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入長安

關燈
何不順勢而為?” 郭子儀怒視王獻忠,一言不發。

     王獻忠讪笑着說:“令公為何不說話?” 他話音未落,郭子儀就已命左右沖上前去,把他一下子按倒在地。

    王獻忠手下面面相觑,可懾于郭子儀的威望,沒人敢反抗,隻好乖乖地跟随郭子儀掉頭西行,去追天子車駕。

     十月初八,代宗一行逃到華州(今陝西華縣),當地官員都跑光了,無人供應膳食,代宗和護駕禁軍又冷又餓,處境極為狼狽。

    就在這個時候,駐守陝州的觀軍容使魚朝恩馬不停蹄地趕來救駕了。

     饑寒交迫的代宗李豫頓時百感交集。

     危難時刻,文臣靠不住,武将也靠不住,還是宦官最貼心啊! 十月初九,吐蕃軍隊兵不血刃地占領了長安。

     同日,吐蕃大将馬重英與唐朝降将高晖一起導演了一幕鬧劇:擁立廣武王李承宏(玄宗堂兄邠王李守禮之孫)為帝,翰林學士于可封為宰相,同時又改年号,設百官,忙了個不亦樂乎。

     随後,吐蕃人開始燒殺搶掠,“剽掠府庫市裡,焚闾舍,長安中蕭然一空”(《資治通鑒》卷二二三)。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那些早早就卸掉武裝、躲藏在民間的禁軍官兵,此刻非但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反抗吐蕃人的暴行,反而趁亂加入了搶劫的行列。

    長安士民不堪其擾,紛紛逃出長安,躲進了終南山。

     十月十二日,代宗在魚朝恩的護衛下逃到陝州,四散逃命的文武百官才陸陸續續前來見駕。

    郭子儀行至禦宿川(今陝西長安縣西南),得知天子已經脫離危險,便決定不去陝州,而是沿秦嶺山麓東行,前往商州、武關等地集結部衆。

    他對王延昌說:“潰散的禁軍将士大部分都在商州,我們現在趕過去,把散兵遊勇召集起來,同時征調武關(今陝西商縣西北)的衛戍部隊,不出數日,便可北上藍田,反攻長安。

    ” 此時此刻,郭子儀麾下僅有三十名騎兵。

     吐蕃入寇長安的這一年,郭子儀已經六十七歲了,歲月的風霜早已染白了他的雙鬓,仕途的坎坷也屢屢對他造成了沉重的打擊,然而這一切卻不曾磨滅他匡扶社稷、保家衛國的勇氣和信念。

     如果沒有郭子儀,長安的收複很可能會遙遙無期,而代宗李豫的逃亡生涯無疑也将被大大延長。

    因為,當代宗逃到陝州并向四方發出勤王诏書後,在長達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各道節度使居然因痛恨宦官專權對朝廷心生不滿,而按兵不動,沒有人向關中派出一兵一卒! 這其中,就包括當時駐守在徐州的平叛功臣李光弼。

     換句話說,宦官程元振的擅權亂政早已寒了天下人的心,就連對朝廷一向忠心耿耿的李光弼也已經放棄了自己的信念,對天子和朝廷徹底寒了心。

     然而,郭子儀的心沒寒。

     即便吐蕃大兵壓境的這一刻,權宦程元振還在不擇手段地算計他,可他的心還是沒寒。

     一個人要成為名将不難,要成為功臣也不難,難的是當普天之下人人放棄信念的時候,隻有你一個人選擇堅持。

    郭子儀在後人心目中的地位和聲望之所以遠遠高于李光弼,并不是因為他比李光弼更會打仗,也不是因為他比李光弼更懂得官場哲學,而是因為他比李光弼更忠實于内心的信念,更善于在人生的重大時刻做出最正确的選擇。

     在這個世界上,足以讓人心寒血冷的事情比比皆是,但是最終,你的心寒不寒,你的血冷不冷,并不取決于别人,而是取決于你自己。

     郭子儀也許就是憑着身上那一腔永不冷卻的熱血,才能置個人的得失榮辱于度外,并且屢仆屢起,愈挫愈奮,從而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将傾,最終成為大唐由盛轉衰的亂世之中始終屹立不倒的中流砥柱,并成為這段動蕩不安的曆史中唯一一個善始善終(既保全了祿位又保全了名節)的功臣元勳! 十月中旬,郭子儀沿藍田、商州、武關一路南下,先後集結了四千餘名潰散的将士,随即掉頭北上,在商州泣血誓師,告谕将士“共雪國恥”、克複長安。

    稍後,代宗李豫擔心吐蕃人會進軍潼關,便下诏命郭子儀率軍前往陝州護駕,但郭子儀卻上表說:“臣不收京城,無以見陛下,若出兵藍田,虜必不敢東向。

    ”(《資治通鑒》卷二二三) 代宗想想也有道理,便同意了他反攻長安的計劃。

     可是,郭子儀隻有區區四千人,怎麼可能打得過吐蕃的二十餘萬大軍呢? 強攻當然是不行的。

    唯一的辦法,就是智取。

     郭子儀決定采用疑兵之計,迷惑吐蕃人,迫使其主動撤離長安。

     随後,郭子儀派遣左羽林大将軍長孫全緒等人率部進駐藍田。

    長孫全緒按照郭子儀的計策,白天大張旗鼓,晚上燃起無數篝火,讓吐蕃人以為唐朝大軍已至。

    此外,長孫全緒又派人潛入長安,暗中聯絡了一批江湖豪傑,天天在朱雀大街上擊鼓大呼,制造混亂,同時又在百姓中散布消息,說郭子儀已經集結了數十萬大軍,不日便要攻打長安。

     吐蕃人被郭子儀的疑兵之計搞得人心惶惶,遂萌生退意,加之長安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