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古事記》,眺望森林的登美彥
關燈
小
中
大
我的筆名“登美彥”是從《古事記》中借來的。
上大學時,我寫完一篇應征新人獎的小說時,想要一個筆名。我挺喜歡自己的姓氏“森見”,隻想改個名。
那時不經意想到的便是反抗神武天皇東征的豪族“長髄彥”。我還記得沿着老家奈良的富雄川漫步時,母親曾給我講過他的故事。然而“森見長髄彥”也未必太拗口了。我左右為難,從書架上抽出《古事記》翻了幾頁,碰巧找到長髄彥還有一個十分順口的别名叫“登美彥”。
我與“登美”這個詞很有緣分。
雙親在奈良的住處附近就有個叫“登美之丘”的寬廣住宅區。在圖書館查了地名辭典後,發現“登美之丘”是昭和四十年(1965年)首創的地名,據說“登美”的典故是“鳥見”[1]。鳥見是奈良縣生駒市起源的富雄川沿岸舊稱。《古事記》中的長髄彥據稱生活在“登美之地”,“鳥見”與“登美”也隻不過是同音異字。不知他們定下“登美之丘”這個地名時有何用意,總之與綠意綿延的丘陵地帶很是般配,是個美妙的名稱。還通過地名與《古事記》聯結了起來,意味深長。
在這裡我要唐突地提一下生駒山的話題。我是從小仰望着“生駒山”長大的,對這座山很有情懷。生駒山位于大阪府與奈良縣的交界處,我總覺得山的那邊有另一個天差地别的世界。昔日神武天皇欲跨越生駒山進入奈良,受到了當地登美彥的強烈抵抗,我在仰望生駒山的地方遐想這段故事,恍若身臨其境。對我來說,神武東征、登美彥、生駒山都聯結成了一體。
《古事記》中卷裡,居于九州日向國的神武天皇發問說“有沒有更适宜治理天下的福地”,此後便飛快向東進軍。他乘船穿越明石海峽,從大阪登陸,在現今的東大阪市一帶與登美彥的大軍展開了戰鬥,并不得不暫時撤退。如果讓神武天皇翻過了生駒山就全完了,登美彥有那種想法也無可厚非。初嘗敗績的神武天皇經由熊野進入了奈良盆地,鎮壓住那群長着尾巴的原住民(或者叫土雲人)一路向北推進,從另一側攻向登美彥最終制勝,才總算在奈良坐穩了皇位,一統天下。
他是第一個讓神武天皇嘗到挫折滋味的敵人,也是最終才擊退的敵人,可見登美彥是個多麼了不起的人物。我從敗于神武天皇後消失在森林中的巨人身上借來了筆名,每當眺望故鄉的生駒山時,便會感到幾分親近。
“森見登美彥”這個筆名最初還讓我有點難為情,如今卻早已習慣,用起來甚至比自己的本名更自在。眺望森林的登美彥。我的眼前浮現出一名男子,他蓦然站在生駒山山麓,眺望着蒼翠的森林,靜候神武天皇到來。
我自感取了一個好名字。
畢竟它有《古事記》上的出典,可不算是自賣自誇呢。
(《藝術新潮》2012年6月号)
[1]日語中“登美”與“鳥見”的發音都為Tomi。——譯者注。
上大學時,我寫完一篇應征新人獎的小說時,想要一個筆名。我挺喜歡自己的姓氏“森見”,隻想改個名。
那時不經意想到的便是反抗神武天皇東征的豪族“長髄彥”。我還記得沿着老家奈良的富雄川漫步時,母親曾給我講過他的故事。然而“森見長髄彥”也未必太拗口了。我左右為難,從書架上抽出《古事記》翻了幾頁,碰巧找到長髄彥還有一個十分順口的别名叫“登美彥”。
我與“登美”這個詞很有緣分。
雙親在奈良的住處附近就有個叫“登美之丘”的寬廣住宅區。在圖書館查了地名辭典後,發現“登美之丘”是昭和四十年(1965年)首創的地名,據說“登美”的典故是“鳥見”
在這裡我要唐突地提一下生駒山的話題。我是從小仰望着“生駒山”長大的,對這座山很有情懷。生駒山位于大阪府與奈良縣的交界處,我總覺得山的那邊有另一個天差地别的世界。昔日神武天皇欲跨越生駒山進入奈良,受到了當地登美彥的強烈抵抗,我在仰望生駒山的地方遐想這段故事,恍若身臨其境。對我來說,神武東征、登美彥、生駒山都聯結成了一體。
《古事記》中卷裡,居于九州日向國的神武天皇發問說“有沒有更适宜治理天下的福地”,此後便飛快向東進軍。他乘船穿越明石海峽,從大阪登陸,在現今的東大阪市一帶與登美彥的大軍展開了戰鬥,并不得不暫時撤退。如果讓神武天皇翻過了生駒山就全完了,登美彥有那種想法也無可厚非。初嘗敗績的神武天皇經由熊野進入了奈良盆地,鎮壓住那群長着尾巴的原住民(或者叫土雲人)一路向北推進,從另一側攻向登美彥最終制勝,才總算在奈良坐穩了皇位,一統天下。
他是第一個讓神武天皇嘗到挫折滋味的敵人,也是最終才擊退的敵人,可見登美彥是個多麼了不起的人物。我從敗于神武天皇後消失在森林中的巨人身上借來了筆名,每當眺望故鄉的生駒山時,便會感到幾分親近。
“森見登美彥”這個筆名最初還讓我有點難為情,如今卻早已習慣,用起來甚至比自己的本名更自在。眺望森林的登美彥。我的眼前浮現出一名男子,他蓦然站在生駒山山麓,眺望着蒼翠的森林,靜候神武天皇到來。
我自感取了一個好名字。
畢竟它有《古事記》上的出典,可不算是自賣自誇呢。
(《藝術新潮》2012年6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