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古怪系統嬉戲的人
關燈
小
中
大
作出來的。
上田老師并不是寫出完整的劇本後才開排,而是根據他所設定的情境與演員們的“習作劇”開始創作,這與我寫小說時“姑且先寫起來”的方式是一樣的。
習作劇會受到演員、舞台裝置、場地氛圍和其他種種因素的影響,上田老師恐怕并不能有意識地控制這一切,所以才能催生出意想不到的“趣味”。
趣味的碎片互相共鳴,上田老師也能從中尋找到最理想的故事展開方式。
“展開”應該是一種結果,而并非一開始就定死的目标。
換言之,上田老師與歐羅巴企劃所創作的“習作劇”,就相當于我筆下的“文章”。
欣賞歐羅巴企劃的舞台劇時,我深感“沒有任何一個累贅的場景”。
就算是沒頭沒腦幹蠢事的場景,就算對主線沒有作用,也不覺得是累贅。
正因為上田老師反複試驗“讓每個場景與角色發光發熱的最優流程為何”從而得出故事發展的方向,所以才與那些通過場景來支撐人物關系或故事線的作品有着本質上的區别。
況且,那些場景的有趣之處,與存在于作品中樞的“古怪的系統”有着緊密聯系。
那麼,反複嘗試習作劇的上田老師究竟在做些什麼呢?恐怕他是在窮盡一切可能,将“古怪系統”的所有功能都測試一遍。
“被一個系統所擺布的人很有趣。
”這是上田老師時常會說的話。
歐羅巴企劃的舞台劇有着明确的創作理念,劇目與舞台裝置堪稱渾然一體。
他們的理念就是呈現出一個“系統”。
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着略微的差異。
歐羅巴企劃的“科幻感”就是這麼來的。
上田老師以前說過這麼一句話: “如果說讓我把咖啡廳搬上舞台,我會很頭疼,但要是讓我把‘被水淹的咖啡廳’創作成舞台劇,我就會冒出許多點子來。
” 聽了他的話,我不禁想:“原來如此。
” “咖啡廳”屬于我們日常生活的範疇。
然而“被水淹的咖啡廳”就與日常産生了差異,令人預感到“古怪系統”的存在。
是天地變異也好,是某種陰謀也罷,總之有某種系統在運作。
那是怎樣的系統呢——探究到這一點的時候,上田老師的内心就被點着了。
歐羅巴企劃的舞台劇是群像劇,不存在主角的理由也正在此。
因為主角就是“系統”。
就算是這樣,也并非“人物無關緊要”,而是饒有趣味,達到了絕妙的平衡,這也是歐羅巴企劃舞台劇洋溢出奇妙魅力的源泉。
想要描寫好一個系統,就必須将與系統發生沖突的人物描寫得活靈活現。
系統越是古怪,人物的行為也越是古怪,而古怪的行為會進一步塑造好人物本身。
系統與人物相互觸及的時候必然會産生沖突。
以這種沖突為立足點,“古怪的系統”與“人物”就會相輔相成。
人物的行動有着一連串的流程,而當人物将系統的所有功能都驗證完畢的時候,歐羅巴企劃的舞台劇也宣告結束。
每個人物是否有成長,事件是否已解決,這并不是他的着眼之處。
體現系統有多少功能、多麼古怪,才是主要目的。
順帶一提,我認為歐羅巴企劃的“笑點”很爽快恐怕也源于此。
“笑點”這種東西,隻要稍有疏忽就容易過分自虐,或是過分具有攻擊性。
然而在歐羅巴企劃的舞台劇中,幾乎不會看到将基于所謂常識的登場角色“當作笑柄”的情況。
與常識産生偏差的是“古怪的系統”,所以人物的驚慌失措也令人信服,沒有足以否定他們的理由。
人物與古怪的系統産生沖突時顯得越憤怒,他們就越具有人性,而古怪的系統就顯得愈加古怪了。
這麼一想,我們在欣賞歐羅巴企劃的舞台劇時,放聲大笑的對象便成為“古怪的系統”本身。
與上田老師聊天時,我總能感受到他毫不拘泥于“自我意識”。
當然了,上田老師并不是什麼量産型劇作機器人,他必定也有許多個人觀點與感情,但我根本感受不到過剩的自我意識。
像我這種本身就是小說家的自我意識過剩之人,對此再明白不過了。
不僅僅是舞台劇與小說的表達形式有差異,更因為上田老師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資。
簡而言之,上田老師是個通透的人。
用我打比方好了,我是通過名為“自己”的濾鏡來觀察周遭的世界與人的。
這層濾鏡的偏頗過分強烈,有時連我自己都感到厭惡。
對于激不起興趣的事物,我甚至會視而不見。
而上田老師這個人,卻可以将視線拔高幾十厘米,俯瞰包括自己在内的芸芸衆生。
重要的是,這高度并沒有達到“人類皆如蝼蟻”的程度,而是恰巧足夠“發現人類的可愛”。
懸浮于絕妙高度的上田老師,眼中映出的便是一個“系統”。
所以上田老師才會聚焦于系統。
把視角放在那樣的高度,就不至于太過感傷,也不至于把人物當成笑柄。
因為上述的情況全都是聚焦于“人物”時才會發生。
準确地說,他是對人
上田老師并不是寫出完整的劇本後才開排,而是根據他所設定的情境與演員們的“習作劇”開始創作,這與我寫小說時“姑且先寫起來”的方式是一樣的。
習作劇會受到演員、舞台裝置、場地氛圍和其他種種因素的影響,上田老師恐怕并不能有意識地控制這一切,所以才能催生出意想不到的“趣味”。
趣味的碎片互相共鳴,上田老師也能從中尋找到最理想的故事展開方式。
“展開”應該是一種結果,而并非一開始就定死的目标。
換言之,上田老師與歐羅巴企劃所創作的“習作劇”,就相當于我筆下的“文章”。
欣賞歐羅巴企劃的舞台劇時,我深感“沒有任何一個累贅的場景”。
就算是沒頭沒腦幹蠢事的場景,就算對主線沒有作用,也不覺得是累贅。
正因為上田老師反複試驗“讓每個場景與角色發光發熱的最優流程為何”從而得出故事發展的方向,所以才與那些通過場景來支撐人物關系或故事線的作品有着本質上的區别。
況且,那些場景的有趣之處,與存在于作品中樞的“古怪的系統”有着緊密聯系。
那麼,反複嘗試習作劇的上田老師究竟在做些什麼呢?恐怕他是在窮盡一切可能,将“古怪系統”的所有功能都測試一遍。
“被一個系統所擺布的人很有趣。
”這是上田老師時常會說的話。
歐羅巴企劃的舞台劇有着明确的創作理念,劇目與舞台裝置堪稱渾然一體。
他們的理念就是呈現出一個“系統”。
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着略微的差異。
歐羅巴企劃的“科幻感”就是這麼來的。
上田老師以前說過這麼一句話: “如果說讓我把咖啡廳搬上舞台,我會很頭疼,但要是讓我把‘被水淹的咖啡廳’創作成舞台劇,我就會冒出許多點子來。
” 聽了他的話,我不禁想:“原來如此。
” “咖啡廳”屬于我們日常生活的範疇。
然而“被水淹的咖啡廳”就與日常産生了差異,令人預感到“古怪系統”的存在。
是天地變異也好,是某種陰謀也罷,總之有某種系統在運作。
那是怎樣的系統呢——探究到這一點的時候,上田老師的内心就被點着了。
歐羅巴企劃的舞台劇是群像劇,不存在主角的理由也正在此。
因為主角就是“系統”。
就算是這樣,也并非“人物無關緊要”,而是饒有趣味,達到了絕妙的平衡,這也是歐羅巴企劃舞台劇洋溢出奇妙魅力的源泉。
想要描寫好一個系統,就必須将與系統發生沖突的人物描寫得活靈活現。
系統越是古怪,人物的行為也越是古怪,而古怪的行為會進一步塑造好人物本身。
系統與人物相互觸及的時候必然會産生沖突。
以這種沖突為立足點,“古怪的系統”與“人物”就會相輔相成。
人物的行動有着一連串的流程,而當人物将系統的所有功能都驗證完畢的時候,歐羅巴企劃的舞台劇也宣告結束。
每個人物是否有成長,事件是否已解決,這并不是他的着眼之處。
體現系統有多少功能、多麼古怪,才是主要目的。
順帶一提,我認為歐羅巴企劃的“笑點”很爽快恐怕也源于此。
“笑點”這種東西,隻要稍有疏忽就容易過分自虐,或是過分具有攻擊性。
然而在歐羅巴企劃的舞台劇中,幾乎不會看到将基于所謂常識的登場角色“當作笑柄”的情況。
與常識産生偏差的是“古怪的系統”,所以人物的驚慌失措也令人信服,沒有足以否定他們的理由。
人物與古怪的系統産生沖突時顯得越憤怒,他們就越具有人性,而古怪的系統就顯得愈加古怪了。
這麼一想,我們在欣賞歐羅巴企劃的舞台劇時,放聲大笑的對象便成為“古怪的系統”本身。
與上田老師聊天時,我總能感受到他毫不拘泥于“自我意識”。
當然了,上田老師并不是什麼量産型劇作機器人,他必定也有許多個人觀點與感情,但我根本感受不到過剩的自我意識。
像我這種本身就是小說家的自我意識過剩之人,對此再明白不過了。
不僅僅是舞台劇與小說的表達形式有差異,更因為上田老師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資。
簡而言之,上田老師是個通透的人。
用我打比方好了,我是通過名為“自己”的濾鏡來觀察周遭的世界與人的。
這層濾鏡的偏頗過分強烈,有時連我自己都感到厭惡。
對于激不起興趣的事物,我甚至會視而不見。
而上田老師這個人,卻可以将視線拔高幾十厘米,俯瞰包括自己在内的芸芸衆生。
重要的是,這高度并沒有達到“人類皆如蝼蟻”的程度,而是恰巧足夠“發現人類的可愛”。
懸浮于絕妙高度的上田老師,眼中映出的便是一個“系統”。
所以上田老師才會聚焦于系統。
把視角放在那樣的高度,就不至于太過感傷,也不至于把人物當成笑柄。
因為上述的情況全都是聚焦于“人物”時才會發生。
準确地說,他是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