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笑到了最後?

關燈
田承嗣一次次說他要入朝謝罪,其實都是放屁。

     他非但不入朝,而且始終沒有放棄擴張的野心。

     大曆十一年五月,汴宋(治所在汴州,今河南開封市)留後田神玉病卒,都虞侯李靈曜趁機發動兵變,殺了該鎮的幾個軍政首腦,随即自立為留後,并北結田承嗣為援。

    而田承嗣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竟公然充當李靈曜的靠山。

     代宗為了安撫李靈曜,就任命他為濮州(今山東鄄城縣)刺史。

    可李靈曜卻嫌官小,拒絕赴任。

    代宗無可奈何,隻好承認他為汴宋留後。

     李靈曜得逞後,更加不把朝廷放在眼裡,随即效仿河北諸鎮,一口氣任命了境内八州的所有刺史和縣令,緻使朝廷任命的那些官員一夜之間全部下崗。

    代宗忍無可忍,遂征調五道兵馬征讨李靈曜。

    田承嗣出兵援救,代宗再度削除田承嗣官爵,宣布對田、李二人一起讨伐。

    稍後,田承嗣和李靈曜分别被朝廷軍所敗。

    李靈曜逃亡,後被擒,押送京師斬首。

    田承嗣惶悚,趕緊又上表請罪,李正己又替他說話,代宗隻好再一次就坡下驢,下诏複其官爵…… 唐代宗李豫在位的十幾年間,這一幕幕藩鎮叛亂的鬧劇就這樣此起彼伏、循環上演,而李唐朝廷根本沒有能力徹底解決藩鎮問題,隻好見招拆招,走一步算一步。

    除了利用藩鎮之間的矛盾使其相互制衡外,代宗李豫實在是别無良策。

     朝廷對諸藩處處妥協、一再退讓的結果,就是令其越發驕縱、日益坐大。

     關于唐代宗大曆末年的政局,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有一段準确的概述和評論: “平盧節度使李正己先有淄、青、齊、海、登、萊、沂、密、德、棣十州之地,及李靈曜之亂,諸道合兵攻之,所得之地,各為己有,正己又得曹、濮、徐、兗、郓五州……擁兵十萬,雄據東方,鄰籓皆畏之。

    是時田承嗣據魏、博、相、衛、洺、貝、澶七州,李寶臣據恒、易、趙、定、深、冀、滄七州,各擁衆五萬;梁崇義(山南東道節度使,治所在襄州,今湖北襄陽市)據襄、鄧、均、房、複、郢六州,有衆二萬;相與根據蟠結,雖奉事朝廷而不用其法令,官爵、甲兵、租賦、刑殺皆自專之,上(代宗李豫)寬仁(實際上是無能為力、無可奈何),一聽其所為……以是雖在中國名藩臣,而實如蠻貊異域焉。

    ”名為藩臣,實如異域! 這就是大唐帝國在安史之亂後所面臨的曆史困境。

     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春,當心力交瘁的唐代宗李豫陪伴着内憂外患的大唐帝國步履蹒跚地走過十七度春秋後,一切顯然都還沒有好轉的迹象。

    雖說在這年二月,朝廷的心腹之患田承嗣終于死了,但是代宗并不敢采取什麼舉措,隻能聽任其侄田悅自立為留後,随後任命田悅為節度使。

    三月,淮西都虞侯李希烈又發動兵變,驅逐了節度使李忠臣,迫使李忠臣單騎亡走京師。

    代宗無可奈何,仍複以李希烈為留後,不久又任其為節度使。

     這年夏天,五十四歲的唐代宗李豫終于在無盡的煩憂和抑郁中一病不起了。

     大曆十四年五月二十一日。

    日暮時分。

     長安大明宮紫辰内殿。

     唐代宗李豫氣息奄奄地躺在病榻上,看見夕陽的餘晖正一點一滴從他的眼前褪去,同時看見一個未知的黑暗世界正一步一步地朝他走來。

     這天早上,自知大限已至的李豫頒布了他一生中的最後一道诏書——命太子李适監國。

     李豫知道,這個年已三十八歲的長子已經完全有資格繼承李唐王朝的社稷江山,但他始終心懷隐憂的是——李适有能力對付那些“名為藩臣,實如異域”的跋扈藩鎮嗎?李适有能力駕馭這輛險象環生、前程叵測的帝國馬車嗎? 夜幕徐徐降臨,内殿一片靜阒。

    幾個宦官小心翼翼地點亮了殿内的火燭。

    他們的臉在半明半暗的光影中浮沉閃爍。

    仿佛有那麼一瞬間,李豫蓦然看見了幾張熟悉的臉。

     那是李輔國的臉、程元振的臉、魚朝恩的臉…… 他們來了嗎? 他們去了又來了嗎? 李豫痛苦地閉上了眼睛。

     然後他的眼睛再也沒有睜開。

     李豫走了。

     遠處的世界依舊喧嚣,世上的人群依舊擾攘。

     李豫走了,把騷動不安的塵世遺落在了身後,把一團亂麻的天下遺落在了身後,把無盡的流血、殺戮、陰謀、謊言、背叛、紛争,全部遺落在了身後…… [1]所謂“遙領宰相”,就是在原有官爵上加授“同平章事”之銜。

    雖然這個頭銜并無實權,但卻是身份、地位和榮譽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