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幕弑父篡位的鬧劇

關燈
史思明被李光弼耗住了。

     這一耗整整耗了一年零四個月。

     從乾元二年(公元759)十月到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二月,史思明使出渾身解數,企圖戰勝李光弼或至少擺脫他的牽制,但最終被證明隻是一場徒勞。

     早在河陽戰敗不久,亦即乾元二年末,史思明就曾派遣大将李歸仁率五千鐵騎悄悄西行,準備出其不意襲取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進而威脅潼關。

    可當李歸仁行至礓子阪(三門峽市南)時,卻遭到駐守陝州的神策軍節度使衛伯玉的迎頭痛擊。

    後來,衛伯玉與神策軍兵馬使李忠臣密切配合,牢牢扼守在永甯(今河南洛甯縣北)與莎栅(洛甯縣西)之間,屢屢擊敗李歸仁,使其不得向西前進半步。

     上元元年二月,李光弼親自率部襲取懷州,其意圖非常明顯,就是想截斷燕軍的北歸之路,讓史思明既不能進也不能退,把他死死困在無險可守的洛陽。

    史思明當然不能讓懷州落在李光弼手裡,于是立刻馳援,卻在沁水遭到李光弼伏擊,被斬首三千餘級。

     三月,李光弼又破懷州守将安太清于城下;四月,史思明與李光弼戰于河陽西面,再敗,被斬首一千五百餘級;六月,史思明遣将東進,企圖進軍江淮,卻在鄭州被田神功擊敗。

     同年冬,李光弼再度發兵進攻懷州,曆時一百餘日,終于将其攻克,生擒安太清。

     懷州的陷落無疑讓史思明的處境雪上加霜。

     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内扭轉戰局,燕軍軍心必然會産生極大動搖。

    而想要在短時間内扭轉戰局,唯一的辦法就是迫使李光弼到黃河南岸決戰。

    然而,恰恰是這一點讓史思明無計可施。

     因為李光弼的戰略就是要把他耗死,又怎麼可能主動與之決戰呢? 除非出現奇迹…… 上元二年二月,史思明期待的奇迹終于出現了。

     因為有個人在客觀上幫了他一個大忙。

     這個人就是唐肅宗的心腹宦官魚朝恩。

     他此時的職務是陝州觀軍容使。

    這位天子跟前的紅人很不欣賞李光弼的打法。

    他認為燕軍都是北方人,長期在外征戰,必定思鄉,此時趁其軍心渙散大舉反攻,絕對可以取勝。

    他把這意思反複跟肅宗強調,肅宗覺得很有道理,于是下诏命李光弼進攻洛陽。

    可李光弼卻按兵不動,上奏說:“賊鋒尚銳,未可輕進。

    ” 作為天下兵馬副元帥,也是帝國軍隊事實上的一把手,李光弼的意見肯定是舉足輕重的,肅宗不能不慎重對待。

    接到李光弼的奏報後,肅宗隻好将此事暫時擱置。

    可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另一個軍方的重量級人物卻站在了魚朝恩一邊,堅決主張進攻。

     他就是仆固懷恩。

     衆所周知,在唐朝的各道軍隊中,朔方軍一直是帝國最重要的平叛主力,而作為朔方軍的最高将領,郭子儀、李光弼、仆固懷恩這三個人也無疑是平叛戰場上的三根頂梁柱。

     仆固懷恩是鐵勒九部中的仆固族人,其先祖于貞觀末年歸降唐朝,曆代世襲金微都督之職。

    天寶中期,仆固懷恩升任左領軍大将軍,其後調入朔方軍,曆事王忠嗣、安思順、郭子儀。

    史稱他“為人雄毅寡言”“達諸蕃情,有統禦材”,因而深受郭子儀器重。

     安史之亂爆發後,仆固懷恩追随郭子儀轉戰南北,“常為先鋒”,“勇冠三軍”,為肅宗朝廷順利收複兩京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是,仆固懷恩也有很明顯的毛病,那就是居功自傲,“剛決犯上”。

    他麾下那些“蕃漢勁卒”也跟他一樣,仗着軍功,視朝廷綱紀如同無物,“多為不法”,卻長期受到仆固懷恩的包庇和縱容。

    郭子儀生性寬厚,且“素重懷恩”,所以對仆固懷恩及其部衆一貫寬容,對他們的很多不法行為總是睜一眼閉一眼,“每事優容之”。

     然而,當郭子儀因邺城之敗失勢,李光弼繼任朔方節度使後,仆固懷恩等人的舒服日子就到頭了。

    因為李光弼的治軍風格與郭子儀截然相反,素以“持法嚴肅”“法不貸下”著稱,所以仆固懷恩和他手下那幫驕兵悍将隻好收斂心性,夾起尾巴做人。

     仆固懷恩是個非常自負而且很有野心的人,他當然無法長期忍受這種夾着尾巴做人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