劃者有兩個:一個是兵部侍郎黎幹,一個是高階宦官(特進,正二品)劉忠翼。

    據稱,黎幹為人“狡險谀佞”,而劉忠翼則是“恃寵貪縱”,兩個人沆瀣一氣,内外勾結,很早就企圖幹預代宗“立後”和“立儲”的大政。

     若幹年前,德宗李适尚未被立為太子,别有用心的黎幹和劉忠翼就極力勸說代宗,讓他立獨孤貴妃為皇後,再立獨孤氏的兒子韓王李迥為太子。

    但是代宗沒有受他們的蠱惑,而是冊立了長子雍王李适。

     李适即位後,黎幹和劉忠翼唯恐遭到報複,遂惶惶不可終日。

    當時長安坊間紛紛傳言,說黎、劉二人日夜密謀,企圖發動政變。

    李适當然不會掉以輕心,便派人暗中監視二人的一舉一動。

     大曆十四年閏五月的一個黃昏,黎幹又乘坐一頂小轎悄悄進入劉忠翼的府邸,與他密談多時,至當天深夜才離去。

    德宗李适得到密報後,立刻采取行動,命有關部門将黎幹和劉忠翼逮捕。

    經過審訊,黎、劉二人對自己的政變陰謀供認不諱。

    李适大怒,當即開除二人的官籍,并終身流放邊地。

     閏五月二十七日,黎幹和劉忠翼剛剛走到藍田(今陝西藍田縣),李适就命人追上了他們,宣诏将二人賜死。

     第三件事:李适不動聲色地從宦官手中奪回了禁軍兵權。

     肅、代之際,大唐帝國有兩大亂象最為引人注目,一個是藩鎮叛亂,還有一個就是宦官擅權。

    這兩大亂象是相輔相成的。

    正是由于此起彼伏的藩鎮叛亂讓李唐天子對武将逐漸喪失了信任,才不得不把禁軍兵權交給宦官,沒想到卻因此導緻了宦官的恃寵擅權;而宦官掌握宮禁大權後,為了鞏固權位,又回過頭來勾結各地藩鎮,緻使那些跋扈藩鎮越發驕縱難制。

     代宗一朝,李輔國、程元振、魚朝恩三個權宦先後掌控禁軍,又因恃寵擅權而先後被代宗除掉。

    但是,代宗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禁軍兵權的歸屬問題,所以總是治标而不治本——往往是舊一代的權宦剛剛倒下,新一代的權宦便又強勢崛起。

     總之,宦官雖然走馬燈似的換,但宦官擅權的問題卻始終如故。

     李适即位時,面對的當權宦官是王駕鶴。

    此人繼魚朝恩之後崛起,時任神策都知兵馬使、左領軍大将軍,“典禁兵十餘年,權行中外”(《資治通鑒》卷二二五)。

     對于陰魂不散的宦官擅權問題,李适自然也是深以為憂。

    同時他也很清楚,代宗之所以無法徹底解決宦官問題,是因為他始終不敢把禁軍交給武将。

     可是,為什麼要非此即彼呢? 既然宦官和武将都不可信任,為什麼不變通一下,索性把禁軍交給文臣呢? 在李适看來,要徹底解決宦官擅權的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把禁軍交給文臣! 為此,李适一上台,就開始在文官中尋找合适的人選。

     最後,他鎖定了司農卿白秀珪。

     嚴格來講,白秀珪并不是文人,而是“胥吏”出身。

    他早年在李光弼帳下擔任幕僚,做事細心勤勉,并且頗有心計。

    李光弼對他非常信任,将其引為心腹,時常讓他參決軍政大事。

     這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