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關燈
已身首異處了。

     看來,劉龍仙充其量就是個“嚣将”,而不是骁将。

     史思明的誘敵戰術被挫敗後,很快又想出了一招。

     這一招叫心理戰術。

     燕軍的戰馬大多膘肥體壯,史思明就命士兵從中挑出了一千多匹,讓他們每天牽着這些戰馬到黃河南岸的沙洲洗澡,以此炫耀燕軍鐵騎的戰鬥力。

     為了表示自己戰馬的數量很多,史思明就讓士兵們每次隻牽幾百匹出去,然後一批一批輪流洗。

    如此從早到晚,循環往複,哪怕每匹馬都洗上幾十遍、洗脫了皮也在所不惜。

    此外,為了體現戰馬的壯碩,史思明還特意交代:一定要挑選公馬。

     看着對岸那些膘肥體壯的北地良馬,河陽城上的唐軍官兵都恨得牙癢癢。

    可他們還是不得不承認——燕軍騎兵的優勢的确遠遠勝過唐軍。

     可是,忽然有一天,史思明的士兵卻哭喪着臉回來報告,說今天一大早,所有戰馬一跳進水裡就争先恐後地遊向對岸,然後撒着歡兒跑進了河陽城,一匹也沒剩下。

     史思明勃然大怒,驚問緣由。

     士兵說,唐軍把他們的馬也牽出來洗澡了。

     史思明百思不解。

    他們洗他們的,咱們洗咱們的,為什麼咱們的馬偏偏就要撒着歡兒跑進人家的城裡? 士兵接下來的回答讓史思明一下子恍然大悟。

     士兵說:因為人家牽出來的是母馬。

     士兵還說:人家的母馬還一個勁地叫喚。

     史思明目瞪口呆,半天說不出一句話。

     此刻,李光弼正在河陽城裡一邊拍着那些北地良馬的肥膘,一邊笑得嘴歪。

     唐軍牽出去洗澡的那些母馬之所以會拼命叫喚,是因為李光弼叮囑士兵們,一定要挑那些剛剛下過馬駒的母馬。

    所以母馬們出城後,其實是在呼喚自己的馬駒,并不是在跟對岸的公馬唱情歌。

    可那些公馬偏偏會錯了意,受不了聲聲呼喚的“誘惑”,因此才會急不可耐地涉水而來,主動“投奔”了唐軍。

     史思明聰明反被聰明誤,頓時惱羞成怒,決定對河陽發起進攻。

     不過,在對河陽發起強攻之前,史思明決定先出動水軍,燒毀唐軍鋪設在黃河上的浮橋。

     史思明之所以打浮橋的主意,跟河陽城的獨特結構有關。

     河陽不隻有一座城,而是有三座:北城、中潬城、南城;北城位于北岸,中潬城位于黃河中間一塊較大的沙洲上,南城位于南岸;三座城以浮橋相連,彼此呼應。

    曆史上稱之為“河陽三城”。

     自河陽三城渡橋而南,可直逼東京洛陽;渡橋而北,可直趨上黨、太原;往東北方向,又可直趨邺城,進入燕、趙。

    河陽具有如此獨一無二的地理位置和城池結構,所以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更有學者将河陽稱為“中古時代南北交通之第一要津”。

     因此,隻要燒毀黃河上的浮橋,史思明就能切斷河陽三城之間的聯絡,然後将唐軍各部各個擊破。

     數日後,史思明出動了數百艘戰船,從黃河上遊順流而下。

    在這些戰船前面,是一整排燃燒着熊熊大火的“火船”。

    按照史思明的計劃,這些火船一靠上浮橋,便可迅速将浮橋引燃,緊随其後的數百艘戰船再一擁而上,就能把中潬城團團包圍,從而讓河陽三城的唐軍陷入各自為戰的境地。

     不過,李光弼是不會讓史思明得逞的。

     他早就料到史思明會打浮橋的主意,所以事先命人準備了數百根長杆,每根的長度都超過百尺,末端固定在浮橋的巨木上,長杆尖端裹上了堅硬的鐵叉。

     當燕軍火船靠近浮橋時,長杆尖端的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