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輔國的欲望
關燈
小
中
大
眼神告訴他:這不是一項可以否決的請求,而是一項必須執行的決定。
當皇帝當到這個份上,實在是夠窩囊。
可肅宗能怎麼辦呢?除非跟李輔國徹底翻臉,把他手中的所有權力,尤其是禁軍兵權全部收回,否則就隻能向他妥協。
可是,要收回禁軍兵權談何容易! 首先,軍隊和文職部門是全然不同的。
文職部門隻要皇帝下一道任命狀,很快就能完成權力的轉移和更疊,可軍隊卻沒這麼簡單。
如果繼任者不能采用強勢手段收服人心,就很容易激起兵變。
在和平年代,這種可能性也許還比較小,可在如今這個人人自危的戰亂年代,在這種遍地都是驕兵悍将的亂世之中,稍有不慎,就完全有可能引發一場禍亂。
其次,現在的肅宗跟靈武時代的肅宗也不可同日而語了。
當時的肅宗朝乾夕惕、卧薪嘗膽,一心想要收複兩京、平定叛亂,頗有中興之主的氣象,可如今的肅宗疾病纏身、精力日衰,隻想坐穩皇位、維持現狀……二者相去不啻霄壤。
這種時候,要是禁軍在他的眼皮底下發動一場兵變,肅宗絕對沒有辦法應付。
鑒于上述原因,李亨隻能向李輔國妥協。
數日後,蕭華被免去宰相之職,貶為禮部尚書;元載以戶部侍郎銜入相,原先兼領的度支使、轉運使等重要職務仍然保留。
元載笑了,笑容非常燦爛。
李輔國也笑了,笑容更加燦爛。
對于許許多多的大唐臣民來講,唐肅宗寶應元年四月無疑是一個黑色的月份。
因為這個月死了兩個人。
死人本來是天底下最平常的事,可關鍵在于這兩個人的身份都非同尋常。
他們就是太上皇李隆基和皇帝李亨。
是的,這父子倆死于同一個月,前後僅相差十三天。
李隆基死于四月初五,終年七十八歲;李亨死于四月十八,終年五十二歲。
毫無疑問,唐玄宗李隆基是在無比抑郁和慘淡的心境中離開人世的。
如果說人的一生是一本書,那麼李隆基無疑擁有非常華麗的封面和輝煌燦爛的正文,隻可惜尾聲極其潦草,令人不忍卒讀,封底更是布滿了灰塵和污垢。
在幾千年的中國曆史上,似乎很少有哪一個皇帝像李隆基這樣,擁有落差如此巨大的一生——他所締造的開元盛世雄踞于曆史之巅,令後人歎為觀止;可由他一手造成的安史之亂卻把帝國推向了萬劫不複的深淵,亦足以令後人唏噓扼腕。
是什麼原因導緻了如此巨大的落差? 從表面上來看,原因似乎并不複雜,無非是因為李隆基中年以後日漸堕落,荒疏朝政,導緻奸臣當道,國事日非,從而最終催生了安史之亂。
就像傳統史家所言:“開元之初,賢臣當國”,“自天寶已還,小人道長”,總之一句話:“用人之失也!”(《舊唐書·玄宗本紀·史臣曰》) 可是,如果我們繼續追問,玄宗李隆基為什麼會在中年以後完全變了一個人呢?答案也許就不那麼簡單了。
古人經常說一句話: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人們大都有一個良好的開端,但很少有人能夠善始善終)。
也就是說,曆史上早年英明、晚年昏聩的皇帝并不隻有李隆基一個,他隻是其中較為典型的個案而已。
西哲也經常說一句話:權力導緻腐敗,絕對的權力導緻絕對的腐敗。
可見一旦沒有外在力量的制約,任何人在巨大的事功和權力面前,都會不可避免地走向腐敗和堕落。
換言之,這是人性的普遍弱點,并不能簡單地歸咎于李隆基個人的思想品質問題。
為了更好地說明這一點,我們不妨把李隆基和唐太宗李世民拿來做一個對照。
我們都知道,早年的李隆基與李世民極為相似,他以“貞觀之治”為執政範本,處處“依貞觀故事”,時時刻刻向李
當皇帝當到這個份上,實在是夠窩囊。
可肅宗能怎麼辦呢?除非跟李輔國徹底翻臉,把他手中的所有權力,尤其是禁軍兵權全部收回,否則就隻能向他妥協。
可是,要收回禁軍兵權談何容易! 首先,軍隊和文職部門是全然不同的。
文職部門隻要皇帝下一道任命狀,很快就能完成權力的轉移和更疊,可軍隊卻沒這麼簡單。
如果繼任者不能采用強勢手段收服人心,就很容易激起兵變。
在和平年代,這種可能性也許還比較小,可在如今這個人人自危的戰亂年代,在這種遍地都是驕兵悍将的亂世之中,稍有不慎,就完全有可能引發一場禍亂。
其次,現在的肅宗跟靈武時代的肅宗也不可同日而語了。
當時的肅宗朝乾夕惕、卧薪嘗膽,一心想要收複兩京、平定叛亂,頗有中興之主的氣象,可如今的肅宗疾病纏身、精力日衰,隻想坐穩皇位、維持現狀……二者相去不啻霄壤。
這種時候,要是禁軍在他的眼皮底下發動一場兵變,肅宗絕對沒有辦法應付。
鑒于上述原因,李亨隻能向李輔國妥協。
數日後,蕭華被免去宰相之職,貶為禮部尚書;元載以戶部侍郎銜入相,原先兼領的度支使、轉運使等重要職務仍然保留。
元載笑了,笑容非常燦爛。
李輔國也笑了,笑容更加燦爛。
對于許許多多的大唐臣民來講,唐肅宗寶應元年四月無疑是一個黑色的月份。
因為這個月死了兩個人。
死人本來是天底下最平常的事,可關鍵在于這兩個人的身份都非同尋常。
他們就是太上皇李隆基和皇帝李亨。
是的,這父子倆死于同一個月,前後僅相差十三天。
李隆基死于四月初五,終年七十八歲;李亨死于四月十八,終年五十二歲。
毫無疑問,唐玄宗李隆基是在無比抑郁和慘淡的心境中離開人世的。
如果說人的一生是一本書,那麼李隆基無疑擁有非常華麗的封面和輝煌燦爛的正文,隻可惜尾聲極其潦草,令人不忍卒讀,封底更是布滿了灰塵和污垢。
在幾千年的中國曆史上,似乎很少有哪一個皇帝像李隆基這樣,擁有落差如此巨大的一生——他所締造的開元盛世雄踞于曆史之巅,令後人歎為觀止;可由他一手造成的安史之亂卻把帝國推向了萬劫不複的深淵,亦足以令後人唏噓扼腕。
是什麼原因導緻了如此巨大的落差? 從表面上來看,原因似乎并不複雜,無非是因為李隆基中年以後日漸堕落,荒疏朝政,導緻奸臣當道,國事日非,從而最終催生了安史之亂。
就像傳統史家所言:“開元之初,賢臣當國”,“自天寶已還,小人道長”,總之一句話:“用人之失也!”(《舊唐書·玄宗本紀·史臣曰》) 可是,如果我們繼續追問,玄宗李隆基為什麼會在中年以後完全變了一個人呢?答案也許就不那麼簡單了。
古人經常說一句話: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人們大都有一個良好的開端,但很少有人能夠善始善終)。
也就是說,曆史上早年英明、晚年昏聩的皇帝并不隻有李隆基一個,他隻是其中較為典型的個案而已。
西哲也經常說一句話:權力導緻腐敗,絕對的權力導緻絕對的腐敗。
可見一旦沒有外在力量的制約,任何人在巨大的事功和權力面前,都會不可避免地走向腐敗和堕落。
換言之,這是人性的普遍弱點,并不能簡單地歸咎于李隆基個人的思想品質問題。
為了更好地說明這一點,我們不妨把李隆基和唐太宗李世民拿來做一個對照。
我們都知道,早年的李隆基與李世民極為相似,他以“貞觀之治”為執政範本,處處“依貞觀故事”,時時刻刻向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