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隧道,意象的國度——《千與千尋》
關燈
小
中
大
救白龍的故事、與湯婆婆展開對決的故事,它們其實都沒什麼關聯。
換句話說,它們根本不在起承轉合的拍子上。
故事的推進節奏比起情節需要的連接,更注重意象之間的連接。
無臉男這個意象随着電影的發展,逐漸膨脹,就像是從旁邊突然冒出來,要把千尋的故事撞走一樣。
無臉男這個“不祥之物”大鬧一場之後,不知不覺間,千尋的故事已經偏離了我們所預想的方向,最終在我們意料之外的地點着陸了。
僅從結果來看,千尋确實救回了父母并回到了原來的世界,可以說是個“圓滿結局”。
可是由于跟我們在電影前半部分時所期待的方向産生了偏差,塵埃落定時恍若做了一場夢。
我看完這部電影時的感想就是——它與過去的宮崎駿作品不一樣。
算得上人性化的部分隻有用盡一切辦法“讓千尋最終回到原來的世界”這一處而已。
與小說這種個人創作不同,動畫會受到作品外諸多因素的左右。
這部電影采用如此的結局,或許純粹隻是受制作日程限制。
真正的情況已經不得而知了。
我們把原因先放在一邊,宮崎駿電影倒是真真切切産生了變化,這種“不可思議的結局走向”也被日後的作品繼承了下去。
究其根本,便是一種更看重意象的态度。
也就是不再選擇犧牲掉一些意象來維系起承轉合的結構。
我在上文中說過,創作是從“意象的碎片”開始的。
我會先積累起想描寫的意象,然後從中摸索出“故事”這一結構。
不過将其按照娛樂性作品的起承轉合進行重組時,必然會出現“不想用卻不得不用的意象”。
假如要強行回避并嘗試突破,就隻能放棄所謂的人性化設計。
結果也是顯而易見的:直接跳過不想解釋的事物,僅靠想寫的意象來連接叙事,就好像踩着石頭過河一樣,全靠意象的力量讓故事走到結局。
隻想寫我要的東西,不想寫不要的東西。
如果相比故事更重視意象上的需求,電影就會逐漸向“夢中”的世界靠近。
我想,《千與千尋》後半部分所發生的事情便是如此。
在這部電影後半部分開始的分崩離析延續到了《哈爾的移動城堡》中,從此以後宮崎駿作品就不再選擇便于理解的收尾方式。
現在的我已經不太明白應該如何評價此事了。
抛棄人性化設計就更自由自在,而自由自在又是一件可怕的事。
《懸崖上的金魚姬》成了一部恐怖電影。
我從小就熟悉的宮崎駿作品從《千與千尋》這一部電影的中間位置就變化成了另一種作品。
分界線就在從腐爛神身體中不斷拉扯出廢品後,響起清靈透徹的那句“真舒服!”的地方。
電影的前半部分是完美描寫了我個人夢想的娛樂作品。
而電影的後半部分則是能遠遠聽見不祥之物胎動聲的夢中世界。
千尋确實從隧道的另一邊回來了。
然而宮崎駿自己在用稍顯強硬的方式把千尋送回來之後,是不是又去了隧道另一邊,再也沒回來呢? 我不由得這麼想。
關于千尋的歸來 這部電影的結尾也令人印象深刻。
千尋與白龍手牽手從城鎮中奔跑出來的時候,原本熱鬧非凡的澡堂卻模樣大變,忽然鴉雀無聲。
這片寂靜讓我聯想到了許許多多的夢。
那一刻,我感到自己通過千尋在影片中經曆的種種體驗在一瞬間遠去了。
人大多完全記不起自己從當晚的夢中醒來的過程,我想影片所帶來的一定是這種感覺。
進入異世界的過程很出色,而離開異世界的過程同樣出色。
在電影還沒結束的時候,隧道另一邊的世界就已經化作一片虛無缥缈。
于是千尋回到了原來的世界。
我們不知道她接下來會怎樣。
接下來就是我個人的空想了。
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其實也經曆了同樣的事。
當我與父親一起在家附近的森林中漫步時,與千尋一家人一樣,發現了一個隧道。
我與父親一起戰戰兢兢地穿過隧道,發現了一個奇異的城市。
我是個沒毅力的小孩,恐怕無法像千尋那樣努力堅持到底。
我也不覺得自己能救出變成豬的父親。
然而父親和我還是完完整整地回來了。
從這巋然不動的事實來看,我小時候一定也像千尋一樣努力到最後了。
我克服了重重難關,拯救了變成豬的父親。
這麼一想,一切就都順理成章了。
為什麼我小時候冥冥中總覺得自家附近有個異世界呢?為什麼我會被《千與千尋》這部電影如此深深打動呢? 一定是那段早已忘卻的回憶,使我成為了小說家。
(《吉蔔力教科書12:千與千尋》文春吉蔔力文庫2016年3月)[1]“神隐”是日本民俗學中所指的使人從社會中突然消失的超自然現象。
電影《千與千尋》的原名為《千與千尋的神隐》。
——譯者注。
換句話說,它們根本不在起承轉合的拍子上。
故事的推進節奏比起情節需要的連接,更注重意象之間的連接。
無臉男這個意象随着電影的發展,逐漸膨脹,就像是從旁邊突然冒出來,要把千尋的故事撞走一樣。
無臉男這個“不祥之物”大鬧一場之後,不知不覺間,千尋的故事已經偏離了我們所預想的方向,最終在我們意料之外的地點着陸了。
僅從結果來看,千尋确實救回了父母并回到了原來的世界,可以說是個“圓滿結局”。
可是由于跟我們在電影前半部分時所期待的方向産生了偏差,塵埃落定時恍若做了一場夢。
我看完這部電影時的感想就是——它與過去的宮崎駿作品不一樣。
算得上人性化的部分隻有用盡一切辦法“讓千尋最終回到原來的世界”這一處而已。
與小說這種個人創作不同,動畫會受到作品外諸多因素的左右。
這部電影采用如此的結局,或許純粹隻是受制作日程限制。
真正的情況已經不得而知了。
我們把原因先放在一邊,宮崎駿電影倒是真真切切産生了變化,這種“不可思議的結局走向”也被日後的作品繼承了下去。
究其根本,便是一種更看重意象的态度。
也就是不再選擇犧牲掉一些意象來維系起承轉合的結構。
我在上文中說過,創作是從“意象的碎片”開始的。
我會先積累起想描寫的意象,然後從中摸索出“故事”這一結構。
不過将其按照娛樂性作品的起承轉合進行重組時,必然會出現“不想用卻不得不用的意象”。
假如要強行回避并嘗試突破,就隻能放棄所謂的人性化設計。
結果也是顯而易見的:直接跳過不想解釋的事物,僅靠想寫的意象來連接叙事,就好像踩着石頭過河一樣,全靠意象的力量讓故事走到結局。
隻想寫我要的東西,不想寫不要的東西。
如果相比故事更重視意象上的需求,電影就會逐漸向“夢中”的世界靠近。
我想,《千與千尋》後半部分所發生的事情便是如此。
在這部電影後半部分開始的分崩離析延續到了《哈爾的移動城堡》中,從此以後宮崎駿作品就不再選擇便于理解的收尾方式。
現在的我已經不太明白應該如何評價此事了。
抛棄人性化設計就更自由自在,而自由自在又是一件可怕的事。
《懸崖上的金魚姬》成了一部恐怖電影。
我從小就熟悉的宮崎駿作品從《千與千尋》這一部電影的中間位置就變化成了另一種作品。
分界線就在從腐爛神身體中不斷拉扯出廢品後,響起清靈透徹的那句“真舒服!”的地方。
電影的前半部分是完美描寫了我個人夢想的娛樂作品。
而電影的後半部分則是能遠遠聽見不祥之物胎動聲的夢中世界。
千尋确實從隧道的另一邊回來了。
然而宮崎駿自己在用稍顯強硬的方式把千尋送回來之後,是不是又去了隧道另一邊,再也沒回來呢? 我不由得這麼想。
關于千尋的歸來 這部電影的結尾也令人印象深刻。
千尋與白龍手牽手從城鎮中奔跑出來的時候,原本熱鬧非凡的澡堂卻模樣大變,忽然鴉雀無聲。
這片寂靜讓我聯想到了許許多多的夢。
那一刻,我感到自己通過千尋在影片中經曆的種種體驗在一瞬間遠去了。
人大多完全記不起自己從當晚的夢中醒來的過程,我想影片所帶來的一定是這種感覺。
進入異世界的過程很出色,而離開異世界的過程同樣出色。
在電影還沒結束的時候,隧道另一邊的世界就已經化作一片虛無缥缈。
于是千尋回到了原來的世界。
我們不知道她接下來會怎樣。
接下來就是我個人的空想了。
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其實也經曆了同樣的事。
當我與父親一起在家附近的森林中漫步時,與千尋一家人一樣,發現了一個隧道。
我與父親一起戰戰兢兢地穿過隧道,發現了一個奇異的城市。
我是個沒毅力的小孩,恐怕無法像千尋那樣努力堅持到底。
我也不覺得自己能救出變成豬的父親。
然而父親和我還是完完整整地回來了。
從這巋然不動的事實來看,我小時候一定也像千尋一樣努力到最後了。
我克服了重重難關,拯救了變成豬的父親。
這麼一想,一切就都順理成章了。
為什麼我小時候冥冥中總覺得自家附近有個異世界呢?為什麼我會被《千與千尋》這部電影如此深深打動呢? 一定是那段早已忘卻的回憶,使我成為了小說家。
(《吉蔔力教科書12:千與千尋》文春吉蔔力文庫2016年3月)
電影《千與千尋》的原名為《千與千尋的神隐》。
——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