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太上皇李隆基、肅宗李亨駕崩

關燈
李隆基的最後歲月 太上皇李隆基自從回到長安的興慶宮後,在相當一段時間裡,始終沉浸在對楊貴妃的哀悼和思念中,無邊的凄惶和寂寥就像冬天的大霧一樣深深籠罩着這個多情而不幸的老人。

    然而,逝者已矣,再堅貞的情感,再綿長的哀思,也喚不回那個幽冥永隔的愛人。

    當昔日的絕世紅顔早已變成馬嵬驿黃土下那具日漸腐爛的屍骸,當纏綿悱恻的回憶之光隻能徒然灼痛形影相吊的孤單靈魂,李隆基隻能告訴自己——該回到現實世界中來了。

     時間是治療一切心靈傷痛的良藥。

    随着時光的流逝,李隆基心上的那個傷口自然愈合并且漸漸結痂了。

    後來,他再也不願去碰觸它。

    這個經曆了種種人間至恸的男人盡管七十多歲了,可他的生命力依然旺健,對生活依然充滿了不息的熱情。

    所以,在後來的日子裡,李隆基有意無意地封存了那段不堪回首的記憶,然後讓自己的感官重新朝着現實世界敞開,朝着醇酒飄香、笙歌悠揚的宮廷生活敞開…… 宮廷的快樂具有一種魔力,隻要你願意享受它,它就會給你想要的一切,同時讓你忘掉不想要的一切。

     一時間,生命的指針仿佛又撥回到了令人心醉神迷的天寶歲月。

     回到長安這幾年,依舊有那麼多熟悉的人陪伴在李隆基身邊:内侍監高力士、龍武大将軍陳玄禮、女兒玉真公主、宮女如仙媛、内侍王承恩,還有那些能歌善舞的梨園弟子。

    他們把紛紛擾擾的天下阻擋在興慶宮的宮牆之外,共同為太上皇營造了一個自在、安逸、溫馨、祥和的晚年。

    不管從前那個太平盛世已經在兵燹戰火中變得如何面目全非,至少在這裡,在這座興慶宮,李隆基和他身邊的人仍然可以擁有一方自娛自樂、自給自足的小樂園。

    這裡雖然不是什麼遠離塵嚣的世外桃源,但也不失為一座與世無争的人間淨土。

     興慶宮是李隆基的龍興之地,由他當年的藩王府邸擴建而成,這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烙印着李隆基的所有生命過往,見證着這個一代雄主一生經曆的輝煌與滄桑。

    所以李隆基深情地愛着它,無比執著地依戀着它,就像嬰兒依戀母親的乳房,就像草木依戀春天的陽光。

    對李隆基來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可以和興慶宮相提并論,也沒有任何地方比興慶宮更适合安置他的生命、滋養他的靈魂…… 如果說李隆基是一棵樹,那麼興慶宮就是他的根。

     李隆基喜愛興慶宮的原因,除了這個地方所承載的曆史記憶之外,還包括它那獨特的地理位置。

    興慶宮地處皇城之外,坐落于長安外郭城的市井坊間,最南面的長慶樓更可以直接俯瞰熙熙攘攘的街市人群。

    這樣的地理位置讓李隆基能夠近距離地感受生鮮活潑的市井氣息,讓他和長安的士紳百姓有了最直接簡便的互動和交流,從而使他獲得了一種真真切切的存在感。

     李隆基無比珍視這種感覺。

     因為,最讓一個老人感到恐懼的事情并不是衰老,而是被人遺忘。

     尤其是對于一個曾經富有四海的盛世帝王來說,擔心被人遺忘的恐懼絕對要比任何人都更加強烈。

     所幸,毗鄰市井的興慶宮足以使李隆基避免這種恐懼。

     無論何時,隻要李隆基的身影出現在長慶樓上,從樓下經過的長安父老就會主動停下腳步,對他頂禮膜拜,口中高呼萬歲。

    每當這種時候,李隆基就會開心得像一個受到表揚的孩子,臉上立馬開出一朵花來。

    然後他就會忙不疊地吩咐宮人,在長慶樓下當街擺設宴席,用精美的宮廷酒食招待那些父老。

     如果有朝廷官員從長慶樓下經過,并向太上皇行禮緻意,那他們的待遇就更好了。

    太上皇會請他們上樓,設宴款待,席間往往還有玉真公主和如仙媛等人作陪。

    被太上皇請吃飯的官員不少,比如羽林大将軍郭英乂,還有劍南道入京奏事的官員等等。

     與各色人等的交往讓李隆基感到了充實,來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