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之戰
關燈
小
中
大
思明就讓他的遊擊隊化裝成唐軍,四處攔截唐軍的運糧隊,以速度緩慢、延誤時日為名,将負責押運的官兵和民夫全部砍殺,然後把那些糧食付之一炬。
對于這些神出鬼沒,來去無蹤的燕軍遊擊隊,唐軍傷透了腦筋,卻又束手無策。
因為他們全都穿着唐軍軍裝,就算大搖大擺地從唐軍面前走過,也沒人能認出他們。
一段時間以後,唐軍糧草不繼,軍心大為渙散。
到了這一年三月,史思明感到時機成熟,遂親率大軍進抵邺城城下,擺出與唐軍決一死戰的架勢。
三月初六,唐軍與史思明在邺城外展開了決戰。
唐軍步騎六十萬全部出動,在安陽河(流經邺城北)北岸布陣,史思明僅率精銳騎兵五萬迎戰。
唐軍望見燕軍兵少,以為不是史思明的主力,頓生輕敵之心。
史思明率先發起進攻,唐軍的李光弼、王思禮、魯炅等人率部接戰。
一開始,雙方不分勝負,傷亡大緻相等。
不久,魯炅被流箭射傷,倉皇率部後撤。
郭子儀的朔方軍剛好在他身後,一下子被沖亂了陣腳。
就在這時,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變得一片漆黑。
緊接着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刹那間天昏地暗,咫尺莫辨。
見此情景,所有人全都吓壞了,于是不約而同地掉頭而逃——唐軍向南逃,燕軍向北逃,一個個奔跑如飛,隻恨爹媽少給自己生了兩條腿。
雙方都隻顧着逃命,铠甲、武器和辎重被扔得到處都是。
燕軍規模小,損失自然也較小,而唐軍則遭受了巨大損失——“戰馬萬匹,惟存三千,甲仗十萬,遺棄殆盡。
”(《資治通鑒》卷二二一) 九大節度使中,隻有郭子儀還保持着相對冷靜。
他擔心史思明穩住陣腳後,會趁勢南下進攻洛陽,于是率部退守河陽(今河南孟州市),以确保洛陽無虞。
其他的八個節度使,也隻有李光弼部和王思禮部在撤回本道的時候秩序井然,既沒有騷擾地方,也沒有出現逃兵。
剩下的各道兵馬,建制全都喪失,軍紀更是蕩然無存。
逃兵們所過之處,大肆搶劫百姓錢糧,地方官吏絲毫不敢制止。
沿途州縣經受了十幾天的嚴重騷亂,等到數十萬亂兵過境後,才算消停了下來。
洛陽的官吏和百姓聽說六十萬官軍頃刻間星流雲散,吓得魂都沒了,于是紛紛出逃,躲進了附近的山區。
東京留守崔圓、河南尹蘇震等官員逃得更遠,一口氣逃到了襄州(今湖北襄陽市)、鄧州(今河南鄧州市)等地。
這場讨伐安慶緒的邺城之戰,就這樣以必勝的姿态高調開局,卻以六十萬人的大潰逃黯然收場。
雖然唐軍不是敗在史思明手上,但此次慘敗無疑在客觀上助成了史思明的強勢崛起。
史思明退至沙河(今河北沙河市北),得知唐軍已全部南逃,遂集合部隊回到邺城,在城南紮營。
他既沒有進城去見安慶緒,也不向南追擊唐軍,而是天天在營中飲酒作樂,犒賞三軍,要看安慶緒作何反應。
準确地說,史思明是想看看安慶緒如何兌現“讓位”的諾言。
唐軍走後,安慶緒命人搜羅了唐軍遺棄的六七萬石糧食,然後緊閉城門,一聲不響,仿佛根本沒有意識到史思明的存在。
安慶緒如此冷落史思明,令邺城的大多數文武官員相當不滿。
高尚、張通儒等人就對安慶緒說:“史王遠道而來,解除了邺城之圍,臣等理應出城迎謝,不該避而不見。
” 安慶緒知道,從他死乞白賴地求史思明來救命的那一刻起,自己的結局就已經注定了。
關鍵倒不在于那個出讓皇位的許諾,因為諾言從來都是很不靠譜的東西,天底下自食其言、出爾反爾的人多了去了,何止我安慶緒一個? 問題在于——膽敢食言的人必須有實力做後盾。
說白了,安慶緒之所以出現權力危機,歸根結底就是他的實力跟史思明差得太遠。
沒有實力做依托,不管你有沒有許下出讓皇位的諾言,結果都是一樣的。
如今,高尚、張通儒等人之所以幫史思明說話,并不是因為他們平時做人都很高尚,認為既然許諾就不能食言,而是因為他們看出了史思明的實力,所以一心想要改換門庭、另投明主了。
其實安慶緒比誰都清楚,請史思明來解圍純粹是引虎驅狼之
對于這些神出鬼沒,來去無蹤的燕軍遊擊隊,唐軍傷透了腦筋,卻又束手無策。
因為他們全都穿着唐軍軍裝,就算大搖大擺地從唐軍面前走過,也沒人能認出他們。
一段時間以後,唐軍糧草不繼,軍心大為渙散。
到了這一年三月,史思明感到時機成熟,遂親率大軍進抵邺城城下,擺出與唐軍決一死戰的架勢。
三月初六,唐軍與史思明在邺城外展開了決戰。
唐軍步騎六十萬全部出動,在安陽河(流經邺城北)北岸布陣,史思明僅率精銳騎兵五萬迎戰。
唐軍望見燕軍兵少,以為不是史思明的主力,頓生輕敵之心。
史思明率先發起進攻,唐軍的李光弼、王思禮、魯炅等人率部接戰。
一開始,雙方不分勝負,傷亡大緻相等。
不久,魯炅被流箭射傷,倉皇率部後撤。
郭子儀的朔方軍剛好在他身後,一下子被沖亂了陣腳。
就在這時,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變得一片漆黑。
緊接着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刹那間天昏地暗,咫尺莫辨。
見此情景,所有人全都吓壞了,于是不約而同地掉頭而逃——唐軍向南逃,燕軍向北逃,一個個奔跑如飛,隻恨爹媽少給自己生了兩條腿。
雙方都隻顧着逃命,铠甲、武器和辎重被扔得到處都是。
燕軍規模小,損失自然也較小,而唐軍則遭受了巨大損失——“戰馬萬匹,惟存三千,甲仗十萬,遺棄殆盡。
”(《資治通鑒》卷二二一) 九大節度使中,隻有郭子儀還保持着相對冷靜。
他擔心史思明穩住陣腳後,會趁勢南下進攻洛陽,于是率部退守河陽(今河南孟州市),以确保洛陽無虞。
其他的八個節度使,也隻有李光弼部和王思禮部在撤回本道的時候秩序井然,既沒有騷擾地方,也沒有出現逃兵。
剩下的各道兵馬,建制全都喪失,軍紀更是蕩然無存。
逃兵們所過之處,大肆搶劫百姓錢糧,地方官吏絲毫不敢制止。
沿途州縣經受了十幾天的嚴重騷亂,等到數十萬亂兵過境後,才算消停了下來。
洛陽的官吏和百姓聽說六十萬官軍頃刻間星流雲散,吓得魂都沒了,于是紛紛出逃,躲進了附近的山區。
東京留守崔圓、河南尹蘇震等官員逃得更遠,一口氣逃到了襄州(今湖北襄陽市)、鄧州(今河南鄧州市)等地。
這場讨伐安慶緒的邺城之戰,就這樣以必勝的姿态高調開局,卻以六十萬人的大潰逃黯然收場。
雖然唐軍不是敗在史思明手上,但此次慘敗無疑在客觀上助成了史思明的強勢崛起。
史思明退至沙河(今河北沙河市北),得知唐軍已全部南逃,遂集合部隊回到邺城,在城南紮營。
他既沒有進城去見安慶緒,也不向南追擊唐軍,而是天天在營中飲酒作樂,犒賞三軍,要看安慶緒作何反應。
準确地說,史思明是想看看安慶緒如何兌現“讓位”的諾言。
唐軍走後,安慶緒命人搜羅了唐軍遺棄的六七萬石糧食,然後緊閉城門,一聲不響,仿佛根本沒有意識到史思明的存在。
安慶緒如此冷落史思明,令邺城的大多數文武官員相當不滿。
高尚、張通儒等人就對安慶緒說:“史王遠道而來,解除了邺城之圍,臣等理應出城迎謝,不該避而不見。
” 安慶緒知道,從他死乞白賴地求史思明來救命的那一刻起,自己的結局就已經注定了。
關鍵倒不在于那個出讓皇位的許諾,因為諾言從來都是很不靠譜的東西,天底下自食其言、出爾反爾的人多了去了,何止我安慶緒一個? 問題在于——膽敢食言的人必須有實力做後盾。
說白了,安慶緒之所以出現權力危機,歸根結底就是他的實力跟史思明差得太遠。
沒有實力做依托,不管你有沒有許下出讓皇位的諾言,結果都是一樣的。
如今,高尚、張通儒等人之所以幫史思明說話,并不是因為他們平時做人都很高尚,認為既然許諾就不能食言,而是因為他們看出了史思明的實力,所以一心想要改換門庭、另投明主了。
其實安慶緒比誰都清楚,請史思明來解圍純粹是引虎驅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