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泥池與深泥丘 ——绫辻行人《深泥丘奇談》解說
關燈
小
中
大
在京都度過學生時代時,我經常會和朋友搞“試膽挑戰”。
要是有女孩子也參與進來,就能期待她會在某個瞬間突然抱住自己,利用吊橋效應讓我們飛躍性地進展為親密關系吧?或許有人打的是這種算盤,但在我們身上絕無此事。
我們兩個男人總是在醜時三刻夜訪大文字山或是鹭森神社,又或是爬上伸手不見五指的南禅寺水路閣,在深夜的琵琶湖畔飙自行車,鑽進清泷隧道。
這對我們的人生有何裨益呢?當然是毫無益處。
說得更直白一點吧,我們根本經不起考驗,膽子小得不值一提。
深夜造訪北邊的“深泥池”也是那陣子的經曆。
我已經忘記是從誰那裡聽說了一條流言——“那個池塘附近會有幽靈出現”。
同行的朋友說:“我現在哪怕找個幽靈當女朋友也行,隻要是美女就行。
”如果這是一篇小說,發言不慎的這位朋友肯定會被胖乎乎的大叔幽靈附體,從此走上悲慘的末路。
可惜,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并沒有誕生出《深泥池奇談》這本書。
我們隻是呆若木雞地盯着池塘,嘀咕了幾句“沒勁”就回去了。
雖說“深泥池”這個詞念起來像煞有介事,但壓根兒沒出現什麼靈異現象。
看到深泥丘這個地名,我就不由得想起了深泥池。
《深泥丘奇談》的故事發生的(大緻)地點,就是我上學時到處溜達的地方。
在讀這本小說的時候,我就會有意識地想:“這家醫院指的就是那邊的吧?”“這裡的Q電鐵指的是那個嗎?” 當初我非常喜歡内田百閑日記裡的一句話:小巷中必有秘聞。
我自己也時常在日常生活中探索神秘的氣息。
而閱讀《深泥丘奇談》的時候,就感覺到這本小說是绫辻老師根據自己發現的“小巷秘聞”創作而成的。
“小巷秘聞”最簡單粗暴的解釋,大概就是萦繞在日常生活周圍的異世界氣息。
既然是異世界,我們的理論就不起作用了。
那個世界一定是基于徹底不同的系統來運作的。
把《深泥丘奇談》讀下去,就是體味那種系統的過程。
第一個短篇《臉》或許讓人摸不着頭腦,但逐篇閱讀下去,碎片與碎片就聯系起來了,一個以獨特系統運作的世界浮出水面。
此處的精髓就在于,系統的全貌必然無法理解。
盡管我們不明白它是以何種原理在運行,但我們很清楚地知道,肯定存在着某些事物并發揮着效用。
我們不知曉绫辻老師将這個世界的系統設計到了何種地步。
但從個人興趣的角度來說,相比拼湊作品中的種種證據來厘清整個系統,我更喜歡投入進去,大聲感歎:“啊,這兒有個稀奇古怪的世界!” 隻要持續不斷地逃離理性邏輯,這個世界就會無限延伸。
這是很重要的。
那麼究竟是什麼讓系統有了說服力,從而驅動整個世界呢? 第一點是獨特的詞語。
“人文字山”“Q電鐵”“如呂塚線”“徒原之裡”“黑鹭川”“貓大路大道”“紅叡山”“貓目島”“水魚山”“龍見山”“青頭山”“耳山”“刀山”……它們看似是将京都的地名改了字眼,說不定還藏着什麼别的出典。
把它們擺放在一起就能發現,給人的閱讀感是一緻而連貫的。
“六山之夜”[1]中出現的送火
要是有女孩子也參與進來,就能期待她會在某個瞬間突然抱住自己,利用吊橋效應讓我們飛躍性地進展為親密關系吧?或許有人打的是這種算盤,但在我們身上絕無此事。
我們兩個男人總是在醜時三刻夜訪大文字山或是鹭森神社,又或是爬上伸手不見五指的南禅寺水路閣,在深夜的琵琶湖畔飙自行車,鑽進清泷隧道。
這對我們的人生有何裨益呢?當然是毫無益處。
說得更直白一點吧,我們根本經不起考驗,膽子小得不值一提。
深夜造訪北邊的“深泥池”也是那陣子的經曆。
我已經忘記是從誰那裡聽說了一條流言——“那個池塘附近會有幽靈出現”。
同行的朋友說:“我現在哪怕找個幽靈當女朋友也行,隻要是美女就行。
”如果這是一篇小說,發言不慎的這位朋友肯定會被胖乎乎的大叔幽靈附體,從此走上悲慘的末路。
可惜,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并沒有誕生出《深泥池奇談》這本書。
我們隻是呆若木雞地盯着池塘,嘀咕了幾句“沒勁”就回去了。
雖說“深泥池”這個詞念起來像煞有介事,但壓根兒沒出現什麼靈異現象。
看到深泥丘這個地名,我就不由得想起了深泥池。
《深泥丘奇談》的故事發生的(大緻)地點,就是我上學時到處溜達的地方。
在讀這本小說的時候,我就會有意識地想:“這家醫院指的就是那邊的吧?”“這裡的Q電鐵指的是那個嗎?” 當初我非常喜歡内田百閑日記裡的一句話:小巷中必有秘聞。
我自己也時常在日常生活中探索神秘的氣息。
而閱讀《深泥丘奇談》的時候,就感覺到這本小說是绫辻老師根據自己發現的“小巷秘聞”創作而成的。
“小巷秘聞”最簡單粗暴的解釋,大概就是萦繞在日常生活周圍的異世界氣息。
既然是異世界,我們的理論就不起作用了。
那個世界一定是基于徹底不同的系統來運作的。
把《深泥丘奇談》讀下去,就是體味那種系統的過程。
第一個短篇《臉》或許讓人摸不着頭腦,但逐篇閱讀下去,碎片與碎片就聯系起來了,一個以獨特系統運作的世界浮出水面。
此處的精髓就在于,系統的全貌必然無法理解。
盡管我們不明白它是以何種原理在運行,但我們很清楚地知道,肯定存在着某些事物并發揮着效用。
我們不知曉绫辻老師将這個世界的系統設計到了何種地步。
但從個人興趣的角度來說,相比拼湊作品中的種種證據來厘清整個系統,我更喜歡投入進去,大聲感歎:“啊,這兒有個稀奇古怪的世界!” 隻要持續不斷地逃離理性邏輯,這個世界就會無限延伸。
這是很重要的。
那麼究竟是什麼讓系統有了說服力,從而驅動整個世界呢? 第一點是獨特的詞語。
“人文字山”“Q電鐵”“如呂塚線”“徒原之裡”“黑鹭川”“貓大路大道”“紅叡山”“貓目島”“水魚山”“龍見山”“青頭山”“耳山”“刀山”……它們看似是将京都的地名改了字眼,說不定還藏着什麼别的出典。
把它們擺放在一起就能發現,給人的閱讀感是一緻而連貫的。
“六山之夜”