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良細道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回·生駒山
二〇一一年初夏,我原本是住在東京的,因為截稿期太緊張而搞壞了身子,暫時回奈良生駒市的父母家休養了一陣子。
我一大早就躺在席子上閱讀海外推理小說,和母親一起吃烏冬面,下午就在甯靜的住宅區散步。
我那時想必是一臉陰郁。
成為專職作家還不到一年就遭遇“連載全停止”的事态,陷入絕望也是理所當然的。
“那我接下來的人生該怎麼辦呢?” 我思索着這個問題,從高地上的新興住宅區出發,沿着富雄川旁一條穿過老鎮區的細道行走。
兩旁有油綠的農田,四下寂靜無聲。
初高中的時候,我騎着自行車經過這裡無數次,附近的地圖全都裝進了腦袋。
走在熟悉的細道上,總覺得不論是度過大學生活的京都時代,還是在永田町上班的東京時代,都如幻象般消逝而去,時空好似直接與初高中的那時候聯結了起來。
“奈良”→“京都”→“東京”→“?”這樣的圖景浮現在我腦海中。
就在那時,遠方的生駒山進入了我的眼簾。
它的身姿分毫沒有險峻之感,就好像悠然地橫躺在奈良盆地之中,卻令人感到很可靠。
我不禁想小聲歎一句:“東京無山。
”“要不幹脆回來吧?”我仿佛聽見生駒山在對我低語。
于是我便決定從東京戰略性撤退,回到了能見到生駒山的奈良。
剛回的那幾天總覺得是“回到起點”了,也感到很落寞。
不過如今已經莫名其妙住了整整五年,那份落寞也早已過了保質期。
不論如何,能随時看到生駒山的生活确實還不賴。
“奈良”的範圍其實很大,對生活在奈良南邊的人來說,他們對生駒山的印象恐怕很片面。
而對我這種住在奈良北端,在京都、大阪與縣境毗連地帶長大的人來說,生駒山就有着格外強烈的存在感。
從小時候起,隻要望向西面就必定能看到生駒山。
況且它的山頂還有“生駒山上遊樂園”,在盛夏的夜晚,遊樂園的燈火有如寶石般閃爍着,勾起孩子的好奇心。
山的另一邊還有個叫“大阪”的地方,是個與奈良截然不同的世界,也令生駒山的存在感更強了。
我高考失敗選擇複讀的那陣子,每天早晨都會坐着晃蕩的滿員電車,穿過生駒山長長的隧道,去難波的“代代木研修班”上課。
因此我很難将生駒山從“奈良”分離出去。
朝陽從若草山的另一邊升起,夕陽又在生駒山的另一邊落下,這就是我心目中的奈良。
喜歡生駒山還有另一個理由,那就是生駒山并不太高。
我查了一下,它的海拔大約有六百四十米。
盡管比京都的如意嶽還要高一點,卻并不是特地穿戴一身登山用品才能爬的山。
況且近鐵的生駒纜車從山麓直通到山頂,中間還有好幾個站點。
不管在哪兒,走累了就能去依靠文明的力量。
這可是大文字山沒有的優勢。
再說了,我終究是一介懶漢,對“散步順道”爬不上去的山就沒什麼好感。
據說人心情郁悶了就會想爬山。
一九九七年,我在大阪讀預備校。
從預備校坐近鐵電車回家的路上,我有過好幾次從大阪那邊的車站下來,步行翻越生駒山進入奈良盆地。
我為什麼要這麼做已經記不清了,但心情一定挺郁悶的。
我所記得的,就隻有在山上感覺到了像是野豬的氣息,還有黃昏時的生駒山上遊樂園有一種喬治·德·基裡科畫中的哀傷情調。
再讓我回憶的話,大概是二〇〇一年住在京都那陣子了。
我從大學分配的研究室逃了出來,處于失魂落魄的狀态,而好友也因為司法考試失利而失魂落魄。
我們不知為何頻頻結伴攀登大文字山。
甚至還在醜時三刻上山,在山裡玩了個通宵。
我不明白自己當時究竟想幹什麼,但我們倆心情一定挺郁悶的。
又到了二〇一六年的春天,我開始頻頻攀登生駒山。
因為《夜行》這本小說實在寫不下去,心情很是郁結。
以下是我常走的生駒山攀登路線。
首先從生駒站乘坐纜車到達中腹的寶山寺站。
坐在站内的長椅上發一會兒呆,接着穿過冷落的門前町進入寶山寺院内。
參拜過生駒聖天之後,我會穿過幽暗杉樹林前那一整排地藏菩薩,前往裡院。
在那裡的長椅上第二次享受發呆的樂趣後,我會繞至前往山頂的纜車線路旁,沿着羊腸小道向上爬。
從寶山寺到山頂的路程大約半小時。
對小說家來說,發呆是很重要的。
像我這樣欠缺知識與經驗,隻能仰仗一己妄想的野路子小說家就更是如此了。
根據我的經驗,比起自家與工作室來說,找一個稍稍遠離日常的地方來發呆,效果會更好。
從這層意義上來講,生駒山是個恰到好處的地方。
就拿我前面提到的兩個發呆勝地來舉例吧,如果你能實地體驗一下,一定會認同我的說法:“原來如此。
确實必須在這裡發呆。
” 纜車線路上的寶山寺站是個很老的站點,恐怕從建造至今已将近半個世紀。
坐在站廳内的長椅上,便會不明就裡地被昭和風格勾起旅情。
明明距離近鐵生駒站隻有短短幾分鐘的路程,卻好像來到了鐵路支線的終點站。
這真是唾手可得的旅情。
在我的記憶中,那個空蕩蕩的站廳總有風吹過。
寶山寺的裡院也吹穿堂風,是個夏季也很涼爽的地方。
我還記得在穿過幽暗的杉樹林時,地藏菩薩身上的風車被吹得滾滾轉動。
坐在裡院的長椅上,就能聽見森林随風晃動的聲響。
穿過寶山寺院内的風搖晃着生駒山的整片森林。
我不由得想,這就是奈良的風。
爬生駒山的最後一個發呆勝地大概就是生駒山上遊樂園的自助餐廳了。
那裡與其說是遊樂園的自助餐廳,更像大學生協會的樣子,平日的下午幾乎沒有人影,有時甚至連員工的臉都見不着,反倒讓我很中意。
我曾有過躲在這兒寫半天小說的想法,暫時還未實行。
在那個自助餐廳喝杯蜜瓜蘇打水,或是吃一碗老味道的拉面,就是我爬生駒山的收尾儀式。
假如是天清氣朗的日子,從自助餐廳的露台一眼望去,可以從東大阪的城區看到大阪灣,甚至連神戶和淡路島都盡收眼底。
眼下有無數的工廠、高樓大廈,還有大海與島嶼,總覺得是在望着一個異世界。
看夠風景再下山,奈良就更添了幾分味道。
在爬生駒山的時候,我經常如此空想—— 創造出“山”的恐怕也是人。
山是自然形成的,這一點理所當然,就算人類不複存在,它在物理上仍舊聳立于此。
不過試想一下,假如沒有奈良這個城市與它的曆史,現在的我也就不會像這樣仰望生駒山了。
我是帶上個人見解來欣賞生駒山的,而我的見解不僅源自個人經曆,也基于奈良的城鎮與曆史。
我隻能通過那樣的見解來看生駒山。
建造一座令人對山産生獨特認識的城鎮,也就等同于創造出了“山”的本質——我曾經有過這種想法。
站在生駒山的立場上,它一定會說:“誰管你們怎麼想呢!” 最後再說一件有點奇妙的經曆吧。
二〇一三年春天,也就是《神聖懶漢的冒險》這本小說剛出版的時候。
那一天,我依然在父母家附近溜達,從新興住宅區向富雄川那邊往下走。
那也正是兩年前——二〇一一年,我步伐踉跄時聽見生駒山的細語,并下決心從東京回到奈良時的同一條細道。
我漫不經心地仰望生駒山時,見到了一種不可思議的現象。
那是一道從山頂到山麓,沿着中心畫出一道直線的銀色
我一大早就躺在席子上閱讀海外推理小說,和母親一起吃烏冬面,下午就在甯靜的住宅區散步。
我那時想必是一臉陰郁。
成為專職作家還不到一年就遭遇“連載全停止”的事态,陷入絕望也是理所當然的。
“那我接下來的人生該怎麼辦呢?” 我思索着這個問題,從高地上的新興住宅區出發,沿着富雄川旁一條穿過老鎮區的細道行走。
兩旁有油綠的農田,四下寂靜無聲。
初高中的時候,我騎着自行車經過這裡無數次,附近的地圖全都裝進了腦袋。
走在熟悉的細道上,總覺得不論是度過大學生活的京都時代,還是在永田町上班的東京時代,都如幻象般消逝而去,時空好似直接與初高中的那時候聯結了起來。
“奈良”→“京都”→“東京”→“?”這樣的圖景浮現在我腦海中。
就在那時,遠方的生駒山進入了我的眼簾。
它的身姿分毫沒有險峻之感,就好像悠然地橫躺在奈良盆地之中,卻令人感到很可靠。
我不禁想小聲歎一句:“東京無山。
”“要不幹脆回來吧?”我仿佛聽見生駒山在對我低語。
于是我便決定從東京戰略性撤退,回到了能見到生駒山的奈良。
剛回的那幾天總覺得是“回到起點”了,也感到很落寞。
不過如今已經莫名其妙住了整整五年,那份落寞也早已過了保質期。
不論如何,能随時看到生駒山的生活确實還不賴。
“奈良”的範圍其實很大,對生活在奈良南邊的人來說,他們對生駒山的印象恐怕很片面。
而對我這種住在奈良北端,在京都、大阪與縣境毗連地帶長大的人來說,生駒山就有着格外強烈的存在感。
從小時候起,隻要望向西面就必定能看到生駒山。
況且它的山頂還有“生駒山上遊樂園”,在盛夏的夜晚,遊樂園的燈火有如寶石般閃爍着,勾起孩子的好奇心。
山的另一邊還有個叫“大阪”的地方,是個與奈良截然不同的世界,也令生駒山的存在感更強了。
我高考失敗選擇複讀的那陣子,每天早晨都會坐着晃蕩的滿員電車,穿過生駒山長長的隧道,去難波的“代代木研修班”上課。
因此我很難将生駒山從“奈良”分離出去。
朝陽從若草山的另一邊升起,夕陽又在生駒山的另一邊落下,這就是我心目中的奈良。
喜歡生駒山還有另一個理由,那就是生駒山并不太高。
我查了一下,它的海拔大約有六百四十米。
盡管比京都的如意嶽還要高一點,卻并不是特地穿戴一身登山用品才能爬的山。
況且近鐵的生駒纜車從山麓直通到山頂,中間還有好幾個站點。
不管在哪兒,走累了就能去依靠文明的力量。
這可是大文字山沒有的優勢。
再說了,我終究是一介懶漢,對“散步順道”爬不上去的山就沒什麼好感。
據說人心情郁悶了就會想爬山。
一九九七年,我在大阪讀預備校。
從預備校坐近鐵電車回家的路上,我有過好幾次從大阪那邊的車站下來,步行翻越生駒山進入奈良盆地。
我為什麼要這麼做已經記不清了,但心情一定挺郁悶的。
我所記得的,就隻有在山上感覺到了像是野豬的氣息,還有黃昏時的生駒山上遊樂園有一種喬治·德·基裡科畫中的哀傷情調。
再讓我回憶的話,大概是二〇〇一年住在京都那陣子了。
我從大學分配的研究室逃了出來,處于失魂落魄的狀态,而好友也因為司法考試失利而失魂落魄。
我們不知為何頻頻結伴攀登大文字山。
甚至還在醜時三刻上山,在山裡玩了個通宵。
我不明白自己當時究竟想幹什麼,但我們倆心情一定挺郁悶的。
又到了二〇一六年的春天,我開始頻頻攀登生駒山。
因為《夜行》這本小說實在寫不下去,心情很是郁結。
以下是我常走的生駒山攀登路線。
首先從生駒站乘坐纜車到達中腹的寶山寺站。
坐在站内的長椅上發一會兒呆,接着穿過冷落的門前町進入寶山寺院内。
參拜過生駒聖天之後,我會穿過幽暗杉樹林前那一整排地藏菩薩,前往裡院。
在那裡的長椅上第二次享受發呆的樂趣後,我會繞至前往山頂的纜車線路旁,沿着羊腸小道向上爬。
從寶山寺到山頂的路程大約半小時。
對小說家來說,發呆是很重要的。
像我這樣欠缺知識與經驗,隻能仰仗一己妄想的野路子小說家就更是如此了。
根據我的經驗,比起自家與工作室來說,找一個稍稍遠離日常的地方來發呆,效果會更好。
從這層意義上來講,生駒山是個恰到好處的地方。
就拿我前面提到的兩個發呆勝地來舉例吧,如果你能實地體驗一下,一定會認同我的說法:“原來如此。
确實必須在這裡發呆。
” 纜車線路上的寶山寺站是個很老的站點,恐怕從建造至今已将近半個世紀。
坐在站廳内的長椅上,便會不明就裡地被昭和風格勾起旅情。
明明距離近鐵生駒站隻有短短幾分鐘的路程,卻好像來到了鐵路支線的終點站。
這真是唾手可得的旅情。
在我的記憶中,那個空蕩蕩的站廳總有風吹過。
寶山寺的裡院也吹穿堂風,是個夏季也很涼爽的地方。
我還記得在穿過幽暗的杉樹林時,地藏菩薩身上的風車被吹得滾滾轉動。
坐在裡院的長椅上,就能聽見森林随風晃動的聲響。
穿過寶山寺院内的風搖晃着生駒山的整片森林。
我不由得想,這就是奈良的風。
爬生駒山的最後一個發呆勝地大概就是生駒山上遊樂園的自助餐廳了。
那裡與其說是遊樂園的自助餐廳,更像大學生協會的樣子,平日的下午幾乎沒有人影,有時甚至連員工的臉都見不着,反倒讓我很中意。
我曾有過躲在這兒寫半天小說的想法,暫時還未實行。
在那個自助餐廳喝杯蜜瓜蘇打水,或是吃一碗老味道的拉面,就是我爬生駒山的收尾儀式。
假如是天清氣朗的日子,從自助餐廳的露台一眼望去,可以從東大阪的城區看到大阪灣,甚至連神戶和淡路島都盡收眼底。
眼下有無數的工廠、高樓大廈,還有大海與島嶼,總覺得是在望着一個異世界。
看夠風景再下山,奈良就更添了幾分味道。
在爬生駒山的時候,我經常如此空想—— 創造出“山”的恐怕也是人。
山是自然形成的,這一點理所當然,就算人類不複存在,它在物理上仍舊聳立于此。
不過試想一下,假如沒有奈良這個城市與它的曆史,現在的我也就不會像這樣仰望生駒山了。
我是帶上個人見解來欣賞生駒山的,而我的見解不僅源自個人經曆,也基于奈良的城鎮與曆史。
我隻能通過那樣的見解來看生駒山。
建造一座令人對山産生獨特認識的城鎮,也就等同于創造出了“山”的本質——我曾經有過這種想法。
站在生駒山的立場上,它一定會說:“誰管你們怎麼想呢!” 最後再說一件有點奇妙的經曆吧。
二〇一三年春天,也就是《神聖懶漢的冒險》這本小說剛出版的時候。
那一天,我依然在父母家附近溜達,從新興住宅區向富雄川那邊往下走。
那也正是兩年前——二〇一一年,我步伐踉跄時聽見生駒山的細語,并下決心從東京回到奈良時的同一條細道。
我漫不經心地仰望生駒山時,見到了一種不可思議的現象。
那是一道從山頂到山麓,沿着中心畫出一道直線的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