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入長安

關燈
财帛也已被他們劫掠一空,所以在他們看來,此刻實在不值得為了這座空城付出血的代價。

    十月二十一日,吐蕃軍隊匆匆帶上他們的戰利品,當天就全部撤出了長安。

     降将高晖一見吐蕃人扔下他跑了,無奈之下,隻好帶着麾下的三百餘騎東走,走到潼關時,被守将李日越抓獲,當場就被砍了腦袋。

     十月二十三日,得知長安光複的消息,代宗李豫感到了莫大的欣慰。

    他即日下诏,任命郭子儀為西京留守,第五琦為京兆尹,同時讓宰相元載取代程元振,擔任元帥行軍司馬。

     長安雖然又回到了唐朝的手中,但無論如何,這都是一場令人難以容忍的奇恥大辱。

    用郭子儀的話說,這是“國恥”。

     帝國為什麼會遭受這場國恥? 這筆賬不能不算。

     事實上,早在代宗避居陝州之時,太常博士柳伉就已經幫他把這筆賬算了個一清二楚。

    柳伉說:“吐蕃人長驅直入,兵不血刃而入京師,洗劫宮闱,焚燒陵寝,士卒卻無一人力戰,此将帥叛陛下也;陛下長期疏遠功臣,寵幸宦官,終究釀成大禍,群臣竟無人敢犯顔直谏,此公卿叛陛下也;陛下剛剛離開京師,坊間便發生騷亂,暴民公然搶奪府庫,自相殘殺,此京畿民衆叛陛下也;陛下自十月初一下诏各道兵馬勤王,盡四十日,無一輛戰車入關,此四方叛陛下也。

    既然内外皆叛,那麼請問陛下,今日之勢,是安是危?若以為危,豈能高枕無憂,不為天下讨伐罪人?” 柳伉得出的結論是:要想鏟除禍亂之源,保全宗廟社稷,就必須砍掉一個人的腦袋。

     這個人就是宦官程元振。

     柳伉還說,除了誅殺程元振外,還必須把各級宦官的職權收回,交還各有關部門;并收回神策軍的兵權,交給朝中的大臣。

    同時,皇帝還要削除尊号,下诏罪己,宣布從此改過自新,否則甘願遜位讓賢。

     最後,柳伉跟皇帝打賭:“倘若如此,而兵仍不至,人仍不感,天下仍不服,請将臣全家老小碎屍萬段,以謝陛下!” 柳伉這筆賬一算下來,把代宗李豫的臉皮撕得可謂一幹二淨。

     李豫為此郁悶了好多天。

     可他最後還是不得不承認,柳伉說的都是事實,而且句句都是發自肺腑的忠言。

     不過,事實歸事實,忠言歸忠言,讓代宗把宦官們都給廢了那是不可能的,讓他下诏罪己、改過自新那更是不可能的,至于誅殺程元振嘛……似乎也是沒有必要的。

     十一月初二,代宗下诏削除了程元振的所有官爵,将他遣回原籍。

     代宗之所以不殺程元振,表面原因固然是程元振有剪除李輔國之功,代宗不忍誅殺,可事實上,此次吐蕃入寇也讓代宗李豫發現了很多問題。

    就像柳伉所說的那樣,這次長安淪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程元振專權亂政之外,無論是士卒将帥、公卿百官,還是四方藩鎮,人人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如果要追究罪責,此次應該問罪的絕不止程元振一個! 既然如此,殺了他又有什麼用呢?殺了他就能讓所有人從今往後對天子和朝廷忠心耿耿了嗎? 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代宗不殺程元振的最主要原因,是他對宦官這個群體仍然抱有極大的信任,因而不想把事情做絕,以免傷了其他宦官的心。

     在代宗看來,自己在很多時候仍然是要依賴宦官的。

    比方說,萬一哪天敵寇又來了,士卒将帥、公卿百官又各自逃命了,四方藩鎮又按兵不動作壁上觀了,他身邊至少還有像魚朝恩這樣的宦官保駕。

     這次吐蕃入寇讓代宗看清了一個殘酷的現實,那就是——沒有誰是真正靠得住的! 百官要是靠得住,母豬恐怕都會上樹;藩鎮要是靠得住,大象恐怕也會跳舞……至于說宦官,當然也不見得始終靠得住。

    但最起碼,宦官總是一支制衡百官、制約藩鎮的力量;最起碼,在天子孤立無援的時候,宦官總是一副可以暫時依靠的肩膀。

     說白了,自從安史之亂爆發以來,李唐朝廷就已日漸陷入内憂外患、人心離散的境地了。

    此次吐蕃入寇,就是李唐王朝所有老問題和新問題的一次集中爆發。

    在如此嚴峻的局面下,任用宦官“或許”會有危險,但不用宦官則“必然”會有危險! 正所謂兩害相權取其輕。

    李唐天子并不是不知道任用宦官的危害,而是明知有害也得用。

    這是他們的無奈。

     這一年十二月,代宗從陝州返回長安,郭子儀率城中百官及唐軍各部到浐水(灞水支流)東岸迎接,并伏地待罪,主動表示要承擔長安失陷之責。

    代宗親手把他扶起,激動地說:“都怪朕沒有早一天起用愛卿,才會落到這個地步啊!” 十二月末,代宗下诏,任命此次護駕有功的魚朝恩為“天下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統領各部禁軍。

     從此,魚朝恩徹底取代程元振,成為“權寵無比”的新一代權宦。

     一切終将過去,一切終将再來。

     這是曆史的魔咒,将永遠徘徊在唐代宗李豫的頭頂上,并将永遠纏繞在此後的十二任大唐天子的頭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