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主題的京都漫步
關燈
小
中
大
有時候,故事發生的場景越有趣,閱讀小說時就越有樂趣。
反過來說,有時候正因為讀過小說才能更愉快地享受眼前的風景。
就算景緻變了,我們也還有“地名”這個可靠的夥伴。
實際上,我認為隻要地名還在,就總能放下心來。
就好像落語段子裡那個酒鬼說“隻要有鹽就喝得下酒”,但再怎麼說也太誇張了。
舉個例子吧,我曾經對賽馬幾乎一無所知。
我之所以能把織田作之助的《賽馬》這部短篇順暢地讀下去,都是因為主角的妻子在四條木屋町一家名叫“交潤社”的地下室酒館工作。
“四條木屋町”這個地名成為了我進入故事的入口。
當然,不必我說,大家也知道并非隻有地名就夠了,讓我持續不斷往後讀的動力依舊是織田作之助的文筆。
《賽馬》是一篇仿佛在最後幾行突然收緊,擁有獨特緊張感的小說。
于是我就去實地考察了一番。
我與編輯小林川先生,還有攝影師一起在四條木屋町一帶走了走。
“四條木屋町”這個地名不可能搞錯,就在那兒跑不了,可小說《賽馬》中出現的“交潤社”卻很難找到與其形象一緻的原型。
“這可如何是好啊!”小林川先生說。
像這樣的時候,我每每會施展出魔法。
我會把某棟毫無關系的建築物用想象力粉飾一番,然後不容分說地把它抓過來用。
總之就是耍賴。
四條大橋對面有家“菊水餐廳”,那古色古香的小樓與小說中的氛圍恰巧相符。
我把菊水餐廳挪了個窩,走過四條大橋,一路搬到了四條木屋町邊上。
“這樣就行了。
”我說。
“還是有點太亂來了吧?” “不,這樣才好呢。
畢竟是一場文學主題的漫步呢。
” “哈哈……” “隻要有地名在就說得通。
” 我自己在寫小說的時候也非常依賴地名。
對小說來講,專有名詞是很重要的,而其中的地名尤其可靠。
“隻要有地名就能放心”不僅在閱讀時有效,創作時也一樣屢試不爽。
說實話,小說與我們日常所說的“現實”絲毫沒有關系,是很模棱兩可的東西。
“小說”這東西,不知何時就會飄上廣闊無垠的天空,能把它維系在地面上的隻有場所或者地名。
想一想《今昔物語集》或者《平氏物語》吧,就連這樣的書裡也會寫上具體的地名。
雖說不知當初是什麼人在讀《今昔物語集》,但他們一定也是以地名為線索進入故事世界的。
這種“騙人的伎倆”從平安時代延續至今,都沒什麼大區别。
之後我們前往的地點是伏見稻荷大社。
坂口安吾有篇叫《古都》的文章,非常有趣。
這篇文章的标題連作者自己都說“不喜歡”,正如他所說,文中絲毫沒有那種觀光勝地的華美之感,而是一些腥臭的内容。
反倒更有趣了。
坂口安吾把自己當初住的地方描寫得慘不忍睹:“我就窩在一間下水道終年堵塞、不見天日的昏暗屋子裡。
”京坂電車的車站前,似乎就有如書中所寫的一角。
相比當初,如今自然是變了模樣,不過那坑坑窪窪的死胡同還留有當初的餘韻。
“據說那陣子,坂口安吾走投無路了。
”小林川先生站在死胡同口說,“所以才離開東京,蟄居在了京都南面。
然後寫出了長篇小說。
” “跟我離開東京,蟄居在奈良那陣子很像呢。
” “是啊,感覺如何?”小林川先生得意揚揚的,“正因為有蟄居,《古都》才那麼出色啊。
不覺得有一點共鳴嗎?” “這個嘛……沒有吧。
” 坂口安吾的蟄居跟我自己的蟄居,用語言很難解釋,總之規模是不同的。
把二者聯系在一起往自己臉上貼金就太難為情了。
就連蟄居也是因人而異。
坂口安吾的《古都》是篇有趣的文章,可實地是否有趣就另當别論了。
從車站的地點來看,他當初居住的地方與伏見稻荷大社的方向正相反,他所關注的對象僅限身邊蠢蠢攢動的人。
文章中幾乎沒有提及伏見稻荷。
即便如此,不去逛一逛伏見稻荷就走也太可惜了。
于是我前往伏見稻荷,欣賞了千本鳥居。
小學時,我經常被祖父母帶來伏見稻荷,還曾經踏着長長的石階上山,所以“伏見稻荷”這個地名是與我對祖父母的回憶聯結在一起的。
更進一步地說,它是與這些事物聯結在一起的:祖父母在大阪府茨木市曾經居住過的昏暗小屋、可怕的旱廁、祖母每晚念誦的般若心經與線香的氣味、祖母做晚飯買菜去的那個市場的氣氛等等。
伏見稻荷的千本鳥居本就充滿了幻想元素,而我卻從幻想的另一側嗅到了濃郁的昭和氣息。
“那完全就是個人經曆了。
”小林川先生說。
“但你不覺得坂口安吾的《古都》裡也有那樣的氣息嗎?”我說。
伏見稻荷的大門前有着形
反過來說,有時候正因為讀過小說才能更愉快地享受眼前的風景。
就算景緻變了,我們也還有“地名”這個可靠的夥伴。
實際上,我認為隻要地名還在,就總能放下心來。
就好像落語段子裡那個酒鬼說“隻要有鹽就喝得下酒”,但再怎麼說也太誇張了。
舉個例子吧,我曾經對賽馬幾乎一無所知。
我之所以能把織田作之助的《賽馬》這部短篇順暢地讀下去,都是因為主角的妻子在四條木屋町一家名叫“交潤社”的地下室酒館工作。
“四條木屋町”這個地名成為了我進入故事的入口。
當然,不必我說,大家也知道并非隻有地名就夠了,讓我持續不斷往後讀的動力依舊是織田作之助的文筆。
《賽馬》是一篇仿佛在最後幾行突然收緊,擁有獨特緊張感的小說。
于是我就去實地考察了一番。
我與編輯小林川先生,還有攝影師一起在四條木屋町一帶走了走。
“四條木屋町”這個地名不可能搞錯,就在那兒跑不了,可小說《賽馬》中出現的“交潤社”卻很難找到與其形象一緻的原型。
“這可如何是好啊!”小林川先生說。
像這樣的時候,我每每會施展出魔法。
我會把某棟毫無關系的建築物用想象力粉飾一番,然後不容分說地把它抓過來用。
總之就是耍賴。
四條大橋對面有家“菊水餐廳”,那古色古香的小樓與小說中的氛圍恰巧相符。
我把菊水餐廳挪了個窩,走過四條大橋,一路搬到了四條木屋町邊上。
“這樣就行了。
”我說。
“還是有點太亂來了吧?” “不,這樣才好呢。
畢竟是一場文學主題的漫步呢。
” “哈哈……” “隻要有地名在就說得通。
” 我自己在寫小說的時候也非常依賴地名。
對小說來講,專有名詞是很重要的,而其中的地名尤其可靠。
“隻要有地名就能放心”不僅在閱讀時有效,創作時也一樣屢試不爽。
說實話,小說與我們日常所說的“現實”絲毫沒有關系,是很模棱兩可的東西。
“小說”這東西,不知何時就會飄上廣闊無垠的天空,能把它維系在地面上的隻有場所或者地名。
想一想《今昔物語集》或者《平氏物語》吧,就連這樣的書裡也會寫上具體的地名。
雖說不知當初是什麼人在讀《今昔物語集》,但他們一定也是以地名為線索進入故事世界的。
這種“騙人的伎倆”從平安時代延續至今,都沒什麼大區别。
之後我們前往的地點是伏見稻荷大社。
坂口安吾有篇叫《古都》的文章,非常有趣。
這篇文章的标題連作者自己都說“不喜歡”,正如他所說,文中絲毫沒有那種觀光勝地的華美之感,而是一些腥臭的内容。
反倒更有趣了。
坂口安吾把自己當初住的地方描寫得慘不忍睹:“我就窩在一間下水道終年堵塞、不見天日的昏暗屋子裡。
”京坂電車的車站前,似乎就有如書中所寫的一角。
相比當初,如今自然是變了模樣,不過那坑坑窪窪的死胡同還留有當初的餘韻。
“據說那陣子,坂口安吾走投無路了。
”小林川先生站在死胡同口說,“所以才離開東京,蟄居在了京都南面。
然後寫出了長篇小說。
” “跟我離開東京,蟄居在奈良那陣子很像呢。
” “是啊,感覺如何?”小林川先生得意揚揚的,“正因為有蟄居,《古都》才那麼出色啊。
不覺得有一點共鳴嗎?” “這個嘛……沒有吧。
” 坂口安吾的蟄居跟我自己的蟄居,用語言很難解釋,總之規模是不同的。
把二者聯系在一起往自己臉上貼金就太難為情了。
就連蟄居也是因人而異。
坂口安吾的《古都》是篇有趣的文章,可實地是否有趣就另當别論了。
從車站的地點來看,他當初居住的地方與伏見稻荷大社的方向正相反,他所關注的對象僅限身邊蠢蠢攢動的人。
文章中幾乎沒有提及伏見稻荷。
即便如此,不去逛一逛伏見稻荷就走也太可惜了。
于是我前往伏見稻荷,欣賞了千本鳥居。
小學時,我經常被祖父母帶來伏見稻荷,還曾經踏着長長的石階上山,所以“伏見稻荷”這個地名是與我對祖父母的回憶聯結在一起的。
更進一步地說,它是與這些事物聯結在一起的:祖父母在大阪府茨木市曾經居住過的昏暗小屋、可怕的旱廁、祖母每晚念誦的般若心經與線香的氣味、祖母做晚飯買菜去的那個市場的氣氛等等。
伏見稻荷的千本鳥居本就充滿了幻想元素,而我卻從幻想的另一側嗅到了濃郁的昭和氣息。
“那完全就是個人經曆了。
”小林川先生說。
“但你不覺得坂口安吾的《古都》裡也有那樣的氣息嗎?”我說。
伏見稻荷的大門前有着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