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幕弑父篡位的鬧劇

關燈
要想擺脫這樣的壓抑和苦悶,最好的辦法就是把李光弼取而代之! 事實上,自從李光弼升任朔方軍和帝國軍隊的一把手後,身為二号人物的仆固懷恩就已經對頭把交椅生出觊觎之心了。

     既然你李光弼可以取代郭子儀,那我仆固懷恩憑什麼就不能取代你李光弼呢? 在仆固懷恩看來,自己需要的隻是一個合适的機會。

     而現在,機會終于來了。

     在魚朝恩的影響下,肅宗已經對一意固守、拒不出戰的李光弼很有些不滿了,這個時候,隻要仆固懷恩堅持主動進攻的意見,就能夠有效地壓制李光弼,在天子面前争功邀寵。

    所以,仆固懷恩當然要義無反顧地站在魚朝恩這邊。

     二比一,主戰派占了上風,肅宗随即下定反攻的決心。

     二月下旬,肅宗不斷派遣使者前往河陽,命令李光弼出兵。

    其情形就跟當初玄宗一再逼迫哥舒翰出戰一模一樣。

     面對天子一再催戰的诏書,李光弼無可奈何,隻好命大将李抱玉駐守河陽,然後與仆固懷恩、魚朝恩及衛伯玉一同出兵,進攻洛陽。

     上元二年二月二十三日,史思明期待已久的時刻終于到來。

     這一天将成為史思明的幸運日,也将是他徹底洗刷恥辱的日子。

     當唐軍進抵洛陽城外的邙山下時,史思明已在此嚴陣以待。

    李光弼選擇了一個險要的地形列陣,而躊躇滿志的仆固懷恩則率兵列陣于一馬平川的平原之上。

    李光弼趕緊告誡他說:“依恃險要,進可攻,退可守;列陣平原,一旦失利則全軍覆沒。

    史思明擅長野戰,絕不可輕視!”随即一再下令仆固懷恩移兵于險要處,可仆固懷恩卻置若罔聞。

     就在唐軍剛剛列陣、立足未穩之際,史思明便迫不及待地發出了進攻的号令。

     郁積在史思明胸中一年零四個月的怒火,此刻終于化作一聲振聾發聩的号令,響徹在燕軍官兵的耳邊。

     頃刻之間,燕軍騎兵就像潮水一樣漫過了平原。

     在這種适合騎兵沖鋒的地形作戰,唐軍實在不是燕軍的對手。

    面對呼嘯而來的燕軍,仆固懷恩的陣勢最先被沖垮,部衆紛紛潰逃。

    其他各路唐軍見狀,士氣大為削弱。

    盡管李光弼一直據守險要,奮力死戰,可還是抵擋不住燕軍的淩厲攻勢,很快也被打垮。

     李光弼的中軍帥旗一倒,各路唐軍更是不戰自潰,在同一時間全部掉頭而逃。

     這一戰,唐軍被斬首數千級,丢棄的軍資器械更是不計其數。

    李光弼和仆固懷恩渡過黃河,一路逃至聞喜(今山西聞喜縣);魚朝恩與衛伯玉逃回陝州;駐守河陽的李抱玉棄城而走。

    河陽、懷州相繼陷落。

     李光弼在河陽堅守一年多所取得的戰略優勢,就這樣在一夕之間化為烏有。

     邙山大捷之後,史思明乘勝西進,命史朝義為前鋒,從北路進攻陝州,他本人則率大軍從南路向西挺進。

     三月初九,史朝義進至礓子嶺(今三門峽市南),被埋伏在此的衛伯玉打了個措手不及。

     史朝義發動了好幾次反擊,卻都被衛伯玉一一擊退。

     眼看前鋒屢屢受挫,不能越陝州半步,史思明的南路大軍也不敢冒進,隻好退駐永甯(今河南洛甯縣北)。

    他恨鐵不成鋼地對左右說:“小子怯懦,終究不能幫我成就大事!”并揚言要依照軍法,将史朝義及其手下将領全部斬首。

     一般情況下,老子說要殺兒子都不過是一時氣話,基本上是當不得真的。

    可對史朝義來說,他老子史思明的話卻足以令他不寒而栗。

     因為他知道那不是氣話。

     一直以來,史思明對史朝義這個長子從來沒什麼好臉色,而唯獨寵愛少子史朝清。

    史朝義也搞不懂自己為何不受父親待見。

    他隻能小心翼翼做人、竭盡全力做事,除此之外,他實在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麼。

     史思明稱帝後,史朝義發現自己的處境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更為不堪。

    因為父親擺明了就是想把皇位傳給史朝清,而他這個長子充其量就是一個馬前卒,是替父親和弟弟打天下的工具。

    暫且不說在打天下的過程中随時有可能死于非命,就算曆經千難萬險奪了李唐江山,史朝義也得不到什麼好處,甚至避免不了兔死狗烹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